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应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应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分析

蒋再平

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骨科 湖南 益阳 413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应用与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择期行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类型分为研究组(50例)及参照组(50例),研究组患者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参照组患者开展内固定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主要指标进行统计比较,同时对术前及术后不同阶段患处疼痛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离床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伴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不同阶段研究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相比在术后恢复及疼痛改善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值得开展。

【关键词】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内固定术

以骨质疏松为主要病因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群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多由直接或间接外力作用导致,临床分为稳定型及不稳定型两类,其中稳定型患者临床以保守治疗常见,而对稳定型保守治疗无效者及不稳定型者则开展手术治疗[1-2],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以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老年患者机体耐受能力降低,愈合能力较弱,因而在临床诊疗中须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案,以降低手术对患者机体产生的影响,提高预后效果,我院近年来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主要术式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及内固定术两类,现结合临床病例就两种术式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择期行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男56例,女44例,年龄61~79岁,平均(67.81±2.09)岁,Evans分型:Ⅳ型 21例,Ⅲ型 79 例。纳入标准:致伤因素明确者;经由临床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股骨粗隆间骨折者;意识状态及认知水平正常者;择期开展手术治疗者;治疗配合度高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类型骨折者;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者;恶性肿瘤者;手术治疗不耐受者;合并严重感染者;凝血机制异常者。根据患者手术类型分为研究组(50例)及参照组(5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术前完善各项检查及准备工作,医护人员做好术前宣教工作,合并基础病变者给予针对性给药控制,术前制备好新鲜血浆或晶胶体溶液。

1.2.1、研究组: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取健侧卧位,给予全身麻醉,与患侧髋部后外侧作一切口,约5~10cm大小,逐层切开,保留大粗隆及臀中肌的附着点,离断梨状肌,充分暴露骨折区域,对受损的骨质、组织、小骨块进行清理,对骨折受损情况进行观察与测量,利用髓腔钻适当扩髋后进行骨水泥填塞试模,对存在空隙者进行小骨块或骨水泥处理,选择并植入相应的人工髋关节,对复位情况及关节活动情况进行观察,行切口缝合处理,术后给予连续1周的广谱及敏感抗生素预防感染。

1.2.2、参照组:开展内固定术治疗,取仰卧位,给予全身麻醉,在C型臂X线机地引导下进行牵引复位处理,于患肢股骨粗隆外侧近端处作一手术切口,约4~5cm大小,逐层切开暴露粗隆股骨干,于股骨头置入克氏钉保持股骨外侧前倾,并置入导针,适当调整后根据患者骨折具体情况及部位选择适宜的髋螺钉进行固定处理,观察复位情况,留置负压引流管后缝合,术后给予连续1周的广谱及敏感抗生素预防感染。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主要指标进行观察并统计,主要包括手术用时、术后离床时间及术后完全负重时间等。同时于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对患者患处疼痛情况进行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完成疼痛评定,分值范围0~10分,评分越高则疼痛越剧烈。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结果比较采用c2检验,以P<0.05表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主要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离床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主要指标比较(`x±s)

组别

例数

手术用时/min

术后离床时间/d

术后完全负重时间/d

研究组

50

82.10±7.21

11.09±3.64

23.59±4.27

参照组

50

84.52±7.65

34.75±5.27

84.18±7.32

t

0.256

6.571

8.415

P

>0.05

<0.05

<0.05

2.2、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阶段患处疼痛情况比较: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高,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伴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不同阶段研究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阶段患处疼痛情况比较(分 `x±s)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

研究组

50

7.84±0.45

3.09±0.61

1.10±0.32

参照组

50

7.56±0.52

4.42±0.83

2.38±0.67

t

0.237

4.163

8.572

P

<0.05

<0.05

<0.05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高龄人群较为高发的一类骨折,约50~60%为不稳定型骨折[3],需要开展手术治疗,因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机体耐受能力较差,围术期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同时若术后卧床时间过长,将会增加脑血栓、冠脉硬化性心脏病、呼吸系统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风险,因而临床诊疗中除却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提高术后恢复效果也是重点内容。内固定术及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本病的常用术式,本次研究对两种术式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离床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P<0.05),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术后恢复效率较高,同时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伴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不同阶段研究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表明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在缓解术后疼痛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综上所述,人工关节置换术应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能够有效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改善患处疼痛情况,应用效果突出,值得在诊疗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董佩龙,唐晓波,王健,等.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克氏针的应用研究[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11(1):91-95.

[2]张继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17,29(23):5-7.

[3]吕欣,张志峰,孙智文,等.加长生物型股骨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7,12(3):19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