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9 个结果
  • 简介:患者男,18岁,以双侧面颊污秽样皮损3个月就诊。患者3个月前因经常不洗脸双侧面颊起较多粟粒至绿豆大黄褐色结痂,皮损发生后患者因害怕,拒绝擦洗面部,痂皮逐渐增厚,融合扩大成不规则斑块。患者自发病以来,除面部有绷紧感外,无其他不适。家庭其他成员未发现类似情况。既往体健,无慢性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 标签: 皮肤垢着病 脂溢性皮炎 马拉色菌
  • 简介:着色芽生病(chromoblastomycosis)是由暗色真菌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致病真菌常通过皮肤的微小外伤侵入,损害好发于四肢远端的暴露部位。临床表现为疣状增生性斑块或结节,病程持久,迁延不愈。最近我们用伊曲康唑治愈1例着色芽生病患者,报告如下。

  • 标签: 着色芽生菌病 伊曲康唑 治疗
  • 简介:乳酸是一类能利用可发酵糖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的统称,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泡菜中富含乳酸.收集乐山师范学院附近餐馆、食堂以及本人家乡的泡菜及泡菜汁,采用MRS鉴别培养基分离纯化得到乳酸,并对其进行唯一碳源利用、唯一氮源利用、对染料的抗性测定、耐盐性、耐酸碱性测定、生长温度范围等表型性状测定,通过聚类分析揭示其表型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从泡菜及泡菜汁样品中分离到29株乳酸细菌,21株杆菌,8株球菌.这些菌株在Watson距离为0.43时聚在一起,群A有3个菌株,群B有26个菌株.群B在Watson距离为0.17时可分为9个亚群.四川泡菜乳酸具有表型多样性.

  • 标签: 四川泡菜 乳酸菌 多样性 表型
  • 简介:目的对分离自我国南、北方地区50株临床孢子丝进行菌种鉴定。方法分离菌株分别进行25℃恒温培养和玻片小培养,肉眼和镜下观察形态特征;同时提取菌丝相基因组DNA,用PCR分别扩增部分微管蛋白(β-tubulin)基因和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Ribosomal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ITS),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likelihood,ML)和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联合β-tubulin基因和ITS区域的系统发育树。结果结合形态学及系统发育分析,50株均鉴定为球形孢子丝(Sporothrixglobosa,S.globosa)。结论球形孢子丝是目前我国南、北方地区孢子丝病的主要致病菌种,为进一步明确我国孢子丝病致病菌种的分布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孢子丝菌 形态学 系统发育 球形孢子丝菌
  • 简介:对生防链霉菌Ⅲ-61产生抗真菌活性物质的摇瓶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发酵培养基组分,其最适配方为黄豆粉1.5%,蛋白胨0.3%,蔗糖1.0%,淀粉1.3%,磷酸二氢钾0.02%,硫酸镁0.025%,氯化钠0.5%,配咸水溶液,调pH至7~7.4,加碳酸钙1%。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获得了最优培养条件组合:液体种龄24h,接种量5%~10%,500mL摇瓶培养基装量为80mL,摇床转速240r/min,培养温度31℃,发酵周期96~120h。此优化的发酵培养基与发酵条件的组合昕得菌株Ⅲ-61发酵液对主要靶标黄瓜灰霉病菌的抑圈直径达49.5mm,较优化前提高了45.59%。

  • 标签: 链霉菌Ⅲ-61 抗真菌活性 发酵培养基 培养条件
  • 简介:目的报告1例茄病镰刀霉引起的皮肤透明丝孢霉病。方法从患者皮损取材作真菌镜检、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直接镜检及组织病理切片均发现真菌菌丝,3次培养均为同一菌株生长。镜下可见大分生孢子基部细胞短、钝圆,小分生孢子呈假头状着生,可见厚壁孢子。根据以上形态学特征鉴定为茄病镰刀。结论对于透明丝孢霉病应早期诊断,并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的敏感试验,明确并有效控制基础疾病。

  • 标签: 茄病镰刀菌 透明丝孢霉病 皮肤
  • 简介: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蜡状芽胞杆菌、枯草芽胞杆菌、大肠杆菌、鼠伤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为测试菌种,对从西洋参(PanaxquinquefoliumL.)的茎和叶中分离得到的36株内生真菌进行抑活性试验,并测定活性菌株的代谢产物和不同极性物质对测试病菌的抑活性。试验筛选出2株具有明显抑活性的内生真菌,它们的代谢产物和不同极性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状芽胞杆菌的抑效果最佳,其中胞外多糖和正丁醇提取物的抑效果较好。

