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训练中的咬字吐字(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09
/ 1
 内容摘要:语言是声乐艺术的基础,而咬字吐字又是歌唱中准确表现语言不可忽视的一环,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文章把字音发生过程分为咬字头、吐字腹、收字尾三部分,并逐一论述,探求歌唱中字正腔圆的效果的成因。

  关 键 词:咬字头 吐字腹 收字尾
  
  声乐艺术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歌曲思想内容的,这是它与其他音乐形式的不同之处。演奏乐器可以表达乐曲的感情,但无法表达文字具体内容,而声乐不但能唱出乐曲的感情还能清楚地唱出文字,字声结合,感情表达更为丰富,这就比别的音乐形式更能直接地与听众产生共鸣与交流。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是听众听懂歌曲内容并与演唱者产生情感交流的关键。因此,在声乐训练中咬字吐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能清楚地咬字吐字,歌词和乐音就不能有机地联系起来,声乐艺术形象就无法完美体现。
  在声乐训练过程中,如果一发出字音就下意识地把音响横着往外送,就会使音色苍白无力传不远。歌唱要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用汉语演唱的歌唱者应按标准的普通话来要求其咬字吐字,要像说话一样放松自然,像朗诵诗歌一样准确清晰。
  
  一、字正腔圆的要素——“出声”“引腹”“归韵”
  
  我国传统的歌唱理论根据汉字发音的三个特点归纳为“出声”“引腹”“归韵”的咬字过程是很科学的。
  “出声”部分主要由21个声母来承担,也称字头。“引腹”部分即能延长发响的韵母,也叫字腹。“归韵”指字音的收尾。我们可以把字音发生过程概括为三个要点:咬字头、吐字腹、收字尾。
  咬字头。字头要闭紧或收拢,字头咬字要重,“重”是针对口腔力量而言的。俗话说“咬字千金重,听者自动容”,就是强调字头咬字用力的要求和声音效果。要求字头适当加强口腔肌肉的摩擦力量,使“出字”喷弹有力。出字前找准口腔内闭拢的部位,喷弹出字时追求一定的爆发力,有助于带动整个字音清楚响亮地送出口外。如“我”(W,双唇收拢);“江”(J,舌前部与硬腭前部挤贴,i,舌面与上腭收拢)。这些口腔完全关闭或接近关闭而后冲破阻力发出来的音素不通透、不延长,但很有力量,是带字音迅速透出口外并决定字音是否清晰致远的基础部分。但千万不能把“重”理解为粗糙、笨拙的猛冲重击,而是要以巧劲来产生重力。可以说,字正是基础,要“正”,就要施巧劲,从而让参与字头发音的口腔肌肉准确灵活地调动。
  吐字腹。歌唱语言中的字腹是声音位置的基础,这与平时的念字发音有着很大区别。歌唱声音的线条主要就是由各个韵母连贯而成的,声音是否圆润,主要取决于韵母发音的准确、连贯、流畅与否。同时,字腹又是歌唱中音色丰富变化的基础。字腹要松开扩充,吐音要圆,“圆”是针对声音共鸣而言的。“字是骨头腔是肉”,“腔”可理解为字腹的造型,“字腹”是一个音节中开度最大、色彩最丰富、共鸣最丰满的部分。因此,圆吐是稳定字音造型、使字头和字尾有所依附从而达到“字正”且“腔圆”的重要条件。如“我”字中的o,“江”字中的a,“普”字中的u,这个阶段发出的是音节中的唯一的元音,如“普”字中的u,有的是多个元音中最响亮的一个,如“江”字中的ia的a,都是整个字音发生过程中最响亮、持续时间最长的音素,是字音的中心和主体。字腹是发声结合最紧密的环节,是最能发挥共鸣作用的关键部分。
  字腹发音的口腔动作与字头相反,不是收紧而是放松,尽可能让气流在口腔内自由流动,延长音响,充分发挥各共鸣腔体的共振作用。要做到腔圆,字腹的发音应注意咽腔部位适度打开,做到咬字吐字时,既能将字头字腹拆开,又能圆滑地连贯起来,字腹吐圆后还要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自然流畅,顺水推舟地倾向字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