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宗小调歌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6
/ 2

内容摘要:歌词的同宗性是分析一首小调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有许多流传广泛、影响较大的小调,其歌词在流传的过程中,基本上保持了母体的形态,其变体的变化主要是为适应流传地区的方言、衬词衬腔的特点而发生的。文章以民间小调《绣荷包》的歌词分析为例,进一步了解同宗小调歌词的具体特点。
  关 键 词:同宗民歌 《绣荷包》
  
  “同宗民歌,是指由一首民歌母体,由此地流传到彼地乃至全国各地,演变派生出若干子体民歌群落。这里所说的‘民歌母体’包括多方面的含义,诸如曲调、唱词内容、音乐结构、衬词衬腔及特殊强调的进行等因素。”①对于具有同宗关系小调歌词的研究,是分析、探究一首小调不可忽视的一方面。下面,笔者以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小调中流传较为广泛的几首民间小调为代表,进一步了解同宗小调歌词的特点。
  《绣荷包》是在我国各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首传统民间小调,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经过几代人的润饰加工,再创造和发展,日臻完善。由于不同区域的环境、方言、民俗风情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绣荷包》这首小调呈现出了曲调上的丰富多彩和演唱上的不同表现,但不论怎样变化,它却以不同的旋律及地域风格吟唱着一个共同的主题:传达着女性的温情与爱意,维系着一个共同的文学母题——“绣荷包”,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小调歌词的同宗性特点
  《茉莉花》是清代以来十分流行的小曲,它流传的地域遍及大江南北,歌词内容大部分都唱《茉莉花》原词,又叫《张生戏莺莺》,叙述《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自由恋爱的故事,共十余段词。“‘好一朵茉莉花’是它的第一段词,以香秀的茉莉比喻爱情的甜美,借以抒情,流露出主人公想去摘花,又害怕看守者的矛盾心情。有的地方只传唱着一段或以此变出同类的二三段词,不唱张生的故事,使其表现较含蓄。”②比如江苏,河北南皮县,山西临汾的三首《茉莉花》,其歌词的情歌色彩就比较浓郁,以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歌词为母体,大都以“好一朵茉莉花”为起兴句;河北南皮县的歌词中加入了《西厢记》张生、崔莺莺、红娘幽默风趣的故事内容;而山西的《茉莉花》除保留了“好一朵茉莉花”的起兴句外,还采用“情郎哥是蜜蜂奴家是朵花,愿情哥来采花”,大胆描写了封建时代的青年男女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但不论其变体如何变化,内容始终是以母体为中心,并结合各地不同的音乐特点而产生细微的变化。
  从以上对《茉莉花》小调歌词的分析中,可见歌词的同宗性是分析一首小调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有许多流传广、影响大的小调,其歌词在流传的过程中,变体的变化也主要是为适应流传地区的方言、衬词衬腔的特点而发生。《绣荷包》小调就是如此,各种变体之间的联系和共性,主要是歌词大多采用“绣荷包”为起兴句,或以刺绣荷包为由头,因地、因时、因人而异生发出各种各样的内容,但无论唱什么内容,都是由“绣荷包”这一特定的文学母题相维系的民歌。
  2.民俗社会学的意义
  明清时期,刺绣荷包是一种极为兴盛的民俗活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送荷包、绣荷包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时尚。从我国明清时期的小说中可窥其一二,如在《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中,宝玉为大观园中的榭亭楼阁题名作诗时,表现出众,令其父贾政满心欢喜,在离开大观园时,一群小厮为了得赏,一个个都上来解宝玉的所佩之物,于是,黛玉见了便说:“我给你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在《金瓶梅》一书中,也有情人间送荷包的精彩描述。从民俗学上来说,刺绣荷包是明清时期极为兴盛的一种民俗活动,“它所折射的时代背景、社会心态、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已远远超出了刺绣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从中我们所感悟的是那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人类对幸福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礼赞。”③小调作为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情感、意志、愿望以及喜怒哀乐的一种艺术形式,人们在边绣荷包边演唱的小调中所寄托的情感,获得的乐趣,所表达的内容也具有相似性。于是,《绣荷包》这首小调,内容万变不离其宗。

