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案例教学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2
/ 2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将案例讨论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剖析典型事件,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商学院。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认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大学里训练一批学生,让他们了解实践中的各种管理方法,以助其未来成功。”由此,哈佛大学将案例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商业、医学、法律、管理等领域,成为美国教育领域最有效的教育手段之一。
二、案例教学在劳动法中的实践
(一) 精选适合教学用的典型案例
案例分很多种类,有的侧重于陈述,即把所要讲述的理论知识结合一个具体的案件讲述出来,使理论不枯燥,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有的侧重于讨论与分析,是知识的应用,加强理论的实用与可操作性。有的案例复杂,有的简单,有的还有争议。一个案例还可以改变条件, 变成几个案例,把知识点串联在一起。教师应把不同的案例综合运用, 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 结合理论内容介绍案例
结合理论教学,一般在讲授完理论后或有课前预习时,再讲述案例。讲述过程中,应强调要点,对一些较难或较为模糊的地方,还要加以启发或解释。结合案情难易,留给学生适当的准备时间。有的学生非常认真,上网学习、搜集、查找了充分的相关资料或拟写发言提纲、演讲稿。
例如:在讲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举例如下:小章是一个应届毕业大学生,毕业后应聘到一家高科技电子公司,入职后公司支付了培训费12,000元对小章进行了一个月的专业技术培训,同时,公司与小章签订了一份培训协议,协议约定小章需在公司服务3年,如违约,小章需承担违约金50,000元。小章在公司服务2年后,提出辞职,公司要求小章支付违约金50,000元,双方发生劳动争议。要求学生分析本案例中公司要求小章承担50,000的违约金是否合理?小章应该承担的违约金数额是多少?
学生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可知: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又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公司要求小章承担50,000的违约金显然是不合理的,小章实际应当承担的违约金不应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小章服务期3年履行了2年,剩下一年应当分摊的是培训费用12,000元的1/3,即是4000元。通过这种案例讨论,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这些劳动法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种能力,从而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学习能力。
(三)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案例交流
典型或较难的案例要通过分组讨论,学生们分工协作,互相启发,相互补充,逐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把复杂案例简单化。全班课堂案例讨论时,老师加以引导,让各小组代表逐个上台发言;有不同观点的可以及时提出异议。讨论激烈时,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好的问题和观点可以提出来,作为论题和论点,可以继续组织专门的研讨。这样也锻炼了口才和逻辑思维,正是学习法律的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只是加以引导,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讨论氛围,鼓励大家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找出充足的事实和法律依据,一般不轻易参与争论,也不急于发表意见。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师生双方可以相互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解答。通过课堂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学生能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加强了教学过程的针对性。
三、案例教学法在劳动法中的作用
(一)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为主体,采用“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味地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与存储,没有能自觉的、主动的、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思维被限制在教材上;而案例教学法,是“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强调师生、学生之间的讨论对话,变被动学习为互动学习方式,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和集体研讨案例,使学生身临其境,置身于“当事人”地位,积极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而可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与他人沟通的社交能力
首先,案例教学是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宗旨,将各地、各行各业的具体问题编写成案例带进教室,通过情景描述设置问题,再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交流,平等对话和研讨,对案例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其次,案例教学通过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再次,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学会了如何互相点评,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向别人提出自己的建议,同时还学会了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提高了与他人沟通与说明的社交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首先,案例教学能推动教师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提高实践能力。因为一个成功的案例,是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方式广泛采集案例材料,对案例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成为适合教学需要的具有真实性、实用性、可读性的教学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收集、加工、整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其次,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必须精心准备,熟练掌握案例所涉及的法律法规条文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应用自如,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对学生发表的见解进行及时正确地点评、归纳、总结。因此,案例教学法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能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强.推广案例教学法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2,(3).
[2]于大水.法学案例教学法简论[J].政法论丛,1997,(3).
[3]王春婕,余净植.案例教学法对法学教育改革的促动[J].中国成人教育,2002,(9).
[4]沈少杰,彭宗群.也谈法学案例教学法[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2).
[5]唐东楚.法学本科教学应推“判例教学法”[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6]王利明.论中国判例制度的创建[J].判例研究,2000,(1).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政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