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时间介入的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时间介入的临床疗效观察

付嫚娣

岳阳市中医院针灸推拿二科 湖南 岳阳 414000

【摘要】目的 评价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时间介入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为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在我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患病1至3d内进行针灸,对照组患病8至10d内进行针灸,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平均治愈时间为(24.12±3.75)d,短于对照组的(35.40±4.62)d,且在治疗总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90.0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介入时间越早,疗效越好,治愈率越高,病程越短。

【关键词】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时间介入;临床疗效

周围性面瘫(facial palsy)是一种神经内科常见病症,由于受寒、自主神经功能不稳,以及感染了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等原因,面神经发生非特异性炎症引起,患者患病后口眼歪斜,且无法完成抬眉、闭眼、鼓腮等动作[1]。该疾病发生突然,病程进展快,数小时到三天即可抵达病情高峰,危害甚大,应及时治疗。针灸是临床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常用手段,但是在治疗介入时机上,存在较大争议,此次试验旨在探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时间介入的临床疗效,结果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基本资料

以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为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在我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采集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情况为:①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者26岁,最大者52岁,平均年龄为(39.82±4.17)岁;病程最短为1d,最长为3d,平均病程为(2.15±0.38)d;②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者27岁,最大者53岁,平均年龄为(40.15±4.02)岁;病程最短为8d,最长为10d,平均病程为(9.26±0.41)d。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满足对比研究的条件。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针灸治疗学》中“歪嘴风”、“卒口僻”的相关诊断标准,面部一侧肌肉群运动障碍;②此次试验计划合乎医学伦理道德规范,患者知悉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方案后,自愿参与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纳入研究[2]

(2)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肝、肾等严重器质病变患者;②其他面瘫症型者]

1.3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病1至3d内就诊,对照组患病8至10d内就诊,两组均采取相同的针灸治疗方案,具体如下:去仰卧位,选用28号1.5寸毫针,选取患侧合谷穴、四白穴、阳白穴、牵正穴、颊车穴、风池穴、地仓穴为主穴,选取鱼腰穴、听会穴、承浆穴、攒竹穴、下关穴、翳风穴、迎香穴、水沟穴、颧髎穴、大椎穴为配穴,合谷穴、风池穴、大椎穴采用泻法,其余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进针约1.5至2.5寸,以得气为宜,留针30min。悬炙施术于各学位,至皮肤微微泛红为宜。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间隔2至3d。

1.4判定标准

记录平均治愈时间,同时观察两个疗程结束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其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为:①治愈,患者面部双侧额纹、鼻唇沟呈中心对称分布,可正常抬眉、鼻炎、鼓腮,进食后颊齿间无食物残留,笑时嘴角无歪斜;②显效,患者面部双侧额纹、鼻唇沟基本对称分布,可正常抬眉、鼻炎、鼓腮,进食后颊齿间无食物残留,笑时嘴角略微不对称;③有效,患者面部双侧额纹、鼻唇沟基本对称,抬眉、鼻炎、鼓腮等动作略微不自然,进食后颊齿间有些许食物残留,笑时嘴角歪斜;④无效,不符合上述指征者[3]。其中,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患者总人数×100%。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采取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试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表现为百分率(%)的形式,两组采用χ2检验进行对比;计量资料表现为(x±S)的形式,两组采用t检验进行对比,若P<0.05,说明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平均治愈时间比较

观察组平均治愈时间为(24.12±3.75)d,短于对照组的(35.40±4.62)d,,两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t=9.128,P<0.05)。

2.2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在治疗总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90.0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χ2=6.783,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40

27(67.50)

8(20.00)

4(10.00)

1(2.50)

*97.50

对照组

40

20(50.00)

9(22.50)

7(17.50)

4(10.00)

90.0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讨论

在中医学角度,周围性面瘫属于“歪嘴风”、“吊斜风”、“卒口僻”研究范畴,患者素体正气不足,脉络虚空,风寒邪气侵入体内,致使头面部气血痹阻。早期进行针灸治疗,以浅刺、轻刺调动经气,疏通脉络,可改善病灶区域微循环,提升面神经传导速度,再借助艾草燃烧产生的热量,能够引导邪气倾泻而出,促进面部肌群活动功能改善[4]。事实上,不管是针灸推拿还是药物治疗,早期处理,及时抢救脑部神经损伤,对周围性面瘫的康复都是有利的。此次试验,观察组患病1至3d内进行针灸,对照组患病8至10d内进行针灸,疗效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介入时间越早,疗效越好,治愈率越高,病程越短;因此,尽早介入治疗具备可行性及有效性,值得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哲子,杨海蝶,钟伟泉,苏婉祯.开天门联合肝胆配穴按摩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9,05(04):44-46.

[2]宋洛川.对比不同时间段采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躯体功能与社会生活功能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9,25(06):167-168.

[3]朱晓燕,谢凯,曹杰波,张彬,冯波,何勇.分期针刺在病毒感染致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8,30(10):1342-1343.

[4]都日娜,王英,闫志诚,安慧萍,娜布其玛.针灸分期治疗联合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A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