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9 个结果
  • 简介:1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患者,女,51岁,2年前因抬重物后出现双下肢后侧放射痛,呈一过性发作,数分钟后症状缓解;6d后发现右下肢乏力,右足下垂,行走活动困难,尤其上楼时明显,16个月后左下肢也出现无力,症状类似右下肢,大小便尚能自解,起病以前患者无明显腰痛、乏力症状,双下肢肌力、感觉无异常。

  • 标签: 胸椎 脊柱骨赘病 脊髓压迫症 四肢麻痹
  • 简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多能干细胞,通过诱导可分化成为、软骨、脂肪、肌腱等,其中影响其向成与成脂肪分化的因素很多。机体老化会使整体内环境发生巨大改变,也使骨髓内微环境与复杂的细胞内、外信号调控发生改变。控制相关的影响因素有助于诱导成分化而抑制成脂肪分化,进而提高骨质疏松、缺损和量丢失等相关疾病的治疗。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成骨分化 控制因素
  • 简介:目的:比较椎间融合器(Cage)植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与自体环形植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失稳的疗效。方法对40例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失稳患者,采用后路手术治疗,依植方式的不同分为Cage植融合组(A组)和自体环形植融合组(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及手术前后的JOA评分。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优16例,良2例,可2例;B组优14例,良4例,可2例。两组的优良率均为90%。两组椎间隙高度均有所丢失,A组丢失量少于B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所有手术节段均达到性融合。结论后路椎间融合器植融合和环形植融合分别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都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的良好方式,临床疗效相似。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失稳 植骨融合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骨密度及代谢,以及影响因素。方法用DEXA骨密度仪测定120例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6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者、60例肾功能正常者)的腰椎及股骨端骨密度,并检测生化及代谢指标。结果慢性肾功能不全组的腰椎及股骨端各部位骨密度明显下降,代谢指标中血磷、甲状旁腺素、降钙素、I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显著升高(P〈0.01),血钙明显下降,碱性磷酸酶、25羟维生素D,和钙素变化不大。血肌酐水平与甲状旁腺素、降钙素、I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呈正相关,其中与I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水平相关程度最高。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者主要表现在吸收增加,骨密度下降,吸收活跃程度与血肌酐水平密切相关。

  • 标签: 慢性肾功能不全 骨质疏松 骨密度 I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
  • 简介: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量减少和(或)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进而导致强度降低,脆性增加,易发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量减少”指骨内有机质和无机质均成比例减少,临床常用骨密度(BMD)表示量。“组织微结构破坏”是由于组织形成和吸收失衡所引起的病变,松质表现为小梁变细,数量减少,皮质则表现为皮质变薄。在骨质疏松症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可以反映吸收与形成的平衡状况,

  • 标签: 骨代谢生化指标 骨质疏松症 骨组织形成 全身性骨骼疾病 诊治 骨量减少
  • 简介:生物型全髋置换术后假周围量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丢失,通常是由应力遮挡引起,之后又逐渐得到恢复[1],在X线片上可表现为假周围骨质透光度的增加,遇到这些情况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是如果在X线片上发现髋臼周围存在着明显的溶解现象,而且并未见到假发生位移的征象,

  • 标签: 髋臼周围 全髋置换 骨溶解 手术治疗 术后 周围骨量
  • 简介:目的葛根是药食同源的植物,为了全面反映葛根对代谢的作用,本研究采用了未经任何提取的葛根,观察了其对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小鼠的骨密度和组织构造的作用。方法麻醉下切除小鼠双侧卵巢,制作雌激素缺乏所致的骨质疏松模型后,令各组小鼠每天分别摄取含有葛根低、中和高剂量的饲料,并设正常组、模型组和雌二醇组。4周后,对小鼠股骨骨密度、微细构造以及子宫的作用进行检测。结果骨密度检测表明,低剂量葛根显著抑制了雌激素缺乏所致股骨骨密度的下降;中剂量葛根完全抑制了这种下降;葛根高剂量组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增加了骨密度,其作用强度与雌二醇相当。组织形态学分析显示,因雌激素缺乏导致的股骨远端海绵量减少、小梁宽度的下降以及小梁间距的增大,被低剂量葛根显著抑制,被中剂量葛根完全抑制。另外,高剂量葛根显著增加了量和小梁的宽度。子宫的质量分析显示,小剂量葛根没有明显刺激子宫的作用,中、高剂量葛根轻度抑制了子宫质量的下降,但其强度仅为雌二醇的1/10。葛根抑制量减少的作用机制,可能性与抑制破骨细胞的数量有关。结论葛根不同于雌二醇显著刺激子宫,而具有与雌二醇相当的抗骨质疏松作用,有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女性闭经后骨质疏松症安全而有效的食品或药物。

