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合作性的语用标记关联模式(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0
/ 4

摘要:本文正如标题所示,既是对新格赖斯含义理论(Leech 1983、Horn 1984、Levinson 1987、Sperber和Wilson 1986/2001)的综观,又建立起笔者自己的“言语合作性的语用标记关联模式”(PMRM)。§3讨论了CP、PMRM和其他语用原则的关系,分别对礼貌原则、Horn的2原则、Levinson的3原则和S & W的1原则进行了“PMRM考察”,最后提出保留各家理论的合理且具有解释力的成分,再把这个语用混合物置于PMRM的框架中,以完善新老格赖斯主义对交际的解释。

关键词:标记;CP;PP;RT;原则;合适;心力

Abstract: This thesis, as the title indicates, is both a perspective of classic and neo-Gricean pragmatics (Leech 1983, Horn 1984, Levinson 1987, Sperber & Wilson 1986/2001), and a formulation of the author’s Pragmatic Markedness Relevance-Model (PMRM). §3 is an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relation of CP, PMRM, and the other pragmatic principles, as well as a discussion of them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MRM, highlighting the hypothesis of integrating the reasonable essence of each of the above principles in the framework of PMRM for the goal of a more powerful interpretation of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markedness, CP, PP, RT, principle, properness, processing effort

1. 言语合作性的语用标记价值

人们在交际(以及其他协作行为)中遵循着“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CP有4条准则:量准则(Quantity Maxim[2])——提供的信息量不多不少。质准则(Quality Maxim)——说真话,说话有根据;关系准则(Relation Maxim)——话语切题;方式准则(Manner Maxim)——清楚明了,井然有序。(由Grice(1975)删节而来)

假如遵循合作原则的话语是常规的(stereotypical)、正常的、无标记的(unmarked,略作[U]),那么违反该原则的话语就是超常规的、特别的、标记的(marked,略作[M])。正是由于一般话语的无标记性,日常交际才流畅自然。而标记性即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语常常费解。这里的“费解”是相对的,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典型人”(Model Person[3])的话语即使违反CP也应该理解为变相的遵守CP,只是别有苦衷或缘由;二是违反或“蔑视”(flout[4])CP会产生一定的需要听者付出一定心力才能获得的含义(implicatures[5])。换言之,听者可能不理解言者为何违反CP或者推导不出他的含义。

遵守或违反量原则语例:

1) (求职面试时回答What’s your nationality?)

a) I am Chinese, sir.

b) Pardon, sir?

c) Chinese.

d) You might say I am Chinese. But, sir, I have mixed blood, for my father is Japanese.

1a)作为回答是无标记式,因为遵守量准则。1b)为标记式,因为它是疑问句(本质是否定)而违反了关系准则。1c)和1d)均蔑视了量准则,要么说得太少,要么说得太多。1d) 的量是过分的。1c)的标记性倒不是因为其信息量不足——关于言者的国籍应该算足量信息;其标记性和不合适度由违反方式准则(太短小)引起。

遵守或违反质准则的语例:

2) (手指莎士比亚的画像)

a) This is Shakespeare.

b) My idol!

c) Shakespeare is still living.

d) Shakespeare wrote more than 100 free verses.

2a)从表层看是无标记式,但是从认知的深度来考察,它是借代/换喻(synecdoche);2b)因其隐喻性而成为标记式。2a)和b)都合乎质准则。2c)却是谎言(夸张(hyperbole)),因此是标记式而不合适。2d)也是标记式,是有趣的谎言。

遵守或违反关系准则的语例:

3) (回应Can you type?)

a) Yes. I can.

b) No, why?

c) I have been using a computer for eleven years.

d) I am woefully sorry for Iraqis.

3a)明显为无标记式,3b)是标记式(否定和疑问性质使然)。3c)虽然违反关系准则而成为标记式,却恰当地表达了言者打字出色/肯定会打字的含义。3c)可以当作夸张来理解(违反质准则),3d)的标记性是因为不切题(除非附加说明)。

遵守或违反方式准则的语例:

4) (对友人抱怨)

a) I cannot tolerate Washington Johnson.

b) I do not find Washington Johnson very unpleasant.

c) I cannot live with Washington.

d) *No one cannot live with Washington, can’t he?

