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2
/ 2

六是探究的泛化。本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在实验区的一些课堂上,探究性学习被泛化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七是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然而一些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显得有些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有机地体现三者,所以出现了在一些课堂上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际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直接或独立教授的,而是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八是课改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是死的,用教材是活的。然而,我们少数教师却走向了做课件不读书,教教材不研究的浮躁工作状态。

二、认识与对策

(一)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人们讲不破不立,课改如果走向另一极端,则破了也未必能立。课改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育的优势应该继承。如果回避考试和定量评价,忽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忽略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监督与评价,势必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课改真正的目标和任务就得不到很好的完成。

这种结果是可怕的,是我们力图避免的。对孩子,我们永远都不能喊:失败是成功之母。孩子每个阶段的学习只有一次,我们必须对他们每个阶段的教育过程和终身发展负责。我们的每一步都要力图成功。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改革工作,端正课改的态度,总结前段工作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一个阶段的课改实践,我们初步得出以下认识:

●在不发达地区进行新课程改革要遵循特殊的规律,要客观地估计新课程改革的复杂性;

●新课程改革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雄厚的物质基础;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控,发挥专家队伍和各级教研机构的指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要有创造性,要控制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承受的程度;

●新课程改革要把握好改革出台的时机、政策出台的力度、社会各级教育承受的能力以及政策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新课程改革应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学校间的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

●新课程改革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传统教育理论与引进国外课程理论的关系,正确对待国外课程理论;

●新课程改革应尊重客观实际,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推进,要充分认识到观念和传统的转变是需要过程的,要及时纠正课改工作中的偏差;

●新课程改革要加强行政领导,各地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科学决策;

●新课程改革应慎重推进,理论上还没有很好研究的改革不要贸然实施,现实工作准备不充分的不要草率实施,改革局面控制不住的不要盲目实施;

●新课程改革要加强改革工作的监督和评价反馈;

●新课程改革要倡导民主管理作风,课改专家要更多地深入教学一线,与一线教育工作者交流互动,对他们提供帮助;

●新课程改革关键是教师,要大力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素质;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应放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中去看,进行准确定位。

(二)课程改革的对策

为了防止课改流于形式,教育部门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新课程工作的领导,稳步推进新课程实验;(2)认真做好任课教师岗前全员培训;(3)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转变;(4)认真做好教材选用和供应工作;(5)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6)积极建立课改实验工作机制,落实保障措施;(7)重视舆论宣传。具体对策如下。

首先,加强教师培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培训分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识性理论培训,给教师“充电”,促其转变观念;另一方面是各学科教学方式和方法培训,即学科培训。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把新课程、新教法与课改前的教法优势进行整合、互补。

第二,加强课改总体规划,建立有效的课改质量监督体系。同时创新教科研管理机制。课程改革质量监督体系是从以下几方面架构的。一是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上,我们建立了《珠海市教育教学八项管理制度》,以保障课改和教育质量。八项制度分别是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制度,教学信息公告制度,学科竞赛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教学效果监测评价制度,中小学考试命题管理制度,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制度以及教学质量奖励制度。同时,建立新课程教学服务体系。二是建立一系列的教研、科研、课改领导机构和具体实施组织机构。三是改革教研、科研、课改管理的运行机制,落实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和师资培训工作。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推广前景。所谓“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就是专家、理论工作者、教研员等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所实施的培训。这种培训是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式,不能把眼光总盯在外出学习,应当积极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智慧,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培训资源共享;要加强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并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职能和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

第三,加强新课程改革的教科研指导工作。我们正在加快这方面的探索,力图建立高效的新课程教学服务体系。珠海于2004年9月3日已正式发文,在全市有条件的中学建立“珠海市级学科教科研工作基地”。教研中心业务将落实到各学科教科研基地,从学校选聘学科优秀教师担任基地兼职教研员,指导相关学科教研工作和课程改革的展开。首批一二十个学科教科研工作基地将陆续在珠海建立,这样一来,教育指导专业人员到教学一线靠前指导,及时发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此外,逐步建立起来的各基地能发挥新课改试点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落实新课改所要求的“以校为本”的要求。把理想放在心中,脚踏实地面对现实,将各项课改工作落到实处。

第四,课改同时要求教学手段更加信息化和现代化。珠海市将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建立教育资源网,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各校之间教学手段的互相交流和使用加强,这些都为新课改创造了条件。

总之,我们对课改的总体态度是高度重视、积极准备、稳妥推进、加强管理、质量控制和务求成功。高度重视就是要坚持理想,创造条件就是要积极工作;稳妥推进就是要尊重现实,质量监控就是要有措施,务求成功就是要负责任。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课改,不能流于形式,要脚踏实地,要坚持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