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与针剂协作治疗热重于湿型甲肝90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7
/ 2

【摘要】 目的 经过临床观察治疗甲型病毒性肝炎90例的对比。方法 90例病员随机分为3组,一组口服治黄五味饮;一组用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一组用治黄五味饮口服加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 口服治黄五味饮有效率为83%;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组有效率为83%;口服治黄五味饮加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联合治疗有效率为100%。结论 单用治黄五味饮和清开灵注射液治疗黄疸型甲型肝炎固然有效,但二者联合使用效果更佳。

【关键词】 清开灵注射液;治黄五味饮;热重于湿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疾病。2000~2007年以来,对90例热重于湿型甲肝分别施以治黄五味饮(自拟)加味,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其中有30例同时合用两种制剂,其疗效比只用治黄五味饮或清开灵注射液都有明显提高,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90例甲肝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最大42岁,最小5岁,平均26岁;病程最长60天,最短3天,平均22天;疗程最短15天,最长45天,平均25天。全部为住院病例。

1.2 诊断与疗效标准

1.2.1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目黄、身黄,其色鲜明,发热口渴,心中懊丧,或恶心呕吐,小便短少而色黄,大便秘结或不秘结,或脘腹胀满,纳呆或胁肋胀痛,舌苔黄腻,脉弦缓[1]。西医诊断标准(以实用内科学第九版为准):(1)流行病学:均有传染病密切接触史;(2)症状与体征:均有身、目、小便黄、乏力、纳呆、腹胀之症,查体65例有肝肿大,质充实,每伴压痛或叩击痛;(3)肝功能试验:黄疸指数明显升高,血清谷丙转氨酶2次以上测试明显异常[2]。

1.2.2 疗效标准(实用内科学第九版) (1)痊愈:主要症状消失,肝脾肿大明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2)好转:主要症状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肝功能轻度异常;(3)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肝功能均无改变。

1.3 治疗方法

1.3.1 汤药治疗 治黄五味饮加味主要药物组成:茵陈、栀子、丹参、麦冬、甘草。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1.3.2 针药治疗 清开灵每日10~50 ml,加入5%葡萄糖液50~150 ml中静脉滴注。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口服治黄五味饮组30例,痊愈15例,好转10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3%,黄疸消退平均天数为8天,肝功能恢复平均天数为21天;静滴清开灵注射液组30例,痊愈14例,好转11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3%。黄疸消退平均天数为10天,肝功能恢复平均天数为27天;治黄五味饮与静脉点滴清开灵注射液联合组30例,痊愈22例,好转8例,有效率为100%,全部有效,黄疸消退平均天数为5天,肝功能恢复平均天数为12天。

2.2 疗效分析 从疗效结果看出,用治黄五味饮、清开灵注射液治疗热重于湿型甲肝,1/3病例联合用药90例中,痊愈51例,好转2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9%;从90例热重于湿甲肝三个组别分析,治黄五味饮组、清开灵注射液组、联合用药组,疗效分别为83%、83%、100%,以联合用药组疗效最高。黄疸消退正常平均天数分别为8天、10天、5天,又以联合用药组黄疸消退时间最快。肝功能恢复正常平均天数分别为21天、27天、12天,还以联合用药组肝功能恢复时间最快。

3 讨论

病毒性甲型肝炎属祖国医学“黄疸”范畴,而临床最常见的又为热重于湿型为多,笔者在这里所列举90例病案中,全部为热重于湿型。

湿邪外袭,郁而不达,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胆,不能泄越,胆汁外溢,浸入肌肤,下流膀胱,使面目小便俱黄,肝病传之于脾,脾失健运故见乏力或纳呆,或脘腹胀满,胃失和降,故见恶心呕吐诸证。根据诊断标准,采用清热除湿,利胆退黄之法。主方以治黄五味饮加味而成,方中以茵陈清利湿热,退黄疸为君,栀子清热利湿,泻火除烦为臣,丹参活血化瘀,养血凉血,防止热盛动血。近年研究表明,丹参具有缩小肝脾肿大之效。麦冬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可防热盛伤津之患,与丹参共为佐药。而甘草具有补脾益气,缓和药性之效,一方面使脾旺而肝不能侮,另一方面使清热利湿之药不致伤正,故为使药。全方配伍共使热退、湿去、肝舒、脾健。

清开灵注射液为一中药制剂,它具有清热、解毒、镇惊之效,对肝脏有保护作用,能促进肝细胞损伤的修复,用于急慢性肝炎。从三组药治疗甲肝相比较,单用治黄五味饮和单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甲肝固然有效,但远不如二者合用效果好。这就提示我们,治疗肝病,不能只局限于一家之见,需集各家之长,汤剂、其他制剂联合用药;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中医中药治疗肝病是完全能够治愈的。而本文采用汤剂、针剂联合治疗热重于湿型甲肝的疗效达到100%。由此可见采用汤剂与其他剂型联合治疗甲肝有着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伯奥,董建华.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82-186.



2 戴自英.实用内科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