内容摘要:歌词的同宗性是分析一首小调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有许多流传广泛、影响较大的小调,其歌词在流传的过程中,基本上保持了母体的形态,其变体的变化主要是为适应流传地区的方言、衬词衬腔的特点而发生的。文章以民间小调《绣荷包》的歌词分析为例,进一步了解同宗小调歌词的具体特点。
  关 键 词:同宗民歌 《绣荷包》
  
  “同宗民歌,是指由一首民歌母体,由此地流传到彼地乃至全国各地,演变派生出若干子体民歌群落。这里所说的‘民歌母体’包括多方面的含义,诸如曲调、唱词内容、音乐结构、衬词衬腔及特殊强调的进行等因素。”①对于具有同宗关系小调歌词的研究,是分析、探究一首小调不可忽视的一方面。下面,笔者以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小调中流传较为广泛的几首民间小调为代表,进一步了解同宗小调歌词的特点。
  《绣荷包》是在我国各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首传统民间小调,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经过几代人的润饰加工,再创造和发展,日臻完善。由于不同区域的环境、方言、民俗风情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绣荷包》这首小调呈现出了曲调上的丰富多彩和演唱上的不同表现,但不论怎样变化,它却以不同的旋律及地域风格吟唱着一个共同的主题:传达着女性的温情与爱意,维系着一个共同的文学母题——“绣荷包”,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小调歌词的同宗性特点
  《茉莉花》是清代以来十分流行的小曲,它流传的地域遍及大江南北,歌词内容大部分都唱《茉莉花》原词,又叫《张生戏莺莺》,叙述《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自由恋爱的故事,共十余段词。“‘好一朵茉莉花’是它的第一段词,以香秀的茉莉比喻爱情的甜美,借以抒情,流露出主人公想去摘花,又害怕看守者的矛盾心情。有的地方只传唱着一段或以此变出同类的二三段词,不唱张生的故事,使其表现较含蓄。”②比如江苏,河北南皮县,山西临汾的三首《茉莉花》,其歌词的情歌色彩就比较浓郁,以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歌词为母体,大都以“好一朵茉莉花”为起兴句;河北南皮县的歌词中加入了《西厢记》张生、崔莺莺、红娘幽默风趣的故事内容;而山西的《茉莉花》除保留了“好一朵茉莉花”的起兴句外,还采用“情郎哥是蜜蜂奴家是朵花,愿情哥来采花”,大胆描写了封建时代的青年男女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但不论其变体如何变化,内容始终是以母体为中心,并结合各地不同的音乐特点而产生细微的变化。
  从以上对《茉莉花》小调歌词的分析中,可见歌词的同宗性是分析一首小调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有许多流传广、影响大的小调,其歌词在流传的过程中,变体的变化也主要是为适应流传地区的方言、衬词衬腔的特点而发生。《绣荷包》小调就是如此,各种变体之间的联系和共性,主要是歌词大多采用“绣荷包”为起兴句,或以刺绣荷包为由头,因地、因时、因人而异生发出各种各样的内容,但无论唱什么内容,都是由“绣荷包”这一特定的文学母题相维系的民歌。
  2.民俗社会学的意义
  明清时期,刺绣荷包是一种极为兴盛的民俗活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送荷包、绣荷包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时尚。从我国明清时期的小说中可窥其一二,如在《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中,宝玉为大观园中的榭亭楼阁题名作诗时,表现出众,令其父贾政满心欢喜,在离开大观园时,一群小厮为了得赏,一个个都上来解宝玉的所佩之物,于是,黛玉见了便说:“我给你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在《金瓶梅》一书中,也有情人间送荷包的精彩描述。从民俗学上来说,刺绣荷包是明清时期极为兴盛的一种民俗活动,“它所折射的时代背景、社会心态、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已远远超出了刺绣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从中我们所感悟的是那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人类对幸福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礼赞。”③小调作为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情感、意志、愿望以及喜怒哀乐的一种艺术形式,人们在边绣荷包边演唱的小调中所寄托的情感,获得的乐趣,所表达的内容也具有相似性。于是,《绣荷包》这首小调,内容万变不离其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