  • 标签: 西洋参 内生真菌 抑菌活性 胞外多糖 正丁醇提取物
  • 简介:研究了营养、温度、光照和pH值对4株海生毛壳(Chaetomiumspp.)的生长及孢子形成和萌发的影响,为进一步利用海洋真菌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4株毛壳在10~35℃均能生长,WHMl2、WHM33和WHM34的生长适温为20~30℃,WHM41的生长适温为15~25℃;4株在燕麦片琼脂(OA)培养基和YG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pH值5~10均能生长,但喜中性及偏碱性的环境;全黑暗处理有利于4株的生长;除光照外,营养、温度和pH值对其产孢均有影响。

  • 标签: 海洋真菌 毛壳菌 菌丝生长 产孢
  • 简介:为了从耐旱地衣漠黄梅的共生藻基因组中筛选功能基因,并为蛋白质类药物的基因筛选提供平台,采用改进的CTAB方法提取其总DNA,用Sau3AⅠ限制性内切酶部分酶切基因组DNA,以质粒pUC19为载体,转入大肠杆菌DH5α中,构建了漠黄梅共生藻的宏基因组文库。该文库包含了4.8×10^5个重组子,插入片段的平均大小为4kb,覆盖漠黄梅藻的整个基因组4次。

  • 标签: 地衣 pUC19 大肠杆菌DH5α
  • 简介:介绍了我国食用产业现状,即产量和产值快速增加、优势基地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栽培品种和栽培方式日趋多元化、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品牌质量不断提升和食药用文化逐渐兴起。分析了目前在精准产业扶贫、大健康产业、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方针政策背景下,食用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同时也指出了菌种混乱、异物同名、同物异名、质量标准不规范、资源污染浪费严重、食用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缺乏轻简化的机械设备和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食用科学文化等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树立"三维"农业理念、把"菌物药"纳入中药范畴、进一步加大对食用产业扶持力度和建设国家级菌物资源保育区等建议,促进我国食用产业现代化。

  • 标签: 食用菌产业 食用菌文化 三维农业
  • 简介:目的建立泰泽病原体(Ty)纯化方法,获得纯的菌体供抗原研究,为ELISA诊断抗原的制备提供依据;并尝试建立Ty隐性感染血清学抗原检查方法。方法选择特异性抗体包被磁珠,从感染大鼠肝脏中富集和纯化Ty;用SDS-PAGE和Westernblot技术考察纯化Ty的蛋白和抗原图谱;同时用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S)直接检查隐性感染大鼠肠道上皮细胞内的Ty。结果用辛酸-硫酸铵纯化的Ty单克隆抗体M5以0.5μg/10^7beads以上浓度包被抗IgG抗体预结合的磁珠4h,可最大效率地富集Ty;分离反应进行1h,敏感性达到1矿菌体/mL;吖啶黄染色镜检法可以直接、快速地观察到结合于磁珠上的细菌;抗原分析表明,IMS较好地去除了肝组织和真核细胞成分,纯化的TvRJ株具有3个免疫优势的抗原成分,相对分子质量(Mr)分别为160×10^3、116×10^3、55×10^3;此外,IMS法可直接从隐性感染大鼠盲肠上皮细胞中检测到少量寄生的Ty。结论用IMS技术可有效地富集和纯化Ty,并可以作为Ty隐性感染血清学抗原检查的候选方法。

  • 标签: 免疫磁珠 泰泽氏病原体 血清学试验
  • 简介: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酵母和霉菌侵犯甲板和(或)甲下组织引起的病变,而甲癣是特指皮肤癣所致的甲感染。安康地区位于秦岭以南的大巴山区,汉江穿流而过,气候温暖潮湿多雨,是真菌性皮肤病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为了解安康地区甲真菌病的病原菌种类和构成情况,我们筛选了安康地区9县1区提供的1000例甲真菌病镜检阳性患者,采用统一多点培养法进行致病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甲真菌病 流行病学 安康地区
  • 简介:目的:观察猴头提取物颗粒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方法:SD大鼠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维酶素治疗组、猴头颗粒小剂量组、猴头颗粒大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用热盐水灌胃方法制作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模型制成后连续给药28天;处死动物后通过制备病理切片和利用试剂盒测定胃粘膜氨基己糖、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由此观察猴头提取物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结果:猴头颗粒治疗组大鼠胃粘膜G、D细胞数量和氨基己糖、PGE2含量高于模型对照组,尤以猴头颗粒大剂量组,最为显著(P〈0.01)。结论:猴头颗粒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 标签: 猴头菌提取物颗粒 慢性萎缩性胃炎 G、D细胞数量
  • 简介:运用能散X-射线微区分析技术研究了发网目黏代表种的子实体的微量元素组成,结果表明:分属于7属的7种供试发网黏菌子实体囊被上的微量元素组成存在差异。尽管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可见的如绒泡目黏菌子实体中存在的石灰质颗粒,但其中的钙元素所占比例均仍较高。同时,元素组成上的差异与子实体的颜色没有相关性。

