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深化与银行稳定的微观作用机制探讨(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9
/ 1
  (二)银行特许权价值的下降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
  银行特许权价值(Franchise Value,即FV),指利率上限和进入限制为银行所创造的租金使得银行许可证对于持有者而言具有商业价值。该价值对于银行稳健经营是非常有利的,因为拥有银行特许权和银行许可证更能够激励银行监督他们所提供贷款的公司,对其贷款组合进行风险管理,直接保证经营者尽可能不采取短期的道德风险行为。
  取消进入壁垒、提高利率,导致银行业竞争加剧、利润下降,会减少银行的FV,从而对银行的持续稳健经营具有很大影响。FV是银行所有者的一种资产。如果银行特许权下降,所有者谨慎经营的动机就会减弱,投机性投资项目就会增多,便于获取风险收益。尤其在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金融监管有效性较差的情况下,银行失败的可能性会加大,从而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最近二十多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在金融自由化后出现的银行危机,就是有力的证明。发展中国家的银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贷款风险与贷款利率高低之间并不存在单调的正向关系,即高风险贷款却没有得到高收益补偿。在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经理人员的放纵会使这种逆向选择与风险激励的负面效应进一步放大。
    (三)信贷规模过度扩张增加银行的不稳定性
  贷款过度扩张一方面表现为银行贷款相对其股本过高,意味着出现贷款投资组合质量恶化,银行用于挽救贷款损失的资本缓冲资金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表现为银行贷款相对其存款基数过高,此时银行将不得不依赖银行间市场以融通急需的资金,市场利率的变化对银行的影响更加显著。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影响银行的资产平衡表的损益情况。因此,如果银行信贷在短时期内迅速增长,消费信用和房地产贷款在信用膨胀中占比重较大,则银行鉴别项目风险的能力就会急剧下降,银行资产中不良贷款的比例也会大增。对于发展中国家,其政府监管方面的经验、能力和手段极其有限,对银行系统的监管不力,且难以在短时间里得到增强,致使银行业的资产安全极易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一旦经济萧条,企业破产,倒闭增加,银行体系便会遭到沉重的打击。
  
  证券市场发展对银行体系的影响
  
  证券市场的发展聚集了巨额证券交易流动资金,逐渐形成一个全新的、庞大的社会资金的流动方式,这不仅会影响一个国家货币金融体系的运行稳定,而且还对其各家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营能力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证券市场融资造成储蓄存款严重分流
  证券市场融资和商业银行贷款分别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社会资金总量保持一定的时候,两者之间存在彼消此长的互动关系。此外,从银行负债结构上看,如果剔除银行代理证券资金清算这一影响因素以外,储蓄存款占负债总额的比重也是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二)资产证券化使银行优质资产和负债有所减少
  企业的资本运营要求其通过发行、买卖有价证券等直接融资方式来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如果企业提前偿还银行贷款,就意味着银行优质信贷资产的流失,相对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不高而言,无疑是贷款效益的重大损失。另外,如果企业动用自有资金入市,也使得银行一部分优质企业的负债在一定时期内相应减少,给银行存款的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如果有企业挪用信贷资金违规炒股,那么银行的信贷资产将面临潜在的风险损失。
  (三)商业银行代理证券资金清算引发被动“垫付”等问题
  商业银行的代理证券资金清算业务是为了吸收证券资金存款,虽然这样能够留住并增加大部分银行存款,但是由于证券买卖采取的是当天先交易后资金清算的规则,容易形成多种主客观问题。例如,证券交易与资金清算的分离,券商的资金头寸计算错误,资金划转在途以及恶意透支等。个别券商在银行账户上势必会出现赤字,形成当日交易结束后的“透支”现象,从而出现银行被动“垫付”问题。若银行垫付金额较大且时间较长,不仅会对银行资金清算原则和信贷原则造成重大不良影响,而且还会影响整个证券市场的规范、公正和公平。
  综上所述,金融深化使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获得了更多的行动自由,增加了它们的冒险机会,银行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对风险的偏好越来越强,并且可能超过社会合意的水平。如果审慎监管不能有效地控制银行行为和重新安排激励制度,那么金融自由化就可能加剧银行体系的不稳定。
  
  参考文献:
  1.庄磊.西方金融深化理论的发展.岳阳职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2.刘春梅.“放松贷款利率管制”:现实选择、理论模型与经济效应.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3.金雪军,李红坤.银行利率管制与放松管制的收益.海南金融,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