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患有 血液科白血病 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并探讨其对于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 80 例自 2018 年 1 月至 201 8 年 12 月入住的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来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然后均分成两小组。在本次参与研究的对照组中,采用的是普通的护理,参与研究的研究组中采用的是心理护理。分析其效果。 结果: 对研究组进行观察,利用 SPW-Q 对患者进行自我检测,发现 护理后 研究组患者的分数 为( 85.23 ± 1.53 ),研究组情况优于对照组,具有差异性( P<0.05 )。 结论: 对患有 血液科白血病 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护理方式 十分有效,除了能够保障患者心理健康,而且还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推广。

  • 标签: 心理护理 血液科 白血病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 方法:选取的患者为 2018 年 6 月 -2019 年 10 月本院收治的,共 89 例,按照入院时间的不同分成对照组( n=43 )和试验组( n=46 ),对照组依据常规流程完成血液检验,试验组则在进行血液检验时予以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管理,比较 2 组血液检验结果、操作人员工作评定结果加以比较。 结果:试验组血检结果准确性、可靠性以及操作规范度、血检样本结果记录准确度、血检报告分析专业度等评分均比对照组高,差异上统计学意义明显( P < 0.05 )。 结论: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应用于临床医学检验中,有利于提高血液样本检验的准确性,促使血液检验人员规范开展各项检验,保证血检报告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 标签: 质量控制 医学检验 血液细胞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和价值。 方法: 本课题择取 2018.01 至 2018.12 时段内施行血液细胞检验(相同血型)的患者共 80 例,以抽签法划分为Ⅰ组( 40 例)、Ⅱ组( 40 例)。Ⅰ组稀释比例在 1:10000 ,Ⅱ组稀释比例在 1:5000 ,比较血液细胞检验结果。 结果: 正常比例下,血液内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水平明显高于不正常比例,表明血液细胞检验结果、抗凝剂比较间存在相关性( P < 0.05 ),且该结果还和标本放置时间呈正相关( P < 0.05 )。 结论: 于血液细胞检验过程中,精准把控抗凝剂稀释比例、放置时间,是增强检验结果准确度的前提,可推广。

  • 标签: 医学检验 血液细胞检验 质量控制 抗凝剂稀释比例 放置时间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血液检验红细胞参数在贫血患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 2月 -2018年 12月 收治的贫血患者173例,按照贫血类型分为地中海贫血( n=81)和缺铁性贫血( n=92),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 n=83)作为对照组。对 3组研究对象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等指标进行收集分析。结果:地中海贫血患者和缺铁性贫血患者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地中海贫血患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低于缺铁性贫血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血液检验红细胞参数能够作为患者鉴别诊断的标准,在临床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血液检验 缺铁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 红细胞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取 60例血液细胞检验标本,研究临床医学检验方法 。结果:1:5000稀释比例检验结果均低于 1: 10000( P< 0.05);标本放置时间不同,其检验结果会随之发生变化,即放置时间较长会降低结果准确性。 结论:血液细胞检验中,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可以保证检验结果具有较高准确性、科学性,属于质量控制主要方法,需要重点控制各项检验环节。