  • 标签: 黏菌 发网菌目 能散X-射线微区分析 微量无素
  • 简介:中国北回归线附近的一些地区具有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很少有的优良的植被条件,许多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基于作者收集的标本和文献考证,本文记录了121种被报道分布于这一地区(22°38’~24°14’N)的黏,它们分属于6目28属,其中,广东有43种,广西有31种,云南有67种,台湾有40种;鹅绒目1种,刺轴目3种,无丝目20种,团毛目32种,绒泡目49种,发网目16种。

  • 标签: 黏菌 物种多样性 分类学
  • 简介:介绍了一种简单、快速的利用毛细管分离竹黄单孢菌株的方法。用毛细管吸有孢子液一端的轻印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的印迹固定显微视野,快速确定单孢,简易地分离了竹黄单孢菌株。该方法值得推广到其它种类真菌的单孢分离工作中。

  • 标签: 竹黄 毛细管 单孢分离
  • 简介:在安徽省岳西县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发现了1种寄生于下垂虫草(Ophiocordycepsnutans)的重寄生。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和135序列分子生物学分析,将其鉴定为枝多头霉(Polycephalomycesramosus)。其孢梗束着生于下垂虫草子实体的可孕部,顶部膨大呈球形。本种具有产生单个卵形的A型分生孢子的顶侧生排列的A型瓶梗和能形成分生孢子链的B型瓶梗,并在培养基上的气生菌丝和孢梗束的柄部都观察到梭形、链生的B型分生孢子。GenBank中相关种的ITS序列与拉丁名可能有误。

  • 标签: 下垂虫草 枝多头霉 ITS序列 重寄生
  • 简介:目的构建白念珠CaCSC1基因的基因缺失株,并初步探究它的功能。方法设计长引物,通过PCR直接扩增出带有SAT1flipper的CaCSC1基因敲除盒,转化到野生型白念珠菌株CAI4,并通过PCR鉴定出基因型正确的转化子,得到CaCSC1的基因缺失株。最后,通过倍比稀释的方法进行表型筛选。结果成功得到CaCSC1基因的缺失菌株。基因缺失菌株对酮康唑(Ketoconazole)敏感,对Zn2+、Mn2+和荧光增白剂(Calcofluorwhite)表现出耐受性。结论CaCsc1蛋白参与对锌离子和锰离子的稳态调控,和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完整性也相关。

  • 标签: 白念珠菌 CaCSC1基因 基因敲除 离子稳态
  • 简介:综述了中国种子植物内生真菌资源研究概况,比较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内生真菌种类,它们都具有肉座目(Hypocreales),粪壳目(Sordariales),散囊目(Eurotiales),毛霉目(Mucorales)及不产孢类(Myceliasterilia)内生真菌.裸子植物内生真菌涉及52个属,既包括高等的子囊和担子,也包括低等的卵(Oomycetes)和接合(Zygomycetes)类.被子植物涉及60个属,主要为高等的子囊(Ascomycetes)和担子(Basidiomycetes),低等的卵和接合报道很少.双子叶植物涉及40个属,单子叶植物内生真菌涉及30个属,两类被子植物所报道的内生真菌只有11个属相同.裸子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内生真菌相似程度较高,都具有炭角目(Xylariales)、格孢腔目(Pleosporales)、柔膜目(Helotiales)和白粉目(Erysiphales),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拟茎点霉属(Phomopsis)、枝孢霉属(Cladosporium)、地霉属(Geotrichum)等内真菌,共20个属相同.各类种子植物具有自己独特的一些内生真菌.还对植物与其内生真菌的协同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

  • 标签: 种子植物 内生真菌 协同进化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单个氨基酸对白念珠形态学的影响。方法用0.67%的酵母氮源基础培养基和2%葡萄糖配制成SD合成培养基,37%恒温摇床培养,研究单个天然氨基酸对白念珠形态学的影响,并分别通过不添加碳源和厌氧条件下培养观察对精氨酸诱导的菌丝的影响。结果在含10mmol/L的L-精氨酸的SD液体培养基中,可见大量的菌丝。在含10mmol/L的L一半胱氨酸、L.苏氨酸、L-缬氨酸和L-色氨酸的sD液体培养基中,可见典型的酵母细胞,未见菌丝。在含10mmol/L的其他单个氨基酸的SD液体培养基中可见混合的酵母和菌丝结构。在不含氨基酸或含各种天然氨基酸的SD固体培养基上,白念珠的菌落均光滑。但在含10mmol/L的L-精氨酸固体培养基上,光滑的菌落周围可见小的突起,镜下可见菌丝。无氧条件下,无论有无碳源,含精氨酸的SD培养液中白念珠只能形成酵母细胞,生长部分受到抑制。结论精氨酸可以诱导白念珠菌丝形成,厌氧条件下精氨酸不能诱导白念珠菌丝形成。

  • 标签: 氨基酸 白念珠菌 酵母 菌丝 厌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