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型的学科渗透和融合——关于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1
/ 4
【 标 题】扩展型的学科渗透和融合——关于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英文标题】Permeating and Merging of the Discipline by Extending
  ——The Route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Li Guoqiu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Shanghai 200062)
【 作 者】李国秋
【作者简介】李国秋,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200062
  李国秋,1963年生,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博士、副教授。从事情报学与金融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内容提要】文章分析了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原则,论证了情报学已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根据情报学研究的开放式传统及社会需求导向,结合学科渗透和融合的路径分析,文章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里情报学持续发展的路径进行了研究,指出当前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应为扩展型的学科渗透和融合。
【摘 要 题】理论纵横
【英文摘要】This dissertation analyses the principle and meaning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demonstrates that information science has the core ability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open traditions and social demand orientation of the study of information science,linking the study of the mute of permeating and merging of the discipline,the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route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Finally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o ensur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permeating and merging of the discipline by extending should be introduced.
【关 键 词】情报学/可持续发展/学科渗透和融合/发展路径
  information science/continuous development/permeating and merging of discipline/route of development
【 正 文】
  情报学40多年的发展里程可谓风风雨雨,最近更是出现了“情报学是否存在”、“信息科学将取代情报学”等激烈争论,令许多情报界人士困惑不解和倍感尴尬[1]。但笔者认为,情报学有着极强的学科生命力,具备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在新的21世纪里,情报学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下文将从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三个方面,对情报学的可持续发展及其路径进行阐述。
      1 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于1980年首次出现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委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起草的《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中。此后,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日渐增多,范围日渐扩大,但其含义一直不很明确。直到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其纲领性文件《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同时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目标和策略,从而奠定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及战略的基础[2-4]。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认真总结自己的发展里程、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社会活动与发展行为,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模式。它是21世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确处理和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可持续发展的最核心的原则是可持续性,即使人类社会发展具有一种长久维持的过程的状态。正是基于这一原则,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演变为一种发展观,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如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等等[5]。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与思想,笔者认为,情报学的可持续发展应包括以下含义:

  (1)情报学的可持续发展应是情报学与社会、环境、经济、技术、制度、文化、资源的协调发展。
  (2)情报学的可持续发展应是情报学沿着自有的历史发展轨道的长期持续的发展。
  笔者同时认为,情报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将社会、环境、经济、技术、制度、文化、资源等因素综合起来分析,将它们作为情报学发展的内生变量,拓宽情报学研究的理论视野。
  (2)上述因素是相互影响的,情报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应动态地分析这些发展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不要割裂其间的关联,孤立地分析问题,而是要深入地、综合地、全方位地研究情报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 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
  根据上文对可持续发展的介绍不难发现,一个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来源于两个方面:
  (1)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和严格的学科架构。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和严格的学科架构可以确保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沿着自有的历史发展轨道长期持续地发展,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和不断深入,同时又不迷失自我,不偏离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学科定位。