  • 标签: 临床医学检验 血液细胞检验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 : 探究在老年重症急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 2014年 1月至 2015年 10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重症急性肾衰竭患者 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进入我院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设定为对照组,双号设定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结合间歇性血液净化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不同时间段的尿素氮以及血肌酐水平状况,同时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液中的尿素氮以及血肌酐指标均有显著降低,同时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判断标准( P< 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10.2% (5/49)和死亡率 14.3% (7/49)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 28.6% (14/49)和死亡率 34.7% (17/49),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评估标准( P< 0.05)。结论 : 在老年急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指标状况,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连续性血液净化 老年 重症急性肾衰竭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对血液净化伴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本院于 2018.05~2019.05间收治的血液净化伴消化道出血的 66例患者分为两组研究,其中实施基础性护理措施的 33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剩余实施集束化护理的 33例患者则纳入实验组,比较两种护理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 两组护理前 SF-36评分差异不显著( P> 0.05),护理后,实验组的上升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 P< 0.05);实验组再出血的概率和住院时长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结论 对血液净化伴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可以有效的缩短患者住院时长,减少再出血的发生概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血液净化 消化道出血 应用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干预对连续血液净化所致导管感染的预防效果。 方法:选择 2018 年 5 月 -2019 年 5 月在本院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 120 例肾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且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的依据是摸球法,例数则均为 60 例,各实施常规护理、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导管感染发生率其相关情况的差异。 结果:对照组的 CRBSI 持续时间、置管时间、住院时间要长于试验组, CRBSI 发生率、治疗费用要高于试验组,组间差异上具备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对连续血液净化所致导管感染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能够帮助患者减轻身心痛苦和经济压力,促进病情康复。

  • 标签: 连续性血液净化 导管感染 集束化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年 1月~ 2019年 1月本院 150例行血液细胞检查患者的血液样本。观察不同稀释比例( 1:10000、 1:5000)、不同放置时间( 30min、 3h、 6h)下血液细胞检验结果。结果  1:10000组 WBC、 Hb、 RBC、 PLT水平高于 1:500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放置 3h、 6h组 WBC、 Hb、 RBC、 PLT水平高于 30min组,且 6h组高于 3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抗凝的配置比例差异及室温时间的差异可影响细胞检测的质量,因此在进行检验时,需把握每一个的检测环节,从而对检验结果进行保证。

  • 标签: 血液细胞检验 质量控制 临床医学检验 应用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化疗患者采用中药穴位贴敷预防与减缓胃肠道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调研时间: 2017年 2月 ~2019年 1月,对象:我院血液内科诊治的 100例血液肿瘤患者,按治疗方案给予分组,其中对照组 50例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 50例血液肿瘤患者给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观察经不同中西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经中药穴位贴敷后,实验组患者的显效率、总有效率的数据与对照组比较, P< 0.05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显著。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血液肿瘤化疗后患者,显著改善患者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血液肿瘤化疗 中药穴位贴敷 预防 减缓 胃肠道反应 西药治疗
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社区延续康复训练指导的探索 茹菊香 吴兴区朝阳爱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浙江 湖州 313000 摘要:目的 观察并探讨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社区延续康复训练指导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6 月笔者所在辖区 98 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患者和家属是否同意和社区签订后续社区延续康复指导计划协议书的原则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 组患者出院后社区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并电话随访;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社区出院延伸康复指导管理模式。 结果 两组 ESCA 量表评分均较出院时显著提高(p<0.05),实验组在自我护理能力总评分(122.62±7.82 vs. 114.95±6.5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 Barthel 指数与 Fugl Meyer 评分均较出院时显著提高(p < 0.05) , 观察组治疗后评分 (68.54±9.62 vs. 63.77±8.90) 、 (76.61±8.25 vs. 72.25±7.13)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社区出院延伸康复指导管理模式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自我康复训练技能、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有助于改善患 者临床预后和整体康复。 关键词: 脑卒中;社区;延续康复训练;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 能 脑卒中是指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神经功能缺损综合症[1] , 笔者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 2017 年 1 月始对社区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实施健康教育的基础开展了脑卒中的社区延续康复 训练指导干预,明显提高了患者出院后的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 能,提高了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
  • 作者: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 学科: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 创建时间:2020-07-21
  • 出处:《健康养生》 2019年第17期
  • 机构:纳入标准:年龄<70岁,脑卒中首次发病,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出院伴神 经功能缺损,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订后续康复训练计划协议。排除标准:严重心、 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精神疾病、帕金森病、恶性肿瘤患者以及患者本人或 家属不同意签订后续康复训练计划协议。脑卒中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 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 2006年制定的《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 ( 试 行)》[2]。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