  • 标签: 葛根 雌二醇 骨密度 骨量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99Tc-MDP"结合"康灵"联合治疗骨质疏松模型的分析。方法制作兔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并进行实验分析。购置实验兔49只,分为7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骨质疏松对照组)、C组("99Tc-MDP"治疗组)、D组("阿仑膦酸钠"治疗组)、E组("康灵"治疗组)、F组("99Tc-MDP"联合"康灵"治疗组)、G组("阿仑膦酸钠"联合"康灵"治疗组)。采用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DX)制作兔骨质疏松模型,2次/每周,连续6周,以后骨质疏松模型继续维持"DX"肌肉注射,但剂量改为一次/周,直至试验结束。分别在骨质疏松的基础上进行治疗,疗程为16周。疗效评判指标:病理细胞学、形态计量分析、骨密度检测、生物力学试验、X线摄片、CT摄片、核素骨骼显像ROI的比值、血清BALP、BGP检测。各治疗组试验数据统计结果与B组相比较,依次评判疗效为显效、有效和无效。统计方法:SPSS13.0软件分析数据,所得数据采用x珋±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和组间比较t检验。结果治疗16周后的下一周对各组受试动物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显示:A组与B组的形态计量(121.595±33.445和65.280±21.907)、骨密度(股骨头、L4分别为0.309±0.015、0.298±0.017和0.238±0.011、0.233±0.015)、生物力学(股骨头、L4分别为404.433±43.655、698.380±77.520和269.437±40.595、349.350±57.288)、核素骨骼显像(4.126±0.643和6.734±0.458)、BALP(9.000±2.828和42.833±12.714)、BGP(0.105±0.0147和0.176±0.0263),检测结果差异明显(P值均〈0.01),病理细胞学显示B组实验兔小梁排列稀疏,存在较明显的小梁断裂现象,而A组小梁排列规则、正常。但X线摄片和CT摄片比较差异不显著。证明本次实验制作兔骨质疏松动物模型成立。各治疗组与B组比较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方差分析示:形态计

  • 标签: “99Tc-MDP” “骨康灵” 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早期性关节炎(OA)患者的血清中抗Ⅱ型胶原抗体含量的变化,探讨早期OA的诊断,为早期预防和治疗、力争在疾病的临床前期或亚临床期就做出诊断提供可能。方法选用早期OA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按照AyralX的软骨退变的关节镜分级标准进行分期。运用ELISA检测早期OA不同时期血清中的抗Ⅱ型胶原抗体的改变。结果早期OA不同时期血清中抗Ⅱ型胶原抗体水平间差异有显著意义,以Ⅱ期最高,Ⅳ期最低。结论血清中抗Ⅱ型胶原抗体做为软骨特异性代谢标志物在OA的早期明显升高,可能与性关节炎的免疫反应引起的早期软骨破坏有关。

  • 标签: 骨性关节炎 抗Ⅱ型胶原抗体 早期
  • 简介:目的观察经三种手术入路治疗成人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经三种手术入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19~67岁,平均36.4岁。AO/ASIF分类,C1型13例,C2型15例,C3型3例。观察其术后疗效。结果4例失访,另27例骨折全部愈合,伤口感染1例,尺神经损伤2例。根据Cassebaum评分系统[3]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优9例,良14例,可4例,优良率为85.19%。结论三种手术入路各有优缺点,肱三头肌两侧入路适用于C1型骨折,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适用于C2型骨折,尺骨鹰嘴截入路适用于C3型骨折