  (2)开放的学科研究传统。开放的学科研究传统可以确保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根据社会、环境、经济、技术、制度、文化、资源的变化,不断调整自我,不断更新自我,不断获得新的学科增长点,从而实现与社会、环境、经济、技术、制度、文化、资源协调发展的持续发展目标。
  笔者认为经过4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情报学已具有极强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得到论证:
    2.1 情报学具有优良的开放式研究传统
  无论是1994年严怡民等提出的三个发展阶段[6],还是1998年倪波等提出的五个发展阶段[7],撇开所有对情报学发展阶段研究的段数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到被细节的枝枝蔓蔓所掩盖的真实,那就是“情报学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产生”[8],同时伴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时代的每一个重大问题都给情报学的发展刻下了深刻的烙印。如以10年为时间段对情报学的主要研究方向给以粗略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轨迹:
  (1)20世纪50年代,“情报爆炸”促使情报学的产生;
  (2)60年代,为解决“情报爆炸”带来的科学交流的问题,情报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科技情报系统和情报机构的建立、职能定位,情报处理技术的发展与评价等[1];
  (3)70年代,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情报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建立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自动化情报检索服务系统的问题[9];
  (4)8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信息资源的依赖程度增强,情报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资源管理[10];
  (5)90年代,随着新经济研究的发展,情报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数字化、企业信息化等;
  (6)进入21世纪,笔者认为情报学将朝着学科渗透和融合的方向大踏步地发展(对于这一点,后文将更详细地论述)。
  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某些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被引入情报学,对情报学的研究产生重大影响。情报学也由此形成了优良的开放式研究传统,并且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这一优良传统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因此完全可以说,情报学从一开始就紧密贴近社会、环境、经济、技术、制度、文化、资源的发展,从其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不断积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2 情报学的学科体系
  经过几代人40多年的努力,情报学已经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拥有自己坚实的学科基础。
  张新华1992年提出情报学理论有六大流派[11],分别是古典信息理论派、社会传播派、智能过程派、属性结构派、决策功能派和系统理论派。
  卢泰宏1991年划分了在国内颇有影响的情报学的三个规范[12]:S规范(情报源)、T规范(情报传递)、U规范(情报利用)。
  Hjorland B and Albrechtsen H 1995年将情报学的研究总结为四个范式[13]:客观范式、交流范式、行为范式和认知范式。
  这些都表明情报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理论基础。与此同时,情报学的学科体系已然显现。如刘植惠1987年提出宏观情报学、中观情报学和微观情报学框架[14]。文岳雄1998年提出情报学根树框架[15]:第一层是情报服务工程,第二层是情报技术科学,第三层是情报学基础理论。臧兰1990年提出情报学理论体系包括三个方面[14],一是原理体系,二是学科体系,三是学体体系。等等。
  由此可见,情报学已具备独立的学科地位,对此还有如下例证[17]:
  (1)《中国大百科全书》将情报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收录;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情报学列为理科一级学科,并于1990年批准设立博士学位;
  (3)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年发布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3745—92》列出情报学的分支学科有:情报学史、情报社会学、比较情报学、情报计量学、情报心理学、情报经济学等近20余种之多。

  从上述情报学研究传统及理论与学科体系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情报学的综合性和交叉性,以及其综合性和交叉性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体现。笔者认为正是这一点,才是情报学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方向所在。
      3 情报学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到,情报学的发展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需求导向和科技进步导向,情报学是介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18]。因此,情报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应该是也只能是学科的渗透与融合。
    3.1 学科渗透与融合的两条路径
  学科的渗透与融合有两条路径:一是内生,二是扩展。
  内生是指将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情报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形成情报学的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分支,如情报社会学、比较情报学、情报计量学、情报心理学、情报经济学等。以情报经济学为例,情报经济学是情报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一方面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信息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同时也从情报科学角度,运用情报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信息与经济活动的相互影响。因此,其主要研究内容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信息与信息活动的经济分析和经济研究,二是经济活动的信息因素的分析和研究[19]。
