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T1-mapping技术监测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拮抗剂(TNFi)治疗中轴型脊柱关节病(axial spondyloarthropathy,axSpA)疗效,以期对axSpA炎症活动性和疗效监测提供有效的量化指标。材料与方法纳入114例研究对象,对照组15例,病例组99例,病例组中20例患者经过系统的TNFi治疗为治疗组。病例组分为活动组和非活动组,活动组分为中度活动组、活动度提高组、活动度非常高组三个亚组,治疗组根据治疗的不同周期分为治疗前组、治疗3周组、治疗6周组和治疗12周组。所有对象均行T1-mapping序列检查,比较对照组、病例组以及病例组各亚组之间骶髂关节软骨下骨髓区域T1-mapping值的差异,运用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并根据治疗组不同治疗周期T1-mapping值下降率对疗效进行监测。结果(1)各组骶髂关节骶侧、髂侧关节软骨下骨髓区域T1-mapping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骶髂关节软骨下骨髓区域T1-mapping值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升,T1-mapping值的差异对活动度提高组和活动度非常高组具有很好的诊断效能;(3)治疗组中不同治疗周期骶髂关节软骨下骨髓区域T1-mapping值的下降率能够有效监测疗效。结论T1-mapping技术可以量化评估axSpA炎症活动性,并有效监测疗效,有益于临床个体化治疗、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标签: 中轴型脊柱关节病 强直性脊柱炎 肿瘤坏死因子-α T1-mapping 骨髓水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消退素D1(resolvin D1,RvD1)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neonatal purulent meningitis,NPM)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怀疑NPM的患儿,均在应用抗生素前行脑脊液检查,根据最终诊断分为NPM组和非NPM组;NPM组再根据治疗后7~10 d临床症状及复查脑脊液结果分为好转组和非好转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脊液TNF-α和RvD1水平,应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PM组23例(其中好转组18例,未好转组5例),非NPM组30例。NPM组治疗前脑脊液TNF-α及RvD1水平均高于非NPM组[TNF-α:(0.263±0.088) pg/ml比(0.087±0.001) pg/ml,RvD1:(2.017±0.171) pg/ml比(0.563±0.048) pg/ml](P<0.05)。治疗7~10 d后,NPM组中好转组TNF-α和RvD1较前下降[TNF-α:0.083(0.078,0.111) pg/ml比0.122(0.098,0.214) pg/ml;RvD1:1.242(0.740,2.098) pg/ml比1.791(1.371,2.804) pg/ml](P<0.05),未好转组较前上升[TNF-α:2.239(1.309,2.806) pg/ml比0.102(0.100,1.312) pg/ml;RvD1:2.614(1.265,2.940) pg/ml比0.139(0.103,0.276) pg/ml](P<0.05)。NPM组中好转组TNF-α复查结果低于非NPM组治疗前,RvD1高于非NPM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脑脊液TNF-α及RvD1水平对NPM的早期诊断及疗效判断有一定意义。

  • 标签: 脑膜炎,细菌性 肿瘤坏死因子α 消退素D1 脑脊液 婴儿,新生
  • 简介: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及THP-1单核细胞体外转染的TNF-α基因启动子活性的调控作用。方法利用虫荧光素酶(luciferase)报告基因系统,构建含有人类TNF-α基因启动子的质粒DNA,经阳离子脂质体转染体外培养的VSMCs及THP-1,以LPS及AngⅡ刺激并经不同浓度的As2O3处理后,通过检测luciferase的活性来观察启动子活性的变化。结果本实验发现:TNF-α启动子在VSMCs及THP-1中可高效稳定地表达,分别为阳性对照(CMV启动子)的58.3%和80.9%;而经LPS及AngⅡ刺激的VSMCs和THP-1中,TNF-α启动子活性呈现明显上调(P〈0.05)。VSMCs中2-8μmol·L^-1、THP-1中1-4μmol·L^-1的As2O3对未受诱导的TNF-α启动子有抑制作用,更可显著抑制经LPS及AngⅡ刺激后上调表达的TNF-α启动子活性,并呈剂量依赖关系(P〈0.05)。结论以上结果提示,As2O3对TNF-α启动子转录活性的抑制,提示其对促炎细胞因子在转录水平的潜在抑制作用及心血管系统中的潜在抗炎作用。