4a)是清楚明白的无标记式,4b)有双重否定(句法否定和词汇否定),为合适的标记式。4c)违反方式准则而导致歧义(live with有“同住/忍受”的意义;Washington有“美国首都/华盛顿州/首任美国总统/美国作家Washington Irving”等4个意思)。语境化的结果是因为言辞游戏而生成一定的美学效果(虽然有点含糊)。与4c)不同的是,4d)是胡扯,沦为不合适的标记式。

2. 言语合作性的语用标记关联模式[6]

从1)到4),a)是无标记式,其他都是标记式。b-d)有所差别:b)的标记性最弱,介于无标记和标记之间。之所以说它是标记式,是因为它们的否定、询问等非真实性(irrealis)属性。c)是典型的标记式,可以看作中(等)标记式——合适的标记式(即标记的合适话语)。比较起来,d)是强标记式,因其含义需要听者投资以额外的心力,而该含义正是言者之目的、用意、语力或交际意图(这里不区分)。

从以上讨论可以得出“合作原则的语用标记关联模式”(Pragmatic Markedness Relevance-Model of CP,简称PMRM),共4条细则:

(1)遵守合作原则的话语是常规的,无标记的[U],合适的[P][7],言者容易编码,听者容易解码;但是单遵守CP不能确保无标记性或合适度;

(2)违反CP的话语是相对反常的,标记的[M],欠合适或不合适的[-P],言者编码和听者解码付出的心力较大;所违反的CP准则的数量和程度,与话语的标记性和双方付出的编码或解码心力成正比,与话语的合适度成反比;

(3)违反CP的话语产生的标记性有不同的强度:无标记、弱标记、中(等)标记、强标记(分别标为[U,Mˉ,M+,M++]);标记性与合适度成反比,和双方付出的心力成正比。

(4)正如遵守CP的某一个准则不能确保遵守或违反另一个/些准则,违反一个准则也不能确保遵守或违反另一个/些准则。

可用下表表示:

言语

语用参数

CP的遵守

或违反


标记性

合适度

心力

遵守CP


最弱
最大
最小

违反CP
违反CP

准则的数量[8]
1




2




3




违反CP

的程度














表1

从该模式的视角来综观例1-4),我们不难发现:

1-4a)是无标记式[U],合适[P],言者付出的心力最小(最容易编码);听者付出的心力最小(最容易解码);

1-4b)是弱标记式[Mˉ],合适[P],言者付出的心力较小(较容易编码),听者付出的心力较小(较容易解码);

1-4c)为中(等)标记式[M+],合适[P],言者付出的心力较大(较难编码),听者付出的心力较大(较难解码);

1-4d)是强标记式[M++],不合适[-P],言者付出的心力最大(最难编码——如果是言者刻意的言语行为),听者付出的心力最大(最难解码)。

下面从该模式的角度,以3)的变体为例说明A)违反CP各准则的程度情况;B)违反准则的数量的情况。

A)违反CP各准则的程度情况:

5)(回应Can you type?假设办公室里只有东芝牌电脑,而过去曾经有人使用过“飞鱼”牌打字机)

a)I can use TOSHIBA.(违反量准则的程度是“低”,为“弱标记式”,合适度为“大”,双方付出的心力为“小”。

b)Flying Fish is no problem.(违反量准则的程度是“中”,为“中标记式”,合适度为“中”,双方付出的心力为“中”。

c)I am not sure.(违反量准则的程度是“高”,为“强标记”,合适度为“小”,双方付出的心力为“大”。

6)(回应Can you type?) I have been using a computer for eleven years.

语境a):假如言者用电脑有10年。(违反质准则的程度为“低”,话语为“弱标记式”,合适度为“大”,双方付出的心力为“小”。)

语境b):假如言者用电脑只有5年。(违反质准则的程度为“中”,话语为“中标记式”,合适度为“中”,双方付出的心力为“中”。)

语境c):假如言者用电脑只有1个月。(违反质准则的程度为“高”,话语为“强标记式”,合适度为“小”,双方付出的心力为“大”。)

7)(回应Can you type?) I am woefully sorry for Iraqis.

