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制护理模式在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实施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责任制护理模式在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实施效果

陈秀娟 张丹

吉林省长春市解放军第 208医院 精神科 130000

[摘要]目的:于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展开责任制护理模式,观察应用的效果。方法:将本院未在优质护理中应用责任制护理模式期间治疗的精神科患者40例作为参照组,在实施责任制护理模式以后期间治疗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针对应用责任制护理模式前后的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并统计。结果:通过在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中进行责任制护理模式以后,护理服务的质量明显优于应用前(P<0.05)。同时比较护理满意度情况,应用责任制护理模式后明显优于应用前(P<0.05)。结论:于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采取责任制护理模式举措,可显著的提升护理效果,同时达到较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责任制护理模式;精神科;应用效果分析

作为一种具备科学性、高效性的分工模式,近些年来责任制护理模式较为广泛的应用于医院内实践护理服务工作中。本研究针对于在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实施责任制护理模式的效果展开观察并分析,所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于我院精神科未展开责任制护理模式期间内进行治疗的患者40例作为参照组,另选取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在精神科展开责任制护理模式期间进行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参照组患者具有男性2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6.8±1.2)岁,平均病程为(5.43±1.7)年;研究组有男性2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8.9±0.8)岁,平均病程为(6.68±2.4)年。针对于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比较,结果为存在可比性(P>0.05)。

1.2方法

针对应用责任制护理模式前的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服务模式;给予实施责任制护理模式后的研究组患者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工作:①明确分工。全面的掌握及分析精神科护理资源,并选取高素质责任护士。将60张床位分为4组,并且分别由1位责任组长进行负责,及管理责任护士4名,此外协助护士每组分配3名[1]。②责任护士明确具体职责。所有护士均需具备扎实理论知识以及熟练操作技能,同时需要具有良好解决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应该定期的展开综合培训工作,并加强护士的防范风险意识和能力。通过具体的分工,每位护士要明晰自身的职责工作内容,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责任护士岗位职责制度,推动做好基础护理工作,提升护理质量。③应用科学的排班制度。通过将排班制度进行完善,对护理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以就诊的特点合理的安排排班方式,根据分工的标准,每组责任护士对一定数量的患者进行负责。同时由责任组长于不同的阶段进行安排人员值班的数量,保障护理工作平稳进行[2]。④加强健康宣传教育。精神科患者由于意识薄弱或者精神衰退等特点,常引发不良事件,因此加强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将疾病的治疗方式以及诱发因素、护理形式、风险防范等内容告知患者,指导其进行正确的饮食以及运动、用药方式,并以和蔼态度加强沟通。⑤加强管理以及考核。定期由责任组长进行评估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的具体工作成效,记录好护理差错现象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判定护士工作业绩,提升考核管理工作质量[3]。针对工作能力不足的护士,需要加强培训以提升护理技能;对于工作能力突出的护士,通过以奖励的方式进行激励。

1.3观察指标

针对应用责任制护理模式前后的护理服务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其中,护理质量评估表的总分值为100分,护理的质量越高则分值相应越高;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表进行统计护理满意度,具体包括护理人员的态度、技能技巧、是否做到及时沟通等。分值在80分-100分为满意;分值在60分-79分为较满意;分值在59分及以下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涉及到的数据内容进行处理,以(n,%)形式表示计数资料并经卡方检验,以(5dd64c27d36d0_html_16b5e2d243b58566.gif ±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同时经t检验。如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则存在P值低于0.05。

2结果

2.1护理质量比较情况

参照组患者得到的护理服务质量结果为(78.55±2.54)分,研究组患者得到的护理质量结果为(96.83±2.31)分,相较于参照组,研究组优势更为显著(t=8.89,P<0.05)。

2.2护理满意度比较情况

通过统计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的情况,如下表1所显示,研究组明显的高于参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情况[n(%)]

组别

例数

满意

较满意

不满意

总体满意度

研究组

40

25(62.50)

14(35.00)

1(2.50)

39(97.50)

参照组

40

18(45.00)

12(30.00)

10(25.00)

30(75.00)

X2

6.57

P

<0.05

3讨论

将责任制护理模式应用于精神科护理服务中,推动了护理工作更具备人性化、全面性。通过实施责任制护理模式,有利于推动优质护理服务的展开,并提升护理服务的质量。在护理期间,因为明确的分工职责,严格的考核机制,使护理人员提升责任感,拓展了发挥技能的平台,充分将主观能动性落实于实践护理服务工作中。不仅能够积极的献计献策,而且可以将健康教育方法创新,让患者得到优质的服务,进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4]

同时,责任制护理模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技术操作、基础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环节均体现出人文关怀,可推动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符合当今时代的护理服务发展方向。

结语:

综上所述,在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期间应用责任制护理模式,可明显的提升护理效果,同时得到的护理满意度更为广泛。不仅可以将护理质量提升而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而且推动了患者加强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度。因此,具有推广实践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艳,汤琪春,谭祥娥.小组责任制护理模式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中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2,13(06):451-453.

[2]宋文英.优化护理工作模式在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22(12):38-41.

[3]冯慧,孙玉秋,姬素丽.责任制护理模式在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实施效果[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12:11.

[4]江春艳.优质护理服务在精神科的实施及其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14(16):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