  • 标签: 三氧化二砷 肿瘤坏死因子-α启动子 炎症反应 血管平滑肌细胞 单核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对泮托拉唑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将其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TNF-a)和白介素6(IL-6)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9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5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45例患者采用泮托拉唑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血清TNF-a和IL-6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TNF-a、IL-6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得到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泮托拉唑钠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确切,且可降低患者血清TNF-a及IL-6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泮托拉唑钠 急性胰腺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基因变异与蒙古族和汉族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关联性,了解不同民族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BPD患儿50例(BPD组),选择同期住院未发生BPD的5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PCR基因分析技术对各组早产儿TNF-α基因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检测TNF-α基因外显子上是否有突变发生;明确TNF-α-201位点的基因型情况,分析其与BPD的相关性。结果未检测到TNF-α全外显子有突变发生。BPD组与对照组早产儿TNF-α基因-201位点均可检出两种基因型,即AG和GG。BPD组和对照组此两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0%和90.0%、6.0%和94.0%,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5.0%和97.0%,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0%和3.0%,两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早产儿BPD组和对照组AG及GG两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和89.7%、6.3%和93.7%,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4.8%和96.9%,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2%和3.1%;蒙古族早产儿BPD组和对照组此两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5%和90.5%、5.6%和94.4%,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5.2%和97.2%,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8%和2.8%。无论是蒙古族还是汉族TNF-α-201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早产儿不论汉族还是蒙古族均未检测出TNF-α全外显子上有突变发生,TNF-α-201位点基因与早产儿BPD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且该位点基因分布在蒙古族和汉族之间无明显差异。

  • 标签: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肿瘤坏死因子-α 基因型 等位基因 早产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前列地尔对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选择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心绞痛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10 μg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20 μg前列地尔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TNF-α、IL-6变化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CRP、TNF-α、IL-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TNF-α、IL-6分别为(4.63±0.62)mg/L、(0.46±0.08)μg/L、(46.59±4.72)n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8±0.74)mg/L、(1.19±0.28)μg/L、(58.62±5.07)ng/L(t=12.437、19.418、13.452,均P<0.05);观察组高切、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27±0.46)mPa/s、(8.07±0.18)mPa/s、(1.03±0.25)mPa/s、(37.42±1.05)%,均低于对照组的(5.14±0.588)mPa/s、(10.43±0.42)mPa/s、(2.01±0.46)mPa/s、(40.19±1.86)%(t=9.103、40.006、14.499、10.046,均P<0.05)。结论常规剂量(20 μg)前列地尔治疗心绞痛的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的CRP、TNF-α、IL-6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 标签: 心绞痛 前列地尔 剂量效应关系,药物 C反应蛋白质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血液流变学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CapeOX化疗结合康艾注射液治疗晚期结肠癌患者的疗效以及肿瘤坏死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治疗的30例结肠癌晚期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单纯化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每组各15例。单纯化疗组给予CapeOX化疗,联合治疗组在单纯化疗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康艾注射液。观察其后续疗效、不良反应率以及肿瘤坏死因子表达等。结果:在治疗后,近期治疗总有效率,两组患者并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单纯化疗组(P<0.05);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联合治疗组中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单纯化疗组(P<0.05)。结论:联合使用CapeOX化疗方案与康艾注射液在治疗结肠癌晚期患者时,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肿瘤坏死因子表达水平,建议临床推广。

  • 标签: CapeOX化疗 康艾注射液 结肠癌晚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及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治疗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2019年武汉市第一医院使用IVIG及rhTNFR:Fc治疗的TEN患者资料。IVIG组11例,男3例,女8例,年龄25 ~ 72岁,中位TEN疾病严重程度评分(SCORTEN)3分;rhTNFR:Fc组10例,男女各5例,年龄32 ~ 84岁,中位SCORTEN评分2分。采用相当于0.6 ~ 1.0 mg·kg-1·d-1醋酸泼尼松龙治疗5 d皮损无改善时,加用IVIG 400 mg·kg-1·d-1连续5 d,或隔日皮下注射25 mg rhTNFR:Fc 4 ~ 6次。记录两组患者的皮损变化及不良事件。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VIG组皮损渗液开始减少时间(1.73 ± 1.19 d)、皮损区疼痛开始减轻时间(1.64 ± 1.28 d)、皮损基底颜色变淡时间(2.45 ± 1.12 d)、新生表皮开始出现时间(3.09 ± 1.13 d)、间擦部位皮损开始干燥时间(4.82 ± 2.22 d),均少于rhTNFR:Fc组(分别为3.00 ± 1.56、3.70 ± 1.63、3.90 ± 1.59、5.20 ± 1.22、7.90 ± 3.14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IVIG组住院时间(17.70 ± 8.33 d)与rhTNFR:Fc组(16.70 ± 4.71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21例患者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及并发症。结论IVIG和rhTNFR:Fc治疗TEN均有效,但前者在减轻皮损疼痛、渗出,促进新生表皮生长速度上优于后者。