  • 标签: 肱骨远端骨折 内固定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前路齿突拉力螺钉或后路寰枢椎植融合技术治疗成人新鲜齿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46例成人齿突骨折患者,男29例,女17例;年龄19-68岁,平均40.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其中7例患者伴有神经功能障碍,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9-14分,平均12.7分。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骨折33例(71.7%),Ⅲ型骨折13例(28.3%)。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寰椎前脱位,术前寰齿间距(atlanto-densinterval,ADI)3-7mm,平均4.3mm,术前进行颅骨牵引术,均可复位。采用前路齿突拉力螺钉或后路寰枢椎植融合术治疗,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观察寰枢椎复位和植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共置入25枚齿突螺钉和84枚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后X线片及三维CT检查显示25枚齿突螺钉位置均较好,3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不够,螺钉部分穿破椎动脉孔内侧壁,椎动脉造影未见椎动脉损伤;1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过大,螺钉部分穿破椎管内侧壁,未出现新的神经损伤症状;其余螺钉位置满意。术后ADI为1-2.5mm,平均1.6mm。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为14-17分,平均16.2分,平均改善率为89.3%。1例行前路齿突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齿突骨折端硬化,有明显的不连发生,其余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获得性融合,融合率为97.8%;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螺钉断裂和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结论选择前路齿突拉力螺钉或后路寰枢椎植融合技术治疗成人新鲜齿突骨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齿突尖 寰椎 枢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 简介: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简单易行的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评估患者的骨折风险,针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及时干预,大大降低其危害。国外有关FRAX应用研究逐渐精细和深入,有关FRAX在不同疾病患者中的适用性,及结合、不结合股骨颈BMD对FRAX预测结果影响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就FRAX在国外类风湿关节炎、绝经后女性和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FRAX在不同病种的应用为临床医生及护士积极采取防治及护理措施提供决策和依据。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风险性 风险因子 FRAX
  • 简介:目的总结交锁髓内钉在胫骨骨折不愈合治疗中临床应用初步结果和手术技巧,并分析其适应证的选择和疗效.方法自2001年10月至2003年3月共采用交锁髓内钉合并植术治疗32例胫骨骨折不愈合病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27~48岁,平均年龄33岁.术前,2次手术的5例,1次手术的27例.踝前板固定的8例,解剖板固定的6例,普通钢板固定的3例,加压钢板固定的8例,外固定架固定的7例.术中有一助手把持描准器,抵消重力影响使之与胫骨冠状面平行,确保锁钉一次成功.结果对32例患者骨折愈合情况,静力固定改动力固定的时限选择、交锁髓内钉的特点以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进行分析.术后12~16周连续痂通过骨折线改动力固定,术后7~11个月骨折完全愈合.所有病例双下肢等长,负重无疼痛,无跛行,关节功能正常.结论交锁髓内钉合并植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适应证宽,对血运破坏小,及时改静力固定为动力固定,使应力轴线上的痂及植入物不断加强和改造,骨折愈合牢固,关节功能恢复好.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 不愈合 骨折固定术 髓内
  • 简介:胫骨平台骨折属关节内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引起,占所有骨折的1.3%[1],占老年人群骨折的8%[2],是膝关节创伤中常见的骨折之一。胫骨平台骨折常伴有严重的膝关节韧带,半月板等软组织损伤等[3],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其复杂的类型变化给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有研究表明术后10年需要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大约有7.3%[4],因此正确的术前诊断及明确的骨折分型,对于手术计划的制订和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数字骨科学 关节内骨折 骨折分型 全膝关节置换 膝关节韧带
  • 简介: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的高危因素、诊断、预防.方法:按Brooker方法对异位骨化进行分级.结果:24例病人中,发生异位骨化9例,Ⅰ级2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1例,发生率37.5%.结论:对男性复杂骨折(特别是T型、双柱骨折)、伤后延迟手术,采用S-P,改良S-P切口及前后联合切口或合并颅脑损伤者要采用小剂量非类固醇抗炎药明显降低异位骨化发生率.

  • 标签: 髋臼骨折 术后 异位骨化 危险因素 预防
  • 简介:节段性胫腓骨骨折是一种高能量损伤,随着经济的发展,临床上越来越常见,其常伴有严重的软组织和血管神经损伤,处理不当易引起严重不良后果。对于本疾患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找到一种标准的治疗方法,既能兼顾软组织又能达到骨折的稳定固定。本院于2001年至2006年12月,总共收治节段性胫腓骨骨折42例,应用多种手术方法治疗不同类型的骨折,随访6个月至2年,效果满意。

  • 标签: 胫腓骨骨折 手术治疗 节段性 血管神经损伤 严重不良后果 高能量损伤
  • 简介:目的分析应用AO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的疗效。方法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对手部掌、指骨骨折50例68处,行切开复位后AO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用石膏托外固定.时间为7~14d(平均8.5d)。X线骨折愈合时间为2~4周(平均3.0周)。重返工作岗位时间为5~11周(平均7.5周)。结论应用AO微型钛板治疗手部骨折,固定牢固可以缩短术后外固定时间,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使患者提早重返工作岗位。

  • 标签: 骨折内固定术 骨折愈合 AO微型钛板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治疗原则。方法24例肱骨髁间骨折中,通过手术时机、手术径路、内固定材料选择等对比分析,确定最佳治疗方案。结果按改良Gassebaum评分标准:优6例,良9例,可6例,差3例。结论早期手术,经尺骨鹰嘴截人路,AO重建钢板内固定,应为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首选方法。

  • 标签: 手术 肱骨髁间骨折 骨折愈合
  • 简介: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本科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治疗的35例桡骨远端骨折,均采用掌侧入路。结果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12个月。按改良Mebride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8例,良23例,可3例,差1例。结论锁定加压钢板是目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可获得较满意的腕关节功能。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内固定 锁定加压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