生物化学教学模式的初步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生物化学教学模式的初步探析

秦芹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初步探析

引言

生物化学检验在医学检验课程中占据主要地位,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课。为了能够和临床检验相结合,形成与理论教学相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文章对生物化学检验教学的现状、当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包含推动教师定期培训进修、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立、信息化教学模式恰当应用等改革思路。

1生物化学检验概述

生物化学检验是研究人体健康时的生物化学过程及疾病时的生物化学过程变化,通过检测血液、尿液、脑脊液等标本中蛋白质、酶、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在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病情检测、疗效观察、判断预后、健康评价时提供客观数据,协助医生做出准确判断。生物化学检验在医院开展至今,发展迅速,和过去相比有了明显改变,从开始的定性检验到定量检验的转变,从检测方法的化学法过渡到酶法,从纯手工操作、人工处理数据到全自动生化分析检测,自动化的使用甚至于达到包括标本自动识别、自动离心、自动上机检测、自动报告等流水线作业。检测过程越来越自动化和智能化,试剂生产越来越标准化和商品化,质量管理体系越来越标准化和规范化,对于检验人员的要求也不仅局限于仅得出准确数据,而也要具备向临床提供有关专业知识;与医生共同探讨各种生理因素和药物治疗对各种检验方法的影响;帮助或指导正确采集各种检验标本;共同探讨各种疾病最佳的检验项目组合;全面、正确解释检验结果等。

2生物化学检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课程不能顺应社会发展形势

目前,我国医学检验技术不断创新,发展迅速。然而生物化学检验在当前课程规划与教学内容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无法跟上发展的步伐。生物化学检验的教学内容依旧选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落后、课程之间的独立性明显、学科范畴显著、课程内容重复等问题使得老师和学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降低教学质量。

2.2课程内容涉及广泛

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是生物化学检验专业的专业学科,建立在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分析化学和病理学的基础上,内容非常繁琐,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知识。学生不但要对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进行全面掌握,还要对人体器官、体液形成过程和组织进行了解和控制,熟悉疾病和药物影响。由于课程内容中的教学基础知识繁琐、抽象,学生很难理解。随着新技术、新理论和新设备的研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师压力,这就要求老师在丰富自身知识的同时,还要跟随社会发展脚步。

3生物化学教学模式的优化措施

3.1应用软件

目前有多个公司开发的多个教学应用软件供教师选择,各有优势,很多都适合用在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例如云班课和学习通,软件具备学生签到、布置作业、测试、答疑、讨论、投票、问卷等多项功能,教师可在网络班级中建立答疑讨论区,方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以及课下的答疑,也可在网络班级中放入各种教材、PPT、微课、视频、复习资料等资源,建立资源库,供学生查看学习等。教学应用软件的合理使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提供了学生课下学习的平台,帮助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3.2引入学科最新进展

选取学科前沿知识整合到教学中,拓展课本知识,使学生对前沿发展有所了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如教师在讲授蛋白质结构时,将我国科学家揭示的艾滋病毒辅助受体CCR5的结构知识引入,此结构的存在与缺失决定艾滋病毒能否结合感染,也为抗艾滋病药物研发提供了方向;将同样是我国科学家揭示的乙肝病毒受体结构信息引入教学,可加深学生对蛋白质结构及其功能的认识;在酶学教学中将甲基转移酶催化胞嘧啶甲基化修饰的有关研究发现引入,使学生了解此修饰将引起表型改变,进一步拓展到表观遗传学,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和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特点。

3.3引入应用实例和科学小史

教师在讲授“酶”相关章节时引入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电泳图谱在临床冠心病诊断、转氨酶在肝病诊断、淀粉酶在胰腺炎诊断、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药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上的应用等大量医学案例;在讲授蛋白质空间结构和功能关系时可引入疯牛病、帕金森综合征的病因分析;在讲授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可引入Watson和Crick发现和提出这一学说,但在诺贝尔奖评审时因论文太短评委间产生分歧,但最终还是获奖的小插曲,说明科学发现主要在于其创新价值而非论文长短。

3.4采用角色扮演式教学,使抽象知识情景化

角色扮演式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脚本化、剧情化,让学生在情景中扮演分配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理解和掌握知识。在生物化学中开展角色扮演教学通常是让学生担任大分子的结构,负责完成某一过程特定的任务,把复杂的结构组成扮演出来,把微观的、抽象的过程扮演出来,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生命奥秘中的过程变化,增加真切感和生动感。生物化学中能挖掘为角色扮演教学的素材很多,如脂肪酸合成中的多酶复合体的组成和催化过程、ATP合成酶催化ATP合成的旋转催化过程、化学渗透学说中氢在呼吸链上的传递及线粒体内膜两侧建立质子浓度梯度的过程、脂肪酸β-氧化过程、基因表达的相关内容等,用角色扮演形式进行教学,往往会获得预想不到的效果。以脂肪酸合成为例,催化脂肪酸合成的多酶复合体由1个酰基载体蛋白ACP和6个酶组成,可以按照复合体模型让7个学生围成一圈,分别扮演载体和酶的角色,用牵手传递等设计的特定动作表示催化的链式反应,同时给每个角色配上相应的台词,或者由教师在旁边对着表演过程做旁白解说等。

结语

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任重道远,生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多元化教学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挑战,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思维模式,以期适应创新时代的要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目的在于驱动学生学习动力和创新活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认识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科学精神,更好地适应创新创业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静,邱丽颖,冯磊,等.以培养科研素质为导向的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3):18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