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结核伴不全瘫痪的围手术期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胸腰椎结核伴不全瘫痪的围手术期护理

张炎珠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 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骨科,福建漳州 363000)

[关键词] 胸腰椎结核;不全瘫痪;术后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 有效地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帮助患者顺利手术, 尽快康复。方法 通过术后监测、疼痛护理、卧位护理、

痛护理、引流管护理、饮食指导、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等, 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结果 对于有适应证的脊柱结核, 单纯后路术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快捷的手术方式。本组18例患者, 经过护士有效的护理干预, 生命体征均平稳, 住院期间治疗和护理效果满意, 无护理并发症, 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结论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 实施全面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 有效地控制患者病情, 防止结核进一步感染,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提高了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胸腰椎结核是继发于结核的一种疾病,其原发灶一般多为肺结核,脊柱结核的发生率占全身骨关节结核的首位。脊柱结核中的绝大多数为胸腰椎结核,其病理是因骨质破坏,椎体塌陷,肉芽组织增生压迫脊髓而致截瘫,它病程长,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我科自2012年以来,成功地为18例患胸腰椎结核伴不全瘫痪患者进行了胸腰椎病灶清除+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手术解除受压神经组织,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但术后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增加患者痛苦,因此,术后护理是预防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本组患者术后经密切观察和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2年以来共收治胸腰椎结核伴不全瘫痪患者18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25~57岁,平均38岁,均为不全瘫痪,住院天数28~62天,平均天数48天,胸椎结核8例、腰椎结核10例,手术为病灶清除+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植骨块取自髂骨或异体骨,术后佩戴支具鼓励早期下床活动,经随访均治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护理体会

2.1 生命体征观察 此类患者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出血多,术后吸氧、心电监护监测,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面色、神志、双下肢运动感觉等情况。若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术后一般体温持续低热7天左右,若体温上升至38℃以上,持续3~5天,仍不降反而上升则应警惕伤口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应及时报告处理。

2.2 疼痛护理 由于手术创伤大,患者疼痛难忍,极易影响呼吸,睡眠等生理活动,并限制早期功能活动[1]。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及时评估疼痛情况,根据疼痛性质和程度进行合理提前镇痛,使患者配合早期深呼吸、扩胸运动及有效咳嗽活动,降低术后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有利于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保护免疫功能,加快伤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

2.1 卧位护理 术毕搬动患者时保持脊柱于水平位,三人搬运法,去枕平卧6小时,若全麻未清醒者,头偏向一侧,背部垫海绵垫,目的是压迫止血,保护皮肤。

2.3 切口引流管护理 保持切口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折叠、受压、扭曲、脱出而导致引流不通畅,每1~2小时挤捏1次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被血块堵塞,每天大夜班更换引流装置1次,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及记录引流量。引流量第1天应<400ml,第3天应<50ml,即可拔除引流管,一般48~72小时拔除引流管。若每小时引流量>25ml,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切口有无红肿及缝线周围情况等。

2.4 心理护理 由于这类患者多为青壮年,疾病较为复杂及特殊,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其不敢面对现实,易表现为情绪低落、紧张、恐惧、性情暴躁,甚至悲观绝望,害怕从此不能站立,担心手术不能成功,因此心理护理很重要。我们应主动接近患者,以热情、耐心的态度关心、尊重患者,并充分调动家庭社会支援系统,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关心和鼓励是患者强有有的精神支柱[2],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取得医护-患者-家属之间最大程度的理解和合作,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2.5 饮食指导 胸腰椎骨折患者需长期卧床,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须合理调配饮食,保证营养。早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为主,如蔬菜、水果、米粥等,少量多餐,禁进食甜点、生冷、辛辣、油腻、煎炸及易产气之类等食物食物。后期鼓励患者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注意饮食的色、香、味,注意住院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一些操作在进餐时进行,保证患者进食的时间与质量。

2.6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6.1 神经根水肿、粘连 若患者术后原麻痛区不消失,甚至加重,肢体感觉障碍,应考虑此并发症,我们应严密观察患者术后双下肢运动感觉情况,常规3~4"嘱患者行直腿抬高锻炼,并在护理人员协助下做压膝、压髋等被动活动。

