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汉、藏语本《日藏经·护塔品》为中心,结合其他汉、藏文文献记载,讨论佛教初传于阗的几个重要问题。通过综合分析各种材料,本文认为,佛教传入于阗的时间,在公元100——200年之间。佛教传入于阗之初,曾与于阗当地的本土信仰发生过某些冲突。佛教在于阗的传播发展,与贵霜王朝对塔里木盆地的政治与文化影响有关,而疏勒可能在其中扮演了某种角色。在佛教传入于阗的早期,守护于阗最主要的神只是只利呵婆达多龙王和僧儿耶大夜叉将。

  • 标签: 于阗 佛教 初传 《日藏经·护塔品》
  • 简介:印象中,河北邯郸是个成语之乡,什么毛遂自荐、邯郸学步、负荆请罪、弹丸之地等好几十条成语都源于此。近读洛阳市交通局史志办副主任周得京新著《洛阳成语典故》,才知古都洛阳才是盛产成语典故最多的才子之乡,竟有305则之多!洛阳真乃成语大都市,为邯郸这样的成语小乡村所望尘莫及。

  • 标签: 《洛阳成语典故》 随感 著书 毛遂自荐 邯郸 副主任
  • 简介:根据实地考察,神山崇拜为主的民间信仰在当前藏族地区不仅具有广泛性或普遍性,而且在广大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神山崇拜为对象,通过个体、群体、性别和寺院四个角度,对神山崇拜为代表的民间信仰文化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的微观描述和宏观探讨。

  • 标签: 藏区 神山 信仰 文化
  • 简介:围绕着古代文献的翻译工作,一个学术圈逐渐形成。这个圈子聚集了二十世纪的西方古典学术精英。这些近代古典学术史上的主角通力合作,跨越百年时空,缔造了古典文献编译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洛布古典丛书。这套高水准的古代文献译丛,凭借精良的译者队伍、准确的翻译文稿和强大的编辑阵容,自诞生之日起,便在世界古典学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标签: 洛布古典丛书 古典学 翻译
  • 简介:北魏佛教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一次高峰,昙曜是北魏时期的大德高僧,为北魏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并对北魏及后世的佛教产生深远影响,其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章昙曜生平为线索,运用考古学、历史学方法通过对昙曜生平的梳理、考证以及对北魏佛教发展做出的贡献、产生的影响的研究,分析政治因素影响下北魏平城时期佛教发展的状况,从而探讨北魏平城时期政治与佛教发展之间的关系。

  • 标签: 昙曜 凉州 平城 武州山石窟寺
  • 简介:从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贡献来说,电影确实是19世纪末以来最伟大的发明,我们不仅借助电影宣泄情感,表达思想,而且通过电影共享梦境,《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就是这样一场可以供全世界'梵高迷'们共享的梦境。影片独特

  • 标签: 之谜评析 传记电影 星空之谜
  • 简介:胡适向何键“卖廉耻”了吗?“好向侯门卖廉耻,五千一掷未为奢。”“侯门”泛指达宫贵人之门。此处实指何键门下。何键(1887—1956),湖南醴陵人,终生反共。去世时蒋介石亲题挽额“懋绩永昭”。瞿秋白撰写《王道诗话》时,何键的职务是湖南省主席,并自兼省保安司令部司令。

  • 标签: 瞿秋白 胡适 诗话 王道 湖南省 司令部
  • 简介:太庙祭祀在中国古代国家生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太庙祭祀体系中,始祖地位最高,其人选的确定也就至为关键。但在宋代因为与政治、学术的密切关系,这一问题变得异常复杂,百余年间,围绕始祖人选议论纷纭,形同聚讼。熙宁五年,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僖祖成为太庙始祖,但这一结果并未被朝中群臣普遍接受。南渡之后,礼讼屡兴,恢复太祖的始祖地位一直成为关注的一个焦点,然而直到绍熙五年,才最终实现。其中曲折变化,因为牵涉众多,就使这个礼学问题具备了更广泛的意义。

  • 标签: 太庙 祭祀 始祖 宋代 绍熙五年 礼学
  • 简介: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可以丰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本文主要从大学语文和地域文化的关联和意义出发,对地域文化资源拓展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地域文化为基础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法等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

  • 标签: 地域文化 资源拓展 大学语文 教学实践
  • 简介:陈元方同志是我们十分敬仰、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早在六十年代初,我在宝鸡地委工作时,就断断续续闻听陈老的学识、才华与胆略,人们都说他是西北的人才和做学问的人,更是一位敢于讲真话、讲实话、直言不讳的人了。十年修志的亲身接触,使我对陈老的人品和文才有了更深的了解。

  • 标签: 民事 陈元 十年 讲真话 人民 典范
  • 简介:<正>一读了郭圣铭先生编著的《西方史学史概要》以后,感到十分高兴。这部书的出版,不仅为百花盛开的史学园地增添了一朵奇葩,更为西方史学史的研究,作出了具有开拓性的贡献。在我国,西方史学史的研究相当薄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对西方文学史、哲学史乃至美学史的研究,在六十年代前后,都曾取得可观的进展,并出版了一些专著或教材。令人遗憾的是,唯独对西方史学史的研