  • 标签: 表皮坏死松解症,中毒性 治疗 生物制剂 免疫球蛋白疗法 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胶原(ⅢC)、Ⅳ型胶原(ⅣC)、甲胎蛋白(AFP)和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受体-2(DR5)、诱捕受体-1(DcR1)的表达与肝纤维化及肝癌变的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正常对照组(A组)、肝炎组(B组)及肝硬化并发肝癌组(C组)的HA、ⅢC、ⅣC及LN和AFP的含量,用WesternBlotting检测肝癌手术的癌组织、癌旁组织AFP、DR5和DcR1的表达。结果HA、LN、ⅢC、ⅣC和AFP的血清含量由高到低:C组〉B组〉A组;(1)ⅢC、ⅣC、LN的相关性:A、B、C组ⅢC、ⅣC、LN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623、0.651、0.714(P均〈0.05)。(2)C组的各个观察指标均高于B组和A组,特别是血清AFP和HA含量,在A组和B组之间尽管也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但是C和A、B组比较,这两者的含量显著性升高(P〈0.001)。(3)WesternBlotting分析显示,癌旁组织的AFP和DcR1表达明显低于癌组织(P均〈0.05);而DR5在癌旁组织表达则明显高于癌组织(P均〈0.05)。结论由肝炎到肝硬化、肝癌的过程中HA的累聚以及LN、ⅢC、ⅣC和AFP的表达是一个渐进的基因激活过程;AFP、DR5和DcR1在肝癌组织的表达变化预示癌细胞耐受凋亡诱导。

  • 标签: 肝肿瘤 肿瘤标记 生物学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
  • 简介:实验中妍婷干预15d与30d组输卵管组织中蛋白含量间无统计学差异,妍婷灌肠组与灌胃组治疗后TNF-α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20ml/(kg·d)]、妍婷灌胃组26只以及妍婷灌肠组26只

  • 标签: 不孕大鼠 分子影响 因子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中CA125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与心功能和心脏扩大的关系.方法102例心力衰竭患者根据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心功能Ⅱ-Ⅳ级组,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为左室常大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55mm)和左室扩大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55mm).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CA125和TNFα的血清浓度,并选2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CHF患者CA125和TNFα的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心功能Ⅲ、Ⅳ级的血清浓度高于Ⅱ级(P<0.01)。左室扩大组较左室常大组CA125和TNFα的血清浓度显著升高(P<0.01),CA125和TNFα的血清浓度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扩大呈正相关(r=0.621及0.54,P<0.05)。结论CHF患者血清中CA125和TNFα的血清浓度升高,升高水平与CHF患者心脏扩大呈正相关。

  • 标签: 充血性心力衰竭 肿瘤坏死因子Α 心室功能 血清浓度 CA125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N-乙酰-5-羟色胺(NAS)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大鼠视网膜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假手术组(10只)、RIRI组(40只)、NAS组(40只)。以右眼为实验眼。RIRI组、NAS组大鼠采用前房高眼压法建立RIRI模型。NAS组大鼠分别于建模前及建模后30 min腹腔注射10 mg/kg NAS。建模后6、12、24、72 h,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变化,计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TNF-α、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 )、血红素氧合酶-1 (HO-1)蛋白相对表达量。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一般线性回归法分析NAS干预后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变化与Nrf2、HO-1蛋白相对表达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建模后6、12、24 h,RIRI组大鼠视网膜水肿;NAS组大鼠视网膜厚度显著薄于RIR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45、477.150、2.432,P<0.01)。建模后6、12、24、72 h,NAS组大鼠视网膜RGC计数显著高于RIR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25、12.848、117.655、306.394,P<0.0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建模后6 h,RIRI组大鼠视网膜中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12 h达较高水平,24、72 h下降,但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F=105.893、1 356.076、434.026、337.351,P<0.01;Western blot:F=92.906、534.948、327.600、385.324,P<0.01 );建模后不同时间点,NAS组大鼠视网膜中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RIRI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F=15.408、570.482、21.070、13.767,P<0.05;Western blot:F=12.618、115.735、13.176、111.108,P<0.05),但仍高于假手术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F=40.709、151.032、156.321、216.035,P<0.01;Western blot:F=33.943、79.729、74.057、64.48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建模后12 h,NAS组大鼠视网膜中Nrf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F=51.122,P<0.05;Western blot:F=33.972,P<0.05 )、HO-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F=30.750,P<0.05;Western blot:F=18.283,P<0.05)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RIR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一般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IRI组、NAS组大鼠视网膜TNF-α+细胞数差值与Nrf2+、HO-1+细胞数差值均呈负相关(r2=0.923、0.936,P<0.01)。结论NAS可抑制RIRI大鼠视网膜中TNF-α蛋白表达,减轻RIRI,其机制可能与Nrf2/HO-1通路有关。