语境a):假设要打(印)的内容是关于伊拉克。(违反关联准则的程度为“低”,话语为“弱标记式”,合适度为“大”,双方付出的心力为“小”。)

语境b):假设要打(印)的内容是关于美国兵虐待战俘的情况。(违反关联准则的程度为“中”,话语为“中标记式”,合适度为“中”,双方付出的心力为“中”。)

语境c):假设要打(印)的内容是关于海湾战争风云。(违反关联准则的程度为“高”,话语为“强标记式”,合适度为“小”,双方付出的心力为“大”。)

8)(回应Can you type?)

a)I could not.(违反方式准则的程度是“低”,话语为“弱标记式”,合适度为“大”,双方付出的心力为“小”。)

b)Problem.(违反方式准则的程度是“中”,话语为“中标记式”,合适度为“中”,双方付出的心力为“中”。)

c)Dame, dekimasen. (日语,意思是“不行,我不会哟!”)(违反方式准则的程度是“高”,话语为“强标记式”,合适度为“小”,双方付出的心力为“大”。)

B)违反准则的数量的情况:

9)(回应Can you type?)

a)I think I can.(违反1个准则:量准则(到底会还是不会?有几成把握?是接受还是拒绝?听者不能肯定),话语为“无/弱标记式”,合适度为“大”,双方付出的心力为“小”。)

b)Do not doubt whether I have the glorious makings of a first-rate typist who can do the job better than you could imagine.(违反2个准则:方式准则(冗长、曲折)和质准则(双重夸张),话语为“中标记式”,合适度为“中”,双方付出的心力为“中”。)

c)You may think, they may all think, but I don’t think that it is a gigantic problem.(违反3个准则:方式准则(没必要提及第二和第三人称,显得拖泥带水)、关系准则(与问的话关联度较低)和量准则(到底会还是不会?有几成把握?是接受还是拒绝?),话语为“强标记式”,合适度为“小”,双方付出的心力为“大”[9]。)

3. CP、PMRM和新格赖斯主义的关系

由于CP的划时代的交际解释新视野,也由于它自身的不足和缺陷,有很多人对它进行了借用、批判、发展。下面要简述CP同新格赖斯主义[10]的关系,并从PMRM的角度给予述评。

3.1 从1原则(4准则)到候补原则

Leech (1983) 支持CP但补充以必需的所谓“二级原则”(secondary principle)即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简称PP)。PP是人际修辞(Interpersonal Rhetoric)的一部分。如果说CP解释了含义产生于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个/些准则)的过程,那么它没有解释为什么违反,例如人们为何常使用间接表达式。

根据PP,言语行为可能是a)竞争类(competitive,如命令,恳请),b)和谐类(convivial,如给予、邀请),c)协作类(collaborative,如阐述、告诉),或者d)冲突类(conflictive,如谴责、威胁)。(Leech:104)

PP的准则虽然说有6个,但是我们可以把其相似或相关的一对合并起来,共4条:

(1)策略和宽宏准则(Tact and Generosity Maxim):尽力减少对方的损(cost)而尽量扩大他的惠(benefit)。

(2)赞扬和谦逊准则(Approbation and Modesty Maxim):尽力减少诋毁他人,要尽力夸赞他;对自己却要相反。

(3)赞同准则(Agreement Maxim):尽力减少对他人观点的不同意见,即尽力夸大与他人的一致性。

(4)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力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力夸大对他人的同情。

PP的“惠”和“损”是抽象概念。向听者借1元和5元钱,对他的损(或对自己的惠)是前者小,后者大。再者,同样是借1元,“给我1块!”“借我1块!”“请借我1块!”“请借我1块吧!”“您能否借我1块钱呢?”这些话语对听者的损(或对自己的惠)是越来越小。对他人的损等于对自己的惠,它与话语的礼貌程度成反比。

由于PP的确能够拯救CP的一些弱点,加之礼貌本身是社会和语言交际的核心问题,因此礼貌的研究曾是80年代的热门课题。当然人们主要是检验或发展PP。根据何兆熊等(2000:221-225),PP的第1和第2条没必要并列;其他准则的a)和b)也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互相蕴涵的关系;最好是把策略准则看成PP的核心准则,而把其他准则隶属于它;PP在每一条准则的说明中都用了“尽力”缩小或扩大,这是不适当的;PP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充分考虑礼貌的得体性,因为礼貌与其说是语言问题还不如说是社会、心理和感情的问题。我国的顾曰国(1990,1992)、徐盛桓(1992)、何兆熊(1995)等都论述过中国文化氛围的礼貌问题,实际上都是对PP的修订。此外,侯国金也有少许探讨(2002,2004a-c),其他有侯国金、廖巧云(2003),侯国金、蒋勇(2004)等。Brown和Levinson(1978/1987)的面子理论(Face Theory)可以看成是礼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