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医治未病体系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3

未医治未病体系的探讨 ;

柯龙瑞

北京未医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100070

【摘要】“治未病”是一种预防医学思想,是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疾病问题解决的实践中,不断充实、发展,形成规范的“未医治未病”体系,指导“治未病”的临床应用,充分发挥“治未病”的作用,推动医学的发展。

【关键词】未医;治未病;体系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的渴望需求逐日递增,大部分群众已经意识到单纯“治已病”是一种消极被动的行为,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治未病”。国际上,未医“治未病”被称为最先进且最超前的预防医学思想,称为医疗发展的流行趋势,是学者们研究的新热点。2000多年前,中国便提出了“预防”这一概念,关于“预防”的最早文字记载出现在《周易·既济卦》“君子思患而豫(预)防之”中。未医学,其理论核心是“防”,以“预防为主”为理念,强调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通过预防、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实现“治未病”。“未医学”是预防健康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先进的医学观念对中国人预防及诊治疾病,具有深远意义。贯彻健康管理实践中,未医学发挥“治未病”思想的引领作用,遵循“法于自然之道,调理精神情志,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利用“辨体施膳”、“辨体施养”、“运动养生”、“经络养生”等手段,防止疾病发生,或者延缓疾病发生、恶化,提升生命质量。未医“治未病”最早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与《金匾要略》阐发,后来历经多代医学家的丰富、发展,明清时代,未医“治未病”已经具备相对完备的理论与实践框架1】。至今为止,未医治未病体系基本形成,对未医“治未病”的实践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1“治未病”发展历程

1.1战国时期——奠基

战国时期是中国治未病的奠基时代,当时主要涉及“未病先防”,包括2个方面,一是养生保健,二是欲病救萌。《黄帝内经》已经构建出了未医治未病的理论和实践框架。其中,《黄帝内经·素问》中涉及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以及“生气通天论”等主要对未医治未病理念进行了阐述与说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明确指出治未病的养生保健原则,《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提出了“欲病救萌”这一新概念2】

1.2汉唐时期——发展

到了汉唐时代,未医治未病呈现出跨越式发展,其基本内涵以及实践手段都有所完善,治未病范畴又纳入了“既病防变”和“病后康复”这两点。张仲景(汉代)《伤寒杂病论》中,精妙阐发了治未病理论,《金匾要略》中更是进一步阐释了既病防变这一思想,《伤寒论》在六经病篇后,专门设置《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随后,治未病将病后调摄、以防复发纳入其中作为延伸内容。孙思邈(唐代未医养生学家)将疾病分成3个层次,第一层“未病”,第二层“欲病”,第三层“已病”,要求医生做到“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3】。另外,东汉的华佗创立的五禽戏健身法以及晋代葛洪提出的气功摄生在治未病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深化了未医治未病。

1.3明清时期——成熟

未医治未病发展到明清时代,基本成熟,广泛用于临床实践,且方法手段多种多样。明末清初的瑜嘉言大力倡导治未病,其撰写的《西门法律》充分体现了其治未病思想。清代的叶天士进一步研究了未医治未病,提出了“逐邪务早,先证用药和先安防变等基本原则,指导临床用药,如素日里心虚且有痰者,基本方法在于养心化痰,选择牛黄丸、石菖蒲、郁金、至宝丹等予以治疗。在此之后,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明确指出保精液与防伤阴的原则,治疗温病过程中,注意顾护津液4】

1.4应用新时期

最近这些年,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中药治未病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树立了较强的保健意识,更加关注疾病防治,部分医疗机构开始融合未医治未病思想和医疗卫生问题,通过未医治未病理论,构建疾病预防保健体系,丰富未医治未病理论和实践,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加强预防保健,充分发挥未医治未病的优势,体现未医治未病的独有特色,不仅有助于解决我国医疗卫生问题,而且可提升未医治未病的思想内涵,增强实践价值。

