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建议

/ 1

中国医药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建议

姚辉屏1徐怀伏(通讯作者)

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211198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医药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剖析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有利于促进国内医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关键词】医药企业;内部控制;监管

1医药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1)内部控制的监管环境日益规范化

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发布《内部控制规范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我国政府层面也于2008年和2010年分别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这一系列举措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指引,推动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运作。

(2)医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比例和质量逐步提升

在规范的环境指引下,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中,就医药上市公司而言,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比例一直在不断上升。此外,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质量也在不断上升,以复星医药2017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为例,报告将内部控制缺陷分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每一类下又分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具体类别的认定均设定了明确的定性和定量标准,可见医药企业在内部控制评价披露中充分纳入了本企业管理的特点以及关注点,内部控制披露的质量在逐步提升。

2医药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

(1)医药企业内部控制披露缺乏统一有效的规范

目前国内尚未有统一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评价标准,也未有针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容格式的详细规定,同时也缺乏针对医药行业的具体规范和要求。在具体评价范围不同企业也各有侧重,这虽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企业的个性特征,但也导致目前医药上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存在较大的选择性和随意性。

(2)医药企业内部控制风险信息披露较为局限

纵观近年来医药上市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风险信息大多局限在财务、市场和运营等直接与企业盈利相关的风险,有关药品安全、生产安全、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风险在评价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小。医药行业作为直接关乎大众健康与安全的特殊行业,除了一般企业的盈利性目标,在产品质量与安全方面负有不可比拟的责任,因而在其内部控制方面,除了财务等风险评价外,还应积极考虑生产安全、质量安全、环境污染等相关方面的风险。

(3)医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不完善

2017年,在申请IPO被否的21家涉及内部控制问题的企业中,医药企业有5家,涉及的内部缺陷问题包括商业贿赂、产品质量、个人收款和销售管理等。正因为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管理层重视度不够,最基本的财务流程、业务流程和审批程序出现问题,使这些企业的上市道路受阻,造成了直接或者间接的损失。

3医药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1)医药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体系认识度不够

首先,在内部控制的内涵层面,医药企业管理层的认识不够深刻,未将内部控制建设纳入到企业运营与发展的方方面面,仅仅关注财务及运营方面的风险;其次,在内部控制的执行层面,医药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能够给企业带来的长期性效益认同度不高,披露可能只是出于强制性义务的要求。

(2)外部监管机制有所缺位

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方面,外部监管对内部控制评价内容缺乏统一有效的规范指导,不同企业差异化很大,企业的随意性较明显;在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方面,外部监管也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以实现在内部控制披露信息之外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进行监督。此外,考虑医药行业在质量和安全方面的特殊性,外部监管还缺乏针对这一特殊行业内部控制的独立要求。车响午,彭正银(2016)[1]从公司外部治理环境的角度,证实了法律环境和政府行政管理水平会对内部控制披露的正向作用,可见完善外部监管环境对于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4对我国医药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建议

(1)深化高管层对医药企业内部控制和社会责任的认知

高管层需要深化对医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认知。内部控制建设不应停留在政府文件及外部审计要求,其核心动力更应源自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从业务运营的制度架构到执行环节层层相扣,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做好风险防控,将内部控制建设与企业管理有效结合,实现运营目标,推动企业的平稳高效发展。

(2)出台医药行业内部控制披露相关指导文件

虽然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已成为强制性义务,为获得更好的外部监管效果,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有行业特性的具体披露指导文件将避免披露的形式性和随意性,提升披露质量,加强外部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车响午,彭正银.公司治理环境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关系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6(2):71-78.

第一作者:姚辉屏,中国药科大学硕士研究生,企业管理专业。

通讯作者:徐怀伏,中国药科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