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温病养阴护阴法浅析

/ 2

伤寒温病养阴护阴法浅析

夏志强 王昶鸿 江泳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摘 要:伤寒重视顾护阳气,亦重视保存津液。温病中亦有丰富的养阴护阴方法,是对伤寒中相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但在具体的养阴护阴方法上,二者又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伤寒温病养阴护阴法的对比分析,以期更深入地理解伤寒和温病理论,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伤寒;温病;养阴;护阴;异同

《伤寒论》重视顾护阳气是众所周知的,但其中重视存阴液的理念和诸多养阴护阴的方法亦不可忽视,它同温阳法一样,在临床中仍倶有重要意义。温病以其病因为温邪,更易耗伤阴津,因此在治疗中自然更加重视保存津液。温病学派的养阴护阴法,对仲景伤寒相关理论有所继承和发展。本文将对伤寒和温病养阴护阴法进行简要对比分析讨论。

1伤寒养阴法

养阴法是指针对阴液亏损这一病机,使亏损的阴液得以增加、恢复的方法。《伤寒论》中的养阴法可分为直接养阴法和间接养阴法。

1.1直接养阴法

直接养阴法是指直接利用具有养阴作用的药物来补充亏损的阴液的方法。《伤寒论》中,如芍药甘草汤,治疗虚人外感误用桂枝汤所致的阴阳两虚证,在用甘草干姜汤复其阳气之后,用芍药甘草汤复其阴。芍药甘草汤中芍药酸苦微寒,养营和血,与甘温之炙甘草相伍,酸甘化阴、养阴复液,使亏损的阴液得到直接的补充;又如治疗少阴病阴虚阳亢的黄连阿胶汤,用阿胶、芍药、鸡子黄直接滋补肾阴,濡养营血;再如治疗少阴阴虚火炎咽痛的猪肤汤,猪肤咸寒,滋肾水而清热润燥,合甘寒之白蜜、甘缓之米粉,共奏滋肾润肺补脾之效,亦属此法。

1.2间接养阴法

间接养阴法是利用没有直接养阴作用但可促进津液生化的药物来达到益阴目的的方法。此类方法在《伤寒论》中主要体现在桂枝汤及其类方中。胡希恕先生认为桂枝汤是安中养液之方,能鼓舞胃气,胃气一恢复,自能够化水谷而布津液[1]。治疗太阳病发汗太过,营气不足,身疼痛的桂枝新加汤、治疗里虚兼感外邪,脾气不足,气血两虚的小建中汤,虽加人参、饴糖以助营血,但基础方桂枝汤的化生之功不可小觑。

2伤寒护阴法

护阴法是指防止津液耗伤的方法,可运用在津液尚未明显亏损时,亦可运用在已有津液亏损时;可用于防止邪气耗伤阴液,亦可用于防止药物耗伤阴液。《伤寒论》中的护阴法可分为直接护阴法和间接护阴法。

2.1直接护阴法

直接护阴法是指使用具有养阴作用的药物来补阴以防津液耗伤的方法。《伤寒论》中,阳明里热炽盛,有重伤津液之势,用白虎汤清燥热,救阴液,方中知母苦寒,清热泻火,且能滋阴润燥,更以粳米顾护胃阴,以防邪热耗伤阴液;阳明病误下后,余热与水气互结,阴液受损,治以猪苓汤清热利水养阴,方中阿胶除具养阴之功,尚有保护阴液,使利水而不伤阴之用。

2.2间接护阴法

间接护阴法是不以具有直接养阴作用的药物,而以其他间接途径来防止津液耗伤甚至亡失的方法。《伤寒论》中的间接护阴法主要有祛邪护阴法和固阳护阴法。

2.2.1祛邪护阴法

祛邪护阴即通过祛除耗伤津液之病邪,防止病邪继续为害,从而保护阴液的方法。《伤寒论》中,如阳明里热炽盛,为防邪热重伤津液,乃用白虎汤清燥热,救阴液,方中知母苦寒,石膏辛寒,二药合用清热泻火以救阴液;少阴病热化证,肠腑燥实伤津,真阴将竭,急用大承气汤通腑泄热以存阴。

2.2.2固阳护阴法

固阳护阴乃利用阳气与阴液之维系以保护阴液的方法。《伤寒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桂枝加附子汤证。由于误汗伤阳,阳不摄阴,便漏汗不止,治以桂枝加附子汤,用辛温大热、擅助少阴元阳之附子,以助阳固表,使汗泄得住,从而达到保护阴液之目的[2]

3温病养阴法

温病养阴主要是直接养阴。如温病过程中,邪热渐解,肺胃阴伤,证见身热不甚,口燥咽干,干咳少痰,舌苔干燥或舌光红少苔,以甘寒濡润生津之品为主,滋养肺胃津液,如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和五汁饮等。温病后期邪热渐解,阴液受伤而致津枯肠燥,证见大便秘结,咽干口燥,舌红而干,即所谓“无水舟停”者,用甘寒合咸寒之品滋润大肠津液,以增液汤为代表方。温病后期邪热久羁,劫燥其阴,致肝肾阴伤者,证见低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神倦欲眠,或心中憺憺大动,舌绛少苔或干绛枯萎,脉虚细或结代者,用甘寒、咸寒、酸寒及血肉有情之品以填补真阴,如加减复脉汤之类。