2.6.2 预防肺部并发症及压疮 指导患者每日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扩胸运动等功能锻炼,增加肺活量,必要时行雾化吸入,促进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按时翻身,保持床单整洁、干燥,随时更换受污染的敷料及潮湿的床单、被服;及时处理好大小便,对皮肤压红者可用安普贴保护或涂赛肤润预防皮肤压疮。

2.6.3 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及便秘 鼓励患者多饮水(2000~2500毫升/日),会阴擦洗每2次/日,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防止泌尿系统感染,必要时0.02%呋喃西林溶液250毫升膀胱冲洗2次/日。给予高维生素、粗纤维食物,如:青菜、水果、玉米、地瓜;指导患者每日以脐为中心,按摩腹部3~4次/日,15~20分/次,促进肠蠕动;还可晨起饮一杯淡盐水,晚间饮一杯蜜水;防止便秘发生。若3天无排便者,要及时给予药物通便,如:开塞露纳肛、潘泻叶冲水口服等。

2.6.4 预防肌内萎缩、足下垂及深静脉血栓形成 应加强肢体主被动活动和变换位置,如:抬腿、屈膝2~3次/日,15~20分/次;仰卧位时,肢体各关节保持功能位,双足可用垫枕当挡板,忌重物压迫,也可用系带牵拉,防止关节僵直及足下垂;并指导家属给予患者行双下肢肌肉按摩,从远心端到近心端按摩。尽量避免在功能障碍肢体上做静脉穿刺,因肢体瘫痪后血流缓慢,静脉瓣膜功能障碍,易引起下肢肿胀及深静脉炎。

2.7 用药指导 脊柱结核无论是否手术治疗,结核化疗应遵循“早期、规律、全程、联合、适量”的原则[3],规范抗结核药物疗法是取得良好疗效和避免病变复发的重要环节[4],因此,目前以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为第一线药物,尤以异烟肼与利福平为首选药物,如出现药物性肝炎,肝功能损害,则给予保肝治疗,必要时停用所有对肝功能损害药物,并嘱患者多饮水,减少药物残留、减轻肾功能损害。

2.8 功能康复 手术次日开始指导患者行功能锻炼,上肢主要练习扩胸、握东西、系扣子等力所能及的活动;下肢做交替直腿抬高锻炼,以患者不感到疼痛为宜,原则:幅度由小至大,次数由少到多,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并随时观察患者情况,以增减锻炼强度[4]。切口愈合,可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促进复位后的脊柱稳定,增加腰背肌肌力,亦可避免或减少后遗症。

3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后不代表治疗及护理结束,出院前应详细指导家庭护理及功能锻炼,注意安全防范,合理调节饮食。嘱患者出院后继续行在院所交的功能锻炼,继续卧床休息3个月,3个月后戴支具下床活动。坚持长期抗痨药物治疗,规范用药1~2年,按医嘱停用药,不能随意中断服药,同量定期复查肝肾功,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1年返院复查。注意生活起居,适当户外活动,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4 小结 胸腰椎结核多发生于脊柱的前中柱,导致脊柱不稳,椎体塌陷,引起不同程度的脊柱后凸畸形,致残率较高[5]。但其围手术期护理工作仍然比较繁重,脊柱结核是一种慢性破坏性疾病,病程长,呈慢性消耗,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6]。患者由于突如其来的疾病,心理波动大,心理护理很重要,向其介绍成功能病例,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术前营养不良可影响伤口愈合及结核,合理的饮食可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增强免疫功能,利于机体的修复。术后生命体征监测、预防并发症、康复指导等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压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病,减少了患者住院及卧床时间。总之,合理的围手术期护理,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提高了脊柱结核患者的治愈率及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夏凤玲.腰椎结核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当代护士,2012(5):29~30

王睿岚,唐静,房现,等.心理干预对脊柱结核患者遵医行为影响的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1)26.

廖苏芳,张菊芳.老年胸腰椎结核内固定术患者的护理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5(9):52-53

曾志远,潘文誉,曾荣东等. 脊柱结核诊治不当的原因分析 中国脊柱脊髓杂 2001,11(5):290

杨述飞,陈俊.一其病灶清除植骨前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J]四川医学,2012,13,(9):34-36,140.

黄世敏,林明侠.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9):1083-1084。

作者简介:张炎珠(1981-),女,福建漳州人,护师,大专,主要从事临床骨科护理工作,QQ邮箱: 11031006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