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能力与教唱能力的对比分析和训练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22
/ 2

内容摘要:一般声乐教学旨在培养专门的歌唱人才,因此,侧重单一性目标训练,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地指向演唱技能;高师声乐教学目标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不但重视演唱技能训练,还要非常重视范唱能力的培养,重视对音乐文本分析能力的训练,重视教学设计的立体功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较好地实现培养目标。

关 键 词:声乐教学 单一化训练 立体化训练

高师声乐教学目标是培养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不是培养歌唱家,这就决定了高师声乐教学与一般声乐教学在方法和内容上的差异性。

一、演唱重“表演”训练,教唱重“示范”训练

演唱能力与教唱能力的共通点是“唱”,唱的能力可以集中概括为“纯”“准”“实”三个字。“纯”要求发出的声音纯真、悦耳、秀丽、统一;“准”指音要准,节奏准,吐字准;“实”指真实、朴实,用真情实感来歌唱。
演唱能力,是指不仅能唱,还要能“表演”,能面对广大听众,在舞台上将自己对作品的感悟,通过声情并茂的歌声表达出来,感染听众。显而易见,演唱能力的综合性、个性化非常强,它需要各方面因素的微妙组合,需要个人情感的独特发挥,需要反复的综合训练、现场锻炼。
教唱能力,则指不仅能演唱,还能教唱,不仅能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声情并茂地表演,以充分展示个性化的声音魅力,还要能根据学生的声音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性范唱,通过范唱对学生进行声音训练。
声乐是艺术门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专业,它的特殊性在于只能凭耳朵去感知,去辨别细微的差别,并且通过耳朵将信息传递给大脑,指挥调节各发声器官、相关的呼吸器官和共鸣腔体,使之协调一致地进行正确的工作。所以声乐教学在课堂上非常强调范唱,即示范教学,其一是对声音辨别的范唱。其二,是针对不同的声型,使学生确定正确声音概念的范唱。其三,是完善唱歌声音的范唱。其意义在于通过示范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通过耳朵去感知、体会歌唱。
范唱是所有声乐训练的必经途径,不同的是,高师声乐教学不仅把范唱作为教学手段,同时把它作为教学目的,学生不仅通过范唱学习正确的发声,确立符合自己的声型观念,同时,还要学会对各种不同的声音的模仿,学会对各种不同的声型进行发声教学。

二、演唱重“感悟”训练,教唱重“分析”训练

音乐文本是由词、曲作家创作而成的,要想赋予文本以生命,变成音响,就必须通过歌唱者的演唱。演唱之前,歌唱者在尊重原创作的基础上,必须根据自己对音乐文本的理解进行处理,把一首无声的曲子变成有声的歌,传达给听众。
对于演唱者来说,音乐文本的感受常常是整体性的,是一种发自心灵的“悟”,这种“悟”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知其然,却不一定要知其所以然,只要能把音乐文本对自己心灵的震撼通过歌声如实地传达给听众就成功了。
对于教唱者则不然,教唱者必须学习对音乐文本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把自己对音乐文本的理解传授给学习者,也就是说,教唱者对作品的理解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所以,高师声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音乐文本的分析能力。
1.学习分析音乐文本的歌词
要把握歌曲的特征首先要认真地分析歌词。应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琢磨歌词,身临其境地体味歌词,反反复复地吟咏歌词,然后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分析歌词深刻的内涵,分析语音节奏、逻辑重音等。让学生在“歌词”之境中,赋予想象的翅膀,这样不仅能把歌曲美好的旋律咏唱出来,而且学会如何从内容上分析音乐文本。
2.学习分析音乐文本的旋律特征
旋律特征主要反映在节奏和旋律线。节奏是音乐的支柱、乐感的核心,在分析歌曲的节奏时,既要注意节奏的准确稳定,更要注意节奏的动感和活力,要注意分析拍子的强弱、速度,曲中强弱音的关系及乐句的节奏形式。旋律线反映一首歌曲的高亢、低沉、激越或委婉等。因此注意分析歌曲中不同旋律线的表现特征,对于上行旋律线的逐步高涨、激动的情绪,常要求使用渐强的声音来表现;下行旋律线的渐渐缓和、松弛的情绪,常用渐弱、较稳定而平静的声音演唱;平行旋律线演唱时可作轻微的渐强,也作为后面旋律渐强的铺垫。这三种旋律线常常互为结合地出现在歌曲中。 3.学习分析音乐文本的艺术处理
在深入分析、准确把握音乐文本的思想感情和旋律特征以后,还应对文本的艺术处理方式进行分析。
(1)高潮的处理,歌曲中情感表达最强烈的地方就是全曲的高潮,高潮通常出现在歌曲的最高音上,或者出现在歌曲的中部、后半部,应根据作品的情绪、歌词的内容来确定高潮的处理方式。一般采用渐强式、突发式、突然切住式及弱声唱法等。
(2)歌曲开头结尾的处理,歌曲开头往往交代歌曲的主题。主题是全曲的核心,因此,演唱的一开始就应凝聚起高度的神情,调动最佳的发声感觉,全神贯注地发好第一个字音,以展示出鲜明的主题音调和生动的声音形象。歌曲的结尾通常是歌曲的高潮乐句之后的尾声部分。尾声的作用是使演唱有稳定与完满的交代,以加强和巩固情绪的终结,(转第79页)(接第73页)或者通过进一步的感情抒发与意境描写,深化歌曲中特殊的感情色彩。所以,在处理结尾时,通常采用轻声唱法、渐强法、渐慢法等各种手法,给人留下余音绕梁的无穷韵味。