  • 标签: 再灌注损伤 肿瘤坏死因子α 动物实验 N-乙酰-5-羟色胺
  • 简介:摘要生物制剂目前已成为用于治疗中重度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线药物,其中被广泛应用的有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克隆抗体。然而治疗过程中,患者对该抗体的原发性无应答和继发性失应答情况时有发生。本文主要从遗传学、细胞因子类、肠道微生物及常用实验室指标等角度,综述相关生物标记物以预测抗TNF-α单克隆抗体的治疗反应,进而监测药物疗效以帮助临床医生及时转换药物治疗及优化诊疗方案。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生物标记物 抗肿瘤坏死因子 原发性无应答 继发性失应答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佳木斯市中心医院2015年6月至2021年6月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119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男78例、女41例,年龄(72.57±3.42)岁,所有患者均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前测定血清AngⅡ、TNF-α水平,术后24 h测定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CK)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血清AngⅡ、TNF-α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肌再灌注损伤指标(血清cTnT、CK)的相关性。结果119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血清AngⅡ水平为(128.64±14.38)ng/dl,血清TNF-α水平为(38.67±4.52)fmol/ml,血清cTnT水平为(1.26±0.28)μg/L,血清CK水平为(267.52±10.54)U/L;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ngⅡ、TNF-α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血清cTnT、CK水平均呈正相关(均r>0,P<0.05)。结论血清AngⅡ、TNF-α水平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肌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

  • 标签: 风湿性心脏病 心脏瓣膜置换术 心肌再灌注损伤 血管紧张素Ⅱ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拮抗剂联合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在重症药疹中的作用。方法总结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收治的2例重症药疹发病及转归。结果(1)例1患者男,52岁,31 d前因右面部三叉神经痛口服卡马西平,发热、全身皮疹,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升高伴肝功能损害,诊断:Stevens-Johson综合征。给予益赛普25 mg(首剂未加倍)皮下注射,1次/3 d,共4次,糖皮质激素相应剂量为60、40、20、20 mg,获得痊愈。首次注射后,6 h内发热即控制;3 d后皮损开始脱屑,5 d后表皮新生。注射1次后,外周血白细胞、CRP、转氨酶开始下降,1周内恢复正常。(2)例2患者女,68岁,3周前因痛风口服别嘌呤醇,高热、少尿、全身皮疹伴有肝肾功能损害、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结肿大,诊断:药物反应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全身性症状(DRESS)。益赛普剂量同例1,激素相应剂量为60、40、40、20 mg。首次注射后,6 h内发热即控制;3 d后面部开始脱屑,7 d后80%皮疹消退。注射1次后,外周血白细胞、CRP开始下降,转氨酶、嗜酸性粒细胞持续上升,2周内逐渐恢复。(3)2例患者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TNF-α拮抗剂联合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能在早期更快速、安全、有效地促进重症药疹转归。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α 糖皮质激素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药物反应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全身性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经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RFA)治疗对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甲胎蛋白(AFP)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180例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PHC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100例来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RFA治疗PHC患者,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对象TNF和AFP水平。结果治疗前观察组TNF、AF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AFP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采用RFA治疗PHC可有效降低TNF和AFP水平,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从而起到促进预后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肝癌 甲胎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 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
  • 简介:摘要研究证明NOD2、ATG16L1、IL-23R、TNFAIP3、FCGR3A基因的多态性不仅和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有关,而且与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治疗效果有关。本文就这5种基因多态性对抗TNF-α单克隆抗体治疗IBD疗效的预测作用进行综述,为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基因多态性 肿瘤坏死因子-α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常规的抗感染及抗休克治疗,观察组加用乌司他丁30万U溶于0.9%氯化钠100ml静滴,每8h1次,连用7d。观察两组TNF-α、hs-CRP水平及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发生率、病死率。结果治疗7d后,两组TNF-α、hs-CRP均较前改善(P<0.05或P<0.01),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ODS发生率与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能有效降低TNF-α、hs-CRP水平,减少MODS的发生率与病死率。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乌司他丁 肿瘤坏死因子-&alpha 超敏C反应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