4温病护阴法

4.1直接护阴法

因温邪的温热特性,应当时时注意防其伤阴。因此,在温病中可谓凡有用养阴药之处,皆有此法之体现。如治疗温病初期之银翘散、桑菊饮,虽未有明显津液耗伤,仍皆用芦根以清热生津,治未病也。肠腑热结而阴液亏虚时,方用增液承气汤,攻下与增液并用,以免盲目攻下导致热结难下而且阴液更伤。温病后期邪热耗竭真阴,用大量养阴之品,以填补真阴,亦有防热邪进一步伤阴之目的,如大定风珠等。

4.2间接护阴法

4.2.1祛邪护阴法

温病易于伤阴,温邪乃其罪魁祸首,故抓住时机祛邪,即是在护阴液。如在上焦肺卫用辛凉清解之剂如银翘散、桑菊饮等辛透开达,疏散风热,邪气去则津液不伤。邪入气分,出现与伤寒白虎汤证相同的症状,则治法同伤寒,以白虎汤直清气分实热以保津液。温病到中期,邪热内结,煎熬阴液,又当急下存阴,用三承气汤急下热结,则阴液自然保存,不受到进一步伤害。另温热病邪热炽盛,容易蒙闭清窍,发生神昏谵语,高热不退等现象,可用辟秽清热法,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之类,除具有芳香化浊通窍作用外,尚有抑火保津之功[3]

4.2.2益气护阴法

温病气阴两伤,正气欲脱时,证见身热骤降,汗多气短,体倦神疲,脉细无力或散大无力,舌质嫩红少苔等,用生脉散,方中人参补益元气,五味子收敛津液,共奏“守阴所以留阳,阳留汗自止”之功[4]

5伤寒温病养阴护阴之异同

5.1同

在养阴方面,针对阴亏这一相同病机,伤寒、温病都有较多地运用直接养阴法。

在护阴方面,伤寒和温病都有运用直接护阴法和祛邪护阴法。

在方剂和用药方面,温病方药对伤寒相关理论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如伤寒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三承气汤、竹叶石膏汤等,在温病中都有充分应用。

此外,伤寒和温病在养阴护阴时,都存在多法同用的情况。如白虎汤,既有直接护阴法,又有祛邪护阴法;猪苓汤,既有直接养阴法,又有直接护阴法;银翘散、桑菊饮,既有直接护阴法,又有祛邪护阴法等等。

5.2异

总体而言,相比于伤寒,温病中养阴护阴法更为常见。这是由于伤寒温病不同致病邪气和疾病特点所决定的。伤寒病因为寒邪,易伤阳气,只在误用汗吐下、入里化热等少数特殊情况下会伤及津液。而温热病最易伤阴,如吴鞠通所言“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因此,顾护阴液对于温病的治疗至关重要。如吴鞠通所说“若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叶霖所说“温热存阴,最为紧要”[5]。所以在实际治疗中,温病处处可见养阴护阴之法。

具体而言,温病中间接养阴法,即利用没有直接养阴作用但可促进津液生化的药物来达到益阴目的方法,较少使用。因为此类间接养阴的方药,多为温热性质,适用于阳气生化乏力之证。伤寒之邪易伤人之阳气,故此类病证较常见,可用甘温之品促进脏腑气化,则津液自生。而温病则唯恐助热为患,当慎用温补,所以一般不宜此法。相应地,在间接护阴法方面,伤寒常用附子以固阳护阴,如桂枝加附子汤;而温病则少用,而多以益气护阴法来敛汗固脱,如生脉散。

结语:伤寒病因虽为寒邪,但在其证治中亦可见伤阴,且《伤寒论》中的养阴护阴思想、方剂和用药,为后世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参考。直接或间接的养阴或护阴法可多法并用,不应完全割裂开来。温病养阴护阴法吸收继承了伤寒相关理论,并有所发展。由于病邪性质、疾病特点不同,伤寒养阴法和温病养阴法具有一定的差异,临床中当明辨之,以免误治。然不同疾病不同时期可有相同的病机,在适当情况下,伤寒温病养阴护阴法可互用。

参考文献

[1] 胡希恕.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17: 138

[2] 刘渡舟. 伤寒论讲稿[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41

[3] 司宽红. 温病养阴保津方法[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 20(9): 1197

[4] 杨进, 等. 温病学(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35

[5] 杨进, 等. 温病学(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32

第一作者简介:夏志强,1992年生,男,汉族,四川达州;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仲景杂病证治规律与经方研究。

通讯作者简介:江泳,1976年生,女,汉族,四川乐山;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医大师郭子光传承工作室负责人。研究方向:张仲景辨治体系研究及临床运用;中医治疗情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