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8 个结果
  • 简介:细胞的转分化是一种细胞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转化为另一种细胞的现象。在胚胎发育期或某些病理及压力条件下,心血管系统中内皮细胞会转分化成间充质细胞,并带来不同的生物学意义。本文就心血管系统中内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分化的机制及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内皮-间充质转分化 心血管疾病 纤维化 信号通路 组织重构
  • 简介:目的探讨黄石市中心医院心电网络信息系统建设的解决方案。方法基于医院信息系统和良好的环境下,应用C/S架构模式,即由一个服务端、N个客户端和服务端进行相连并进行数据的交互处理,再在门诊、病房、体检、急诊等模式下试运行,分步运作,逐步实施心电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结果该系统极大缩短了患者就诊时间,提高了整个医院的运转效率,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了医生疾病诊断的精准性、医院的科研水平和强化了管理。结论心电网络信息系统的实施对医院、医生和患者三者均有极大的好处,应用效果好,成果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心电网络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 无线网络
  • 简介:针对儿童多生理参数检测及情绪分析的需要,我们设计了一种处理多维生理参数的嵌入式系统,所处理的数据主要为心电信号、皮肤电阻以及体表温度。本系统旨在通过对这三个前端数据的特征提取,为后端分类器判别情绪提供数据基础。

  • 标签: 多维生理参数 心电 体温 皮肤电阻 特征提取
  • 简介:目的探讨聚醚醚酮(PEEK)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应用PEEK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的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共11例,所有患者随访资料均完整。其中男5例,女6例,平均年龄60.4±8.7岁。其中9例患者固定4个节段,5例患者固定范围为L3-S1,4例患者固定范围为L2-L5,2例患者固定5个节段,均固定至L2-S1。根据病变的情况在固定节段内选择性行椎间融合,其中2例患者融合了2个节段,7例患者融合了1个节段,2例患者未行椎间融合。通过术前、术后3月、6月、1年及2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functionalIndex)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临床疗效。通过腰椎侧位X线观察融合节段的椎间高度指数(DHI),腰椎过伸过屈X线观察椎间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变化情况,术后2年CT二维重建观察椎间融合情况,术后2年CT三维重建观察有无PEEK棒断裂或变形。结果11例患者平均随访24.6±1.7(22~28)月。平均手术时152±25(120~210)分钟,平均术中失血518±248(300~1000)mL。ODI评分术前49.6±12.2,末次随访15.5±3.7,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VAS评分术前8.1±0.8,末次随访时1.7±0.6,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融合节段的DHI术前0.343±0.091,末次随访DHI0.321±0.0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0)。在24个非融合节段中,ROM术前平均9.3°±1.5°,末次随访2.3°±0.5°,术前术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行椎间融合的11个节段在术后2年随访时共8例患者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72.7%。术后2年随访时无PEEK棒断裂,变形情况出现。结论PEEK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安全有效,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 标签: PEEK棒 腰椎退行性疾病 临床疗效 多节段
  • 简介: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对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与髓外固定围手术期失血特点进行分析,以期了解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的特点,为临床围手术期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提高广大临床医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失血的重视。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并配合手工检索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与髓外固定失血特点的随机对照研究(RCTs)、临床病例对照实验(CCTs)。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4年10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比较两组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同种内固定方式的显性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提取相关数据输入RevMan5.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修订后的Jadad量表。系统评价结果显示:髓外固定显性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16.78,95%CI[-322.64,-110.91],P〈0.001);髓内固定显性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448.51,95%CI[-651.13,-245.88],P〈0.001);髓内与髓外固定显性失血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44.08,95%CI[34.94,253.22],P=0.01);髓内与髓外固定隐性失血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28.41,95%CI[-190.74,-66.08],P〈0.001);髓内与髓外固定总失血量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28.06,95%CI[-88.68,144.81],P=0.64)。结论据本系统评价结果:无论是髓内固定还是髓外固定,其隐性失血量均多于显性失血量;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均具有巨大的隐性失血量,但二者相比,髓内固定的隐性失血量要多于髓外固定,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髓内固定的隐性失血;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的总失血量基本一致,对于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围手术期 失血 系统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牛津第三代单髁假体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与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1年6月采用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10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疼痛及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Hss评分法),并测量术后假体力线,分析假体设计、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手术技术。结果100例术后平均随访36个月(12~75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股骨假体力线平均为0.69°内旋±3.18°,0.83°伸直±3.63°,胫骨假体力线平均为0.12。内翻±0.80°,0.39°伸直±1.24°,无假体位置不良、脱位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具有很好的疗效,其关键在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手术技术。

  • 标签: 微创 单髁置换术 膝关节 骨性关节炎
  • 简介:目的探讨门诊病人所有检验单配套所需的采血管、尿瓶等耗材总数的计算机自动化判断并将该部分费用可计到检验费用中。方法以天津市海河医院为例,对所有检验单进行"分堆组合",将可共用一个标本容器的检验单划为一"堆",医生开单后由计算机程序自动判断哪些单子可以共用一个标本容器,进而生成配套所需管、瓶等耗材的总数量并计费。结果应用该模式,可大大优化医院流程,省去人工判断管、瓶等耗材总数的工作量,计费准确无误,同时可以大大缩短病人就医的活动路径,严格避免由于需补计采血管等费用而产生的二次缴费。结论在实现医院管理计算机化的同时,如能将人的逻辑思维编写到程序中,会产生更大的效益。

  • 标签: 门诊实验室检查 采血管 尿瓶 分堆组合 自动计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