2“治未病”基本内涵及适应范围

2.1独特内涵与适应范围

建立未医治未病体系的关键在于明确“治未病”的独特内涵与适应范围。近些年,关于“治未病”的研究,文献报道较多,对未医治未病进行了细致划分。具体而言,关于未医治未病的内涵,普遍认可的包括2种学说:将治未病分成3个部分,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三是瘥后防复;将治未病分成4个部分,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早治,三是既病防变,四是瘥后防复。相关依据如下:(1)未病先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明确提出并表达了未病先治这一观点。《千金要方》中分析了治未病与养生间的关系(喜养性者,治未病之病”,并且创立了养生延年之法。除此之外,关于治未病,朱丹溪也有独特的见解,主要表现在“已病而后治,所有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2)欲病救萌:“上工救其萌芽”(《素问·八正神明论篇》,“肝热病者……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素问·刺热篇》)。可见,这里谈及的“治未病”并非未病先防,而是指在病虽未发生、将要发生时,采取一定措施,治疗其征兆。“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灵枢·逆顺第五十五》)。(3)既病防变:“邪风之至,疾如风雨……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谓治未病者……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难经·七十七难》),“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温热论治》),以上均体现了既病防变的这一观点。(4)瘥后防复:《伤寒论》中谈及“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是瘥后防复的重要表现

5】

毋庸置疑,未医“治未病”包含多层面的内涵,但是,从以上几个层面分析,养生保健(未病先防)是“治未病”优势的集中体现,慢性疾病缓解期瘥后防复也有一定体现。虽然,“欲病救萌”以及“既病防变”也可纳入到“治未病”范畴中来,但是,其属于临床医学范畴,不管是未医,或者是西医,都需认识、预见和处理。若是将“治未病”作为未医学中较大的学科领域看待,建议区分临床阶段,将临床阶段疾病传变问题归入临床医学范围,因为,那并不是未医独有的特点。另外,关于“瘥后防复”,并非未医都能发挥优势,仅仅针对缓解期和恢复期病患,未医的介入,具有巩固疗效的作用,预防复发。对此,站在这一角度分析,“治未病”的适应范围应该涉及以下几点:(1)具备非特异性及普遍性的养生保健的优势;(2)机能失调阶段的亚健康群体的调整优势;(3)部分不同体质类型、容易发生某类疾病的纠偏优势;(4)部分慢性疾病缓解期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优势6】

2.2养生

“治未病”的前提保障便是养生,养生和现代医学所涉及的“预防”存在差异。养生,属于未医学独有的一个概念,虽然,其包含了预防的意思,但是,相比预防,其内涵更广。预防,指的是发生疾病前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疾病发生,具有被动性,针对的是某一种或者某一些疾病。养生,不仅涉及有防病,而且包括持续以恒的采取措施调节身体状况,保持健康状态,体现的是“防百病”,且延年益寿,实现“却老而全形”、“尽终其天年”。养生不仅是治未病的基本理念,而且是重要优势,因此,构建未医“治未病”体系中,应该注重养生,深度挖掘、发挥养生的优势和作用7】。养生,又称“养性”、“道生”、“摄生”等,是指保养、调养和颐养生命。其中,“生”便指的是生命、生长和生存,“养”则体现的是补养、调养和保养。养生,依据生命发展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保养生命,增进智慧,保持健康,从而延长寿命。

未医理论中,关于养生,需要坚持“调阴阳、和气血、调情志、保精神、适寒温、顺四时”的基本原则,通过多种方法,如调神、食养、节欲、药养等,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怪当今居世之士……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杂病论》),“故智者之养生也……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以上均是对养生的肯定8】。养生理论,应该以维持人体正常状态为出发点,减少消耗,促进再生,保持顺畅,维持稳定,具体应该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调和阴阳:通过阴阳调和,保证精神充足旺盛,邪气不能侵袭,方可保持健康。(2)流通气血:一方面,通过形体动作,促进气血流行;另一方面,借助意念,引导气的运行。(3)培补精气:精是阴气之本源,精气旺盛,则本壮,生机勃勃。(4)节欲保精:日常生活,七情六欲在所难免,但是,多欲则可能伤精,因此,需要节欲,方可安精神,房室有节,不仅可保肾精,而且可保持体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5)调节情志:通过调节情志,保持情志舒畅,有助于调和气血,运行顺畅,若是情志过激,可能造成气血郁滞,甚至引起气血逆乱,发生疾病。

