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言语行为的顺应性解释(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0
/ 1
  (三) 心理动机
  “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的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何自然,2002:22-23)。使用间接言语行为,既可以维护自己的面子,又可以维护别人的面子,顺应了说话人、听话人的心理动机。
  心理世界包括交际者的个性、情感、信念、愿望、动机或意愿(Verschueren, 1999: 88)。交际中心理动机最主要的方面是认知和情感因素,交际过程中说话人进行选择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说话人同时顺应他自己及听话人的心理世界。例如:
  第六,A: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your birthday?
  B: My camera's broken.
  在上面的例句里,B 其实想要一部相机作为生日礼物,但她并未直接说出来,而选择了间接言语行为My camera's broken,因为一方面如果A 听出她的言外之意,那么就会送她一部相机作为生日礼物,她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另一方面,如果A 不明白或假装不明白她的意思,B和A都不会觉得没面子,因此,B的选择顺应了双方的心理动机。再如:
  第七,Churchill: Well, we may have some sport for you yet, eh? Did you enjoy tha t,captain?
  Henry: It was a rare privilege, Mr. Prime Minister.
  Churchill: Any time. Any time at all.
  Henry: Too much honor, sir. Once was plenty.
  这是Herman Wouk 《战争风云》里对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没有空中掩护和海上护航的情况下,乘船前来纽芬兰的阿根夏湾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商讨联合抗德事宜,之后与美国联络官Victor Henry同乘“威尔士王子”号返回冰岛时的一段对话。Henry明白首相的用意,但考虑到求同准则,在语言表达上尽量附和首相,“It was a rare privilege”当首相回答他随时都可以得到时,Henry说道“Too much honor, sir. Once was plenty.” “Too much honor, sir.”就委婉表达自己不该“享受”这种“殊荣”,但怕过于含蓄引起误解,又补充一句:“Once was plenty.”进一步委婉表示他不愿再次冒生命危险进行这类“旅行”,也不愿再次领受这种“特殊待遇”。Henry既没有威胁到首相的面子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因此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二、结语
  
  交际者无论在口头或书面语中都至少有一个或以上的目的。Verschueren (1999: 55)指出,语言使用就是不停的进行语言选择,为了达到交际目的,交际者必须在语言的各个层面进行选择。无疑,间接言语行为是交际者为了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及心理动机所进行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陈新仁.试论语用解释的诠释条件[J].现代外语, 2001,(04).
  [2]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hueren的新作评价[J].现代外语,1999,(04 ).
  [3]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4]谢少万. 顺应理论与外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04).
  [5]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01).
  [6]周四媛.话题转换的顺应性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2,(02).
  [7]Levinson, Stephen C. Pragmatics.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8]Searle, R. John. “Indirect Speech Acts”[A], in Peter Cole and Jerry L. Morgan (eds.):Syntax and Semantics.[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9]Thomas Jenny.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M] London: Longman. 1995.
  [10]Versc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London: Arnold.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