(3)角色的艺术处理,多数歌曲的歌词往往都是以人称出现的,如我、你、他,或我们、你们、他们,在演唱歌曲时,应对歌曲的人称角色进行分析,如果是以第一人称“我”为角色的歌曲,则歌者本人是这首歌规定的角色,演唱时就应该把自己的情感与角色的情感合二为一;如果是以第二人称“你”或第三人称“他”为角色的歌曲,就应该确认自己为赞美者、讲述者的角色。有些歌曲是歌唱某一事物或景象的,歌者也应根据歌词为自己设计一个角色,比如演唱《二月里来》时,歌者可设想自己是当年解放区大生产的参加者。另外,设计角色还应注意人物的特点,同一个“我”,从年龄上可以是青年、中年、老年或儿童,从职业上可以是工人、农民、解放军或知识分子等。应要求歌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角色,充分发挥想象力,并将自己置于歌曲表现的具体环境中,这样才会使所表现的歌曲更加真实,给听众以身临其境之感。

三、演唱重“单一”训练,教唱重“立体”训练

演唱注重通过艰苦、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形成歌者的表演能力,是一种单一化的训练模式。而教唱训练则不仅注重训练结果——使学生会演唱,同时还非常注重训练过程,注意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是一种立体化训练模式。
1.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声乐教学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如直接通过声觉形象诉诸感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循序渐进地引导,由简到繁地设计教学环节;注意通过新颖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兴奋点等。这些个性化的声乐教学原则都是高师声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特别注意的,因为高师声乐课通过教学过程所显示的设计原则都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引导,模仿教师的教学过程本身也是教学目的。
2.教学功能的立体性
演唱训练是一种单一性目标训练,而教唱训练由于目标的多重性,所以,非常注重教学功能的立体性,只有立体功能的教学设计,才能实现多重性的教学目标。如教唱一首歌,不但要有结果设计——使学生学会用符合自己声型特点的声音形象演唱这首歌;还要有过程设计——引导学生模仿教师是如何通过范唱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声型概念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概括教师运用的声乐教学原则。
综上所述,高师声乐教学与一般声乐教学在方法和内容上的差异性在于,不但要重视演唱技能训练,还要非常重视范唱能力的培养,重视对音乐文本分析能力的训练,重视教学设计的立体功能,使学生通过训练,不但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既能“演”唱,也能“教”唱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3.
[2]徐小懿编著.声乐演唱与教学.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11.
[3]刘朗主编.声乐教育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