  • 标签: 史学思想 西方史学史 新中国 山林 史学界 史家
  • 简介:“哈巴”是哈尼族口头传统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承载了哈尼族许多重要的民俗文化、民间智慧和地方知识。但是,不论是在传统社区还是在学界,有关“哈巴”的一些最基本问题至今仍然模糊不清。本文旨在立足于本土口头传统,重点探究“哈巴”文类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而非套用民间文学界既有文类名称来直接对应“哈巴”。厘清“哈巴”的文类问题,有助于实现学者观念与地方知识的对接,进而反思学界当前对各民族口头传统文类的界定方法及其局限。

  • 标签: 口头传统 哈尼族 “哈巴” 文类界定
  • 简介:在南岭山地,以军户为身份的人群,随着卫所调戍制度的改变以及军屯的散乱,在明中後期控制了军屯,获得了屯田所户籍。清初湖南清丈和兴屯的过程中,官方实施了较为温和的改革措施,强调亲族保结、民间报垦、延缓升科。三藩之乱打乱了改革节奏,在康熙定鼎後施行的新一轮兴屯招垦、裁屯归县、编户计丁等改革中,失去屯籍的军屯户和民田寄庄户面临户籍及学籍的普遍需求。联里朋甲的规定,旨在解决这类土地人居格局的难题,其合同户籍内部的组织方式,承续的是明代中後期军屯散乱後的人地关系格局,反映了从顺治朝至康熙朝帝国统治艺术的转变。经过明清国家制度转型与南岭社会变迁,一种整齐可观的明代军屯社会结构,竟在清代得以构筑。

  • 标签: 南岭 卫所 军屯 蓝山县 粮户归宗
  • 简介:一、问题之缘起契丹文字中的纪年方式,历来是让学者们感到十分棘手的一个问题。在目前发现的契丹大、小字石刻中,通常以五个词分别表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五组天干,十二兽代表十二支。而最令研究者感到困惑的,主要是表示天干的契丹语词的本义。

  • 标签: 契丹小字 纪年 五色 契丹文字 研究者 天干
  • 简介:前言从政治角度看,1912到1955年的40多年间,中国完成了“规范语言的政权交替”。这个交替过程包括脱离文言文为核心的语文教育、创造更加贴近口语的书面语、制定以北京话话音为基础的汉字发音“标准”以及延续汉字的使用等。这一过程同时也意味着萌发于中国东南部的各地方语言书面语化进程的终止。现在诸多汉语方言中,只有在相对独特的政治、文化空间存在的香港粤语以及台湾闽南语的书面语趋近成熟。

  • 标签: 地方话 客语 书写 政治角度 汉字发音 书面语
  • 简介:广东梅县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旧时的梅县客家妇女,秉承了客家人的美德,吃苦耐劳,崇尚文化,尊老爱幼,里里外外一把手,在外耕田割(艹鲁),在家侍奉父母,无所不能,无所不为。而男人则或出外谋生或读书习文。时至今日,梅县客家妇女仍是生产劳动的主力军,家庭事务的主心

  • 标签: 梅县 客家妇女 研究重点 性别 社会分工 民间社会
  • 简介:廷议是明代中央一项重要的议事制度,在处理军国大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俺答封贡”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就要归功于廷议所发挥的作用。明朝与蒙古部族的关系重大,却一直没有得到妥善处理。隆庆年间,穆宗与阁臣利用廷议,通过廷议前的筹划、廷议投票等手段,把廷议结果引向既定的方向,成功处理把汉那吉事件、实现封贡,从而结束了明蒙之间二百多年的对抗状态,‘迎来了几十年的和平稳定。总体而言,廷议具有集思广益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中央决策的水平,并对皇帝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制约作用,但它终不过是皇权运行的工具。明后期,廷议又沦为党争的工具。

  • 标签: 廷议 明代 运作 中央决策 议事制度 集思广益
  • 简介:族群认同问题是当今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枫香寨的[亻革]家人为个案,从“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服饰和艺术文化”等文化层面,具体论述了[亻革]家人的族群认同。文章认为,文化因素是表达族群认同的基本要素,[亻革]家人的族群认同正是通过“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服饰和艺术文化”等文化要素所表达出来的。

  • 标签: 家人 族群 族群认同 文化表达
  • 简介:自十九世纪末(中)期,台湾茶就已纳入世界分工,在整个生产链中扮演原料的提供者。经过近一百年,这种趋势在台湾的工业生产渐渐进入全球分互体系的同时,有了不一样的发展,茶产业反而在台湾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立基于以往茶产业所建立起的文化特质,朝向具有在地化特色之观光产业的发展。在此脉络下,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既遥远又抽象的国与凰之上的过程,不仅影响到个别的国家与区域,同时也对一般个人产生不小的冲击;全球化不只创造出跨国的生产线,制造规格化的产品,也间接促使在地化的发展趋势,在地化的特质作为文化产业的利基。

  • 标签: 茶产业 经济转化 文化资产 经济全球化 十九世纪末 工业生产
  • 简介:关于山西造像碑的研究,国内外都有一些积累,但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图文资料采集与著录等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开展,而山西造像碑面临的现实是不断遭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盗取,在此种情况之下,将所调查的造像碑遗存资料按照科学方式进行著录,并建立完备、翔实的图文信息数据库。对这些信息的数字化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可以实现学术资源的共享,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 标签: 山西 造像碑 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