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教育相关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03
/ 2

【摘要】  目的 探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 方法 随机抽取乐昌市5所中学的1536名中学生及家长或监护人,采用青少年行为量表对家长或监护人进行调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对中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 中学生行为问题总检出率10.3%,有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学生(P<0.05),女生的实际亲密度及适应性与青少年行为量表各因子分呈负相关,亲密度、适应的不满程度与行为问题各因子呈正相关;男生的实际亲密度及适应性与违纪、多动、攻击性、交往不良等行为问题因子呈负相关,与不满程度无关。 结论 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是影响初中学生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中学生;行为问题;亲密度;适应性

    研究发现,青少年行为问题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父母文化素质、家庭结构类型、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气氛、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对青少年的期待、亲子关系等因素均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1~4]。本研究就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来源于乐昌市5所中学,随机整班抽取各中学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共1536名。其中男852名,女684名;初一230名、初二246名、初三275名、高一242名、高二265名、高三270名;独生子女852名,非独生子女684名;年龄12 a125名,13 a350名,14 a226名,15 a198名,16 a202名,17 a182名,18 a195名,19 a50名,20 a8名;汉族1439名,其他民族97名。

  1.2 方法 

  采用Achenbach 青少年行为量表(CBCL)[5]评定青少年行为方式,该量表由学生家长当场填写完成。评判标准:其中≥1个因子总分>全国常模分者,即被定为有行为问题。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评定亲密度(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及适应性(家庭体系随家庭环境和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而相应改变的能力)。该量表为自评量表,包括2个分量表,共有30个条目。评判标准:由1分~5分5级评分,分数越高亲密度就越高。以上2个量表均有较好的信度及效度。CBCL发出并回收1536份,全部有效;FACESⅡCV问卷发出并回收1536份,有效问卷1476份,有效率96.1%。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卡方检验、t检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中学生CBCL及FACESⅡCV调查阳性检出率

  1536名中学生CBCL评定有行为问题者158名,总检出率为10.3%,较全国12 a~20 a组检出率(10.9%)[4]稍低。FACESⅡCV评定1476份有效问卷中158名学生有行为问题,其中男84名,女74名;行为问题总检出率10.8%,与国内有关报道相一致[4]。

  2.2 根据中学生家庭实际亲密度及实际适应性的25%百分位点和75%百分位点将学生划分为高、中、低分三组。各组不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中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见表1。表1显示,低分组的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高分组(P<0.05)。 表1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检出率比较(略)

2.3 有无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的比较结果,见表2。表2  行为问题学生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比较(略)

  表2显示,有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学生(P<0.05)。

  2.4 CBCL及FACESⅡCV各因子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表3  CBCL及FACESⅡCV各因子分Pearson相关分析(略)

  表3显示,女生的实际亲密度及实际适应性与CBCL各因子分呈负相关;亲密度、适应的不满程度与行为问题的各个因子呈正相关。男生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与违纪、多动、攻击性、交往不良等行为问题呈负相关,与不满程度无关。

  3 讨论

  中学生正值从青少年步入青春期,比起小学生有了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也是情绪发展的最困难时期,是一特殊的心理发展群体,其行为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本研究发现,我市中学生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3%,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4]。家庭亲密度低及适应性低的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高。可能是由于在亲密度低、适应性差的家庭中,亲子间缺乏情感交流与支持,家庭应变能力缺乏,使青少年处于应激状态时易产生行为问题,如违纪、攻击等。家庭亲密度较高的家庭不仅能在学习、交往等方面为中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而且能给予他们家庭的温暖和情感交流与支持,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既使中学生乐观、合群和自信,又使其感受到较少的压力,产生安全感,因而不易产生行为问题。  


  本研究还显示,有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学生。女生的实际亲密度及实际适应性与CBCL各因子分呈负相关,亲密度、适应的不满程度与行为问题的各个因子呈正相关。男生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与违纪、多动、攻击性、交往不良等行为问题呈负相关,与不满程度无关。提示女生实际亲密度的得分越高,各行为问题得分越低,反之,出现行为问题的机会就越大;不满程度越大,就越易产生行为问题。  综上所述,青少年良好的行为模式及其心理发育的成熟需要一个稳定和安全感的环境,不和睦的家庭使青少年持续处于警戒和应激状态,易导致青少年行为问题。因此,对青少年进行行为问题预防及干预时,要重视家庭环境、亲密度及适应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桂兰,王雄.220名城市重点中学初一学生行为问题调查与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6(3):103

  [2]武桂英,张国栋.不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智力和行为问题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5(6):212

  [3]王玉凤.北京市西城区2432名学龄青少年行为问题调查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2(3):114

  [4]全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青少年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22城市协作调查24013名青少年少年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1):13

  [5]徐韬园.Achenbach 青少年行为量表(CBCL)[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增刊):45

  [6]费立鹏,郑延平,邹定辉.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