3“治未病”的方法和手段

未医“治未病”体系中,方法和手段是开展“治未病”工作的有效保障。其中,“治未病”方法较多,实践中,需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调情志治未病。精神乐观,气舒神旺,而精神抑郁,气结神颓,若是喜怒不节,气耗神消。因此,“治未病”中应该强调清心寡欲,平和心气,保持血脉流畅,精神安定。(2)气功治未病。气功的要点在于2个方面:第一,静心,静而不思,如果能够达到无外无我的境界,不仅可养神,而且可延长寿命;第二,以意引气,气体行至周身,达到经络,养气养神,促进经脉流畅,强身健体。(3)引导治未病。也称之为“练形养生”、“体育养生”或者是“锻炼养生”,通过指导形体动作,配合呼吸动作,锻炼身体,其中,未医学中主要的养生术包括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和易筋经等。(4)药食治未病。对于不同体质和健康状况,进食不同的食物,对食物品质、数量与进食规律进行调整,防止摄入危害人体的食物,达到治未病的目的。(5)保精治未病。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宝,保精的方法,在于开源节流。其中,节流的方法如下:第一,养神;第二,节欲保精。(6)环境治未病。日常生活中,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无法避免,包括水土气候、地形地貌等。在选择居住环境时,古人一般强调“林秀、水清、高爽、向阳、背风、草芳、幽静”,多在幽雅清静、名山大川处结庐修养。现代人选择居住环境时,应该考虑空气、阳光和通风等条件9】。除了以上治未病方法,还有针灸治未病和疾病缓解期的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等方法。

4展望

关于未医治未病体系,学者们的研究较多,文献报道多,丰富了未医治未病的思想,为形成规范标准的未医治未病体系奠定基础。现如今,未医治未病体系已经被用于各个领域,如卫生保健、日常生活及医疗等方面,但是,由于其隐匿难查,诊察方法存在局限性,客观检测依据少,同时,有一部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并未涉及未医治未病,无法有效开展治未病工作,加上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力度和宣传力度不够,阻碍未医治未病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未达到普及状态。基于此,为了普及未医治未病,引起人们对治未病的重视,应该建立一套全面系统的未医治未病体系,进一步完善治未病理论体系,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培养相关人才,落实治未病思想,提高人们对治未病的了解和认知程度,积极参与到治未病体系中来,拓宽未医治未病体系的发展空间,促进人人健康。

参考文献:

[1]谢新敏.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未医“治未病”理论体系的影响[D].黑龙江未医药大学,2011.

[2]张金玉,王志伟,杨曼茹,张海悦,赵桐,沙丽. 将未医“治未病”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探讨[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04):560-562+592.

[3]谭天林,王瑷萍,黄礼鐏,刘方,周帮旻,黄永,张捷. 基于“未医治未病政策机制创新”的国家未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构思[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33(08):572-574.

[4]彭翔,沈秋欢. 健康管理服务医保支付政策探讨——以未医“治未病”为例[J]. 中国经贸导刊,2016(35):112-114.

[5]张冀东,刘琦,叶培汉,王丹,刘向华,贾维丽,孙贵香,何清湖. 基于“未医+”思维促进未医治未病学术的传承与创新[J]. 湖南未医药大学学报,2017,37(02):133-136.

[6]周盛杰,林晓洁,陈务华. 未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管理[J]. 中国卫生产业,2012,9(02):159-160.

[7]陈卓群. 胃食管反流病未医治未病实践方案制订[D].广州未医药大学,2017.

[8]赖月红. 四季调养未医治未病实践指南的制定研究[D].广州未医药大学,2017.

[9]牛亚南,陈玉龙,吕翠田. 未医“治未病”思想探讨[J]. 未医学报,2013,28(09):131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