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0
/ 2
②金钱。对中国人来说,称赞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是一种恭维,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恭维还会带有羡慕的成分;在英语文化中则不然,人们更看重个人通过努力而得来的财富,这种观念在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③友谊。汉英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都重视友情,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取向以情感为中心,认为朋友,特别是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讲义气,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真够意思”“够哥们”“够义气”这样的恭维,这在英语文化中是听不到的。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人际关系取向以工作、志趣和活动为中心,朋友关系中仍然强调独立、自主和竞争,相互之间没有义务和责任。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给他身处困境中的朋友提供帮助是很正常、无可厚非的。
④外貌。中国女性在公开场合或丈夫在场时受到异性对自己外貌的褒奖时,多数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有时甚至会觉得不雅,有失体统;英语中人们对女性外貌、化妆和服装等的称赞是很普遍、很自然的,而且自由度很大,基本上不受年龄、地位、场合和熟识程度的限制。
⑤家庭成员。中国人倾向称赞对方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对方的孩子;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倾向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是因为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认为家庭和个人是一体的,所以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有“自我表扬”之嫌,而称赞对方的家人事实上就是在称赞听话者本人;而多数西方人自我观念意识强,这种独立性往往使他们对自己的家庭成员不吝赞美。如,
(1) 你女儿长得真漂亮!
(2) 这么短时间不见,你儿子长这么高了!
(3)(母亲对女儿) You look so lovely in your new dress!
(4)(丈夫对妻子)What a nice dinner you gave us!
3.应答态度的差异
褒奖语和应答语构成了相邻对(adjacency pairs)。应答语是在一定语言文化背景下,人们完成利用褒奖语进行交际的过程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因而,在对褒奖语的跨文化研究中,不仅要研究称赞什么、如何称赞,还要研究如何得体地对待称赞。在汉英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待恭维称赞所持的态度和反应也大不相同。英语文化中多采用直接爽快接受的方式,很少加以否定,以免显露出与称赞者的不一致,令对方难堪;而中国人对称赞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卑己尊人”是中国特定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本国文化的谦虚准则使我们对于他人的恭维通常喜欢用否定或有所保留接受的方式,形成了言语交际中一些特有的客套话,如“哪里哪里”“过奖了”“谢谢,还差得远呢”等等,比较含蓄、委婉。我们常常可以从两人间进行的交谈中察觉不同文化所担负的社会价值。如,
(1)A: 这件衣服真好看!
B: 是我姐姐给我买的。
(2)C: How was your travel to France?
D: Fine, thanks.
A和B都是中国人,B对A的称赞无意识地采用了“转移(reassignment)”的策略来作答,这是一种将恭维转向他人或被称赞事物以避免自夸的应答方式,这种行为可以理解是对对方的一种敬意。C和D是英语文化圈的人,他们按一般寒暄的习惯来进行交谈。在会话中,敬意的表达是褒奖行为的核心,在英语文化中并不是没有谦让这一点,但西方人更主张自我尊重,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因此,在褒奖语的应答模式中,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人会表现出认同和感谢的心态。

四、汉英文化中对褒奖行为的语用失误

对语用失误的研究始于英国兰彻斯特大学的詹妮·托马斯(Jenny Thomas)等。托马斯(1983)对语用失误进行了定义和分类,即语用失误是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语用失误可分为语言的语用失误和社会的语用失误。在中国,对语用失误的研究始于何自然等,他们从1984年开始采用托马斯的观点对英汉语用差异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出语用失误率相当高。这些研究工作对于如何认识和分析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错误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到,中国人好用“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之类的话对来自对方的称赞做出否定的反应,好像不找个托词推却一番便是盲目自满。有个例子,说的是由于处在英语文化背景的人不明白中国人的自谦语“哪里哪里”,结果闹出笑话。这个英国人被邀请参加一对中国人的婚礼时,有礼貌地赞扬新娘长得很漂亮,一旁的新郎谦虚道:“哪里哪里。”结果这位外国朋友大吃一惊,想不到中国人对笼统的赞美还不过瘾,还得举例说明。于是他用生硬的中国话说道:“头发、眉毛、眼、牙、鼻、嘴,都漂亮。”结果引起哄堂大笑。然而,语用迁移并非都会像这则趣闻那样总会给人带来喜气,在很多情况下,不同文化的礼貌方式会使交际双方感到困惑,以致影响正常的交际。下面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妇女和刚认识的中国女孩之间的对话。

(1)A:What a beautiful dress you are wearing!
B:Oh, no. It’’s just a common one.
女孩没有回答“Thank you!”她所用的回答在中国人眼里谦虚有礼、符合标准,但在美国人看来她没有接受自己的好意,反而责怪自己大惊小怪,缺乏鉴赏能力和审美观,讨了个没趣,其后果不言而喻。
这种因文化迁移带来语用迁移而引起交际失误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外国人说汉语,经常会受到中国人的称赞:“汉语说得真好!”如果被称赞的人认为自己的汉语并不怎么好,受到这种称赞会很困惑,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据说有一位刚到中国教书的英国老师,尽管只会说诸如“你好”“再见”之类的寒暄语,却常常得到“汉语说得真好”之类的称赞,这位老师常常不知所措,因为在英国到被人称赞“wonderful”“excellent”的地步,则表示已经能够娴熟自如地运用,运用语言的水平已经和那个国家人们没有多大差别了。当然,中国人很多场合是在说恭维的话,但这种恭维语言频繁出现,有时会使外国人感觉似乎受到一种讥讽,事情反而变得麻烦起来。

五、小结

由上述可见,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中褒奖语的运用、应答模式、语用原则及诸方面的异同,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差异对褒奖语实现方式的影响。言语行为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褒奖行为也不例外。在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的除了语言本身外,还有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就难免会出现冲突或误解。对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来说,交际文化素养的习得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和实际语言运用的成败。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遵循(语言)对环境和关系的适应性原则,使交际目的得以实现的能力。” (潘晓惠1996)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内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 作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我们要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把英语文化变为已知文化,注重对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逐步掌握如何结合情境,准确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7.
[2]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 北京: 国家汉办编印,1996.
[3] 潘晓慧.《试析跨文化交际能力》[J].外语学刊,1996年第2期.
[4] 田德新.《外语教学中的实际文化背景知识》[J].外语教学,1992年第1期.
[5] 刘越莲.《语用迁移和中德跨文化交际》[J].外语教学,199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