  扩展则是指运用情报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相关学科领域中信息及信息活动规律进行研究和总结,分析特定学科领域里的信息的生产、组织、流动与作用的方式与规律。目前有不少这方面的研究和文献,但由于缺乏较为远大的系统目标,这方面的研究往往较零碎,没能建立起一定的体系,对情报学的学科建设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笔者认为,情报学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内生传统,并且也获得了十分好的成果,产生了许多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分支学科,对情报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与壮大,对情报学的持续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遗憾的是,相对学科渗透与融合的两条路径,情报学没能均衡发展,而是偏重于内生忽视了扩展,表现出强烈的路径依赖,从而削减了情报学的学科地位,使得情报学没能得到其应有的学术尊严和相关学科的尊重。仍以情报经济学为例,目前的情报经济学的研究主要偏重于运用经济理论与方法对信息与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而较少涉及对特定经济领域中信息活动机制的分析和研究,没能扩展情报学对相关学科的影响和在相关学科的应用,主动放弃了情报学本该具有的学科影响力和扩展力。
    3.2 当前情报学应以扩展型的学科渗透与融合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回到情报学的逻辑起点。“情报学是研究有关情报的生产、搜集、整理、存储、检索、报道服务和分析研究的原理原则与方式方法的科学”[20]。无论在情报学中有多少争论,情报学界对于这一基本起点的意见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情报学40多年来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对情报的搜集、整理、存储、检索、报道服务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在事实上忽略了情报学研究的起点,即忽略了对情报生产的研究。
  另一方面,情报学的各种理论及流派都隐含着一个基本的、未明言的假设:情报客体属性结构是普遍性的,情报的个人利用是普遍性的。而事实上,知识的组织、结构、协作模式、语言和通信形式、情报系统以及相关准则是有着重大差异的,所以,这些知识领域的社会职能、个人心理、知识、信息需求、主观标准等都应从不同知识领域的观点视之[21]。
  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情报学天然地放弃了对其他学科领域知识、信息的规律的研究,放弃了对其他学科的主动式渗透和融合。这一方面使得情报学的研究失去应有的深度和严密性,另一方面也使得情报学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但是,对于让情报学走出去、主动进行扩展式学科渗透和融合的尝试也一直在进行着,只是由于较为零散不成系统,尚未引起情报学界的重视,未能在情报学理论研究的主流中得到一席之地。
  笔者1997年曾著文介绍领域分析的研究范式[22]。该理论认为在情报学中理解情报的最好方式是研究作为思想和过程体的知识领域,提出:要关注社会环境下不同学科和知识领域情报系统的功能和差异;注意知识领域或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比较研究,在学科的环境中视察单个情报对象等。可以说,领域分析是最早明确提出情报学走出去的,只是这一研究范式没得到应有的重视。
  同时近年来,情报学的研究事实上也标示了一种迹象、彰现了一种趋势,那就是情报学开始走出去向相关学科领域扩展。一方面,目前很多领域的研究文献都开始运用情报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特定领域里的信息问题[23-25]。与此同时,情报学的许多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26]也做了大量此方面的工作,他们从工作实践出发,用情报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特定领域中的情报信息问题进行研究与总结,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情报学的理论与研究领域,为情报学向其他领域的扩展做了很大的努力。
  上述分析表明,情报学完全能够走出去向其他领域扩展,从而获得更大更长久的发展。

    3.3 近期情报学的主要扩展方向
  由于情报是一种社会现象,情报学研究有着强烈的社会需求导向[27],而目前我国的主要社会问题是经济建设,情报学对经济信息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成果,笔者因此认为,近期情报学的主要渗透和融合方向应该是经济信息领域的研究,包括经济信息、金融信息、企业信息、管理信息等领域的研究。
  但要注意的是,必须转变渗透和融合的方向和方法,由内生为主向扩展为主转变,由对情报客体属性结构普遍性的研究为主向对其特殊性的研究为主转变,由对情报个人利用共性的研究为主向对其个性的研究为主转变。也就是说,要加强对不同学科和知识领域情报机制的研究,重点研究不同学科环境中单个情报对象的特殊性。
  具体地说,就是要重点研究上述领域里的下述问题:
  (1)该领域需要何种信息。这是研究情报的生产的问题,即在该领域里,要使该领域得到有效的运转,需要哪些信息作为载体。
  (2)上述信息应该由谁来生产。这是研究情报生产的责任问题,即参与该领域活动的各成员应为该系统的高效运行,各自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3)谁可以拥有这些信息。即研究信息的获取问题,包括信息的公益性和商品性的研究等。
  (4)这些信息在该领域的传递方式、传递渠道和传递效率等。
  (5)谁对上述问题具有监督权。即特定领域信息政策的制定与监督执行的问题。
  (6)该领域的信息的含义及其理解问题等。
  (7)其他。
  正是基于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情报学的社会环境虽然处于极大的变革中,但这些并不有损情报学的生存和发展,反而为情报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栗莉.21世纪情报学的学科定位.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3)
  2 IUCN、UNEP、WWF.保护地球.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3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4 佩鲁.新发展观.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
  5 谭崇台等.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6 严怡民等.现代情报学理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7 沈丽容,倪波.新中国情报学论文分析.图书情报知识,2000(1)
  8 同6
  9 同6
  10 同6
  11 张新华.情报学理论流派研究纲要.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2 卢泰宏.情报学研究的三个规范.情报学报,1991(3)
  13 Hjorland B and Albrechtsen H. Toward a new horizon in information science:domain-analysis. JASIS,1995,46(6)
  14 刘植惠.关于情报学学科建设的思考.情报学报,1987(6)
  15 文岳雄.情报学理论体系初探.情报学报,1998(4)
  16 臧兰.论情报学理论体系.情报学报,1990(9)
  17 同6
  18 梁战平.情报学的新发展.情报学报,2000(4)
  19 马费成.情报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20 同6
  21 同13
  22 吕斌,李国秋.情报学研究新的理论范式——领域分析.见:情报学进展(第二卷).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
  23 黄璐等.信息产品多重价格定价模型研究.财经科学,2002(4)
  24 周建龙.论公司会计信息的公益性和商品化.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4)
  25 蒋尧明等.论会计信息的商品属性.财经研究,2002(3)
  26 李国秋.证券市场信息作用机制:[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2
  27 同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