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乡教育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22
/ 2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却在不断地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平均是2.09:1,到九十年代平均是2.57:1,2000年到2005年平均为3.24:1,而2008年已经扩大到3.36:1,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在这其中,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并不包括城镇居民所享受的各种实物补贴,如公费医疗、失业保险、养老金保障,以及最低生活救济等。如果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城乡收入差距可能高达4-5倍,甚至6倍。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并引起了各方面人士的广泛关注。
一、对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教育差距的界定
1、城乡收入差距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状况的指标有很多,但是由于统计口径和城乡体制方面的原因,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统计范围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的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国家统计部门就是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的比差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公式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2、城乡教育差距
衡量城乡教育差距的指标是多方面的,如城乡居民享受教育机会的差距、师资力量的差距、教育资源的差距、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但是对具体需要哪些指标目前还未达成共识。本文拟从城乡居民受教育机会的差距角度来分析城乡教育差距。
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
1、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随之出现波动,但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从绝对数看,城乡居民收入之差从1978年的209.8元增加到2009年的12022元。从相对数看,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从1978年的2.57:1扩大到了2009年的3.33:1,2008年城乡收入差距的绝对差额首次突破一万元,2009年城乡收入差距比例创1978年以来最高水平。 [见表3.1]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表3.1]

资料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整理
2、我国城乡教育差距现状
(1)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6年我国的学龄儿童入学率已从1965年的84.7%提高到了99.3%。2005年没有入学的0.8%的儿童数量实际数量达到了86.7万人。而在2008年我国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为98%,由于城市的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机会充分,学龄儿童入学率及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机会达到了100%。我们几乎可以将上表庞大的失学群体等同于农村的应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
(2)高中阶段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
从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看,城市的升学率从1985年的40%提高到了1999年的55.4%,而同期农村则从22.3%下降到18.6%,两者间的倍数差距从1.8倍扩大到3倍,绝对差则从17.7个百分点扩大到36.8个百分点。
(3)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
城乡之间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整体差距为5.8倍,在全国重点院校中则达到8.8倍,即便在地方高校中也有3.4倍,重点院校学生均以城镇学生为大多数,地方性的院校则以农村学生占多数,同时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中城市和农村的学生的比例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重点高校中城市学生的比例在80%上下,而省级院校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在60%以上,这说明城市学生获得了大部分的高等教育资源,农村学生获得了多数的地方性高等教育机会,即农村学生仅分享到了中下水平的高等教育资源。
三、教育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理论分析
1、教育对收入差距影响的的理论分析之一:人力资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共同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人类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手段。舒尔茨测算提出,一个小学毕业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43%,中学毕业生提高108%,大学毕业生提高300%;大、中、小学毕业生智力活动能量比为25:7:1。世界银行研究也表明,劳动力受教育时间每增加一年,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9%。中科院《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称:体能:技能:智能投入比为1:3:9;而收益却为1:10:100。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来源,人力资本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育投资的数量更要求其质量。作为一种投资,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会在将来做出贡献。教育从知识、技能、经验等各个方面增加了人力资本的无形积累,使人的潜在能力得到开发,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与个人的收入成正比。


2、教育对收入差距影响的理论分析之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有关于人的劳动力和教育的关系主要集中在商品价值量决定的理论中。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必需的劳动量所决定的。劳动力所花费的教育费用越高,劳动力的价值就越高。所以劳动力的价值与所受教育费用是正相关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必需的劳动量所决定的。劳动力所花费的教育费用越高,劳动力的价值就越高。所以劳动力的价值与所受教育费用是正相关的关系。
四、从教育角度提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1、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成人人力资本投资
(1)从农业的角度,加强农业技术教育和科技下乡;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科技下乡把技术提供给农民,以节省财力、人力和物力来提高农业的产量和质量。在对农业的技术教育和科技下乡活动中,应该真正地落到实处,从科技下乡的内容上看,应是针对农民能听得懂、学得到,用的上的知识,同时科技下乡应该是长期的一项活动,贯穿于农业生产发展始终。科技下乡也应该是多渠道的,可以通过各种平台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2)从非农业的角度,加强对进城农民工的指导和培训。
农民工培训意义重大,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首先应该更新观念,激发农民参加培训的热情和兴趣,构建终身教育学习的理念;其次,在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培训形式上,要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降低培训费用,增加培训工作的吸引力;最后要完善培训相关配套制度,面向输出促培训,引导农民工正确地选择培训的方向,促进更好的就业。
2、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普通和职业高中的投入
(1)政府教育投资应该向农村倾斜,提高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
我国学校人力资本投资需要政府实行公平的投资政策,而我国政府在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的教育投资远远落后于城市,在2006年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中通过了“经费投入要向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同时要提高教育经费在GDP中的比重。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年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目前为止,这一目标一直没有实现,所以我国政府应该把这件事情做为工作重点来抓。
(2)优化教育结构
在我国现有的教育情况看,学前教育要明确政府责任,义务教育要继续巩固提高,职业教育要完善配套政策,高等教育要吸收民间资本,在农村地区特别要支持和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免费,通过职业教育,使大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找到合适自己未来发展的职业和目标,
3、政府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农村利益驱动机制,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
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出台和大力推进大学生回乡创业优惠政策,建立农村利益长效机制,由于新鲜血液的流入,能为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同时在思想上也使农民接受新的教育,精神文化得到提高。
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着手探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措施,是实现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城乡教育公平是城乡收入公平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保证。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