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2 个结果
  • 简介:自我表露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把自己的信息或心理过程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的过程。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处在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正在不断发展,情绪具有不稳定性,渴望亲密关系,期待在同伴关系中获得友情与归属。大学生通过适时、适当的自我表露,可以完善自我意识、增进亲密关系、促进同伴关系并维持心理健康。大学生适当进行自我表露,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

  • 标签: 自我表露 心理发展 大学生 心理健康
  • 简介:本文从“漂流理论”的视角入手,分析“漂流少年”形成的环境因素和心理成因,指出运用精神分析学,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与道德发展等心理学理论,可以识别和预测青少年犯罪的一些原因。运用“漂流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秉持“预防胜于矫治”的概念,对青少年犯罪实施“三层次预防”的模式,加之适当改进青少年犯罪的刑事司法业务,才能收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功效。

  • 标签: 漂流理论 心理分析 三层次预防
  • 简介:江泽民总书记去年在接见中国法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全体代表时说:“法学界要重视研究犯罪心理学。为了预防犯罪,需要掌握犯罪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中国法学会就此发出通知,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切实加强犯罪学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为了贯彻总书记的指示和法学会通知精神,促进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本刊决定加强对犯罪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报道,欢迎各位专家、读者踊跃来稿,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和争鸣。

  • 标签: 犯罪心理 中国当代 犯罪心理学研究 歪曲形态 静态犯罪心理 心理学思想
  • 简介:聋人犯罪关系到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聋人犯罪的特点有:犯罪主体文化程度偏低,犯罪类型以盗窃、抢夺为主,犯罪组织形式日益表现为团伙作案。聋人犯罪的自身原因有:社会认知能力较低,社会感情具有冲动性,社会动机具有复杂性。聋人犯罪的社会成因有:聋校教育的局限性,家庭教育的不当,社会不法分子的拐骗,法律监督的漏洞。聋人犯罪的预防途径有:聋人自身素质的提高,聋校教育的健全,家庭教育的关爱,政策法规的落实。

  • 标签: 聋人犯罪 社会心理学 心理分析 预防途径
  • 简介:道德经》"玄之又玄"的辩证历史观、"无为无不为"的主体行为规则,对于当代青年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新时代的历史必然性,突破历史虚无主义困境,超越资本价值观的物欲,形塑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道德经》 当代青年 辩证历史观 文化自信
  • 简介:随着互联网及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和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的重要补充,聚集交往的主要方式。但手机网络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网络沉迷、淫秽低俗不良信息快速传播,甚至带来运用新媒体技术实施犯罪等社会问题。透过对浙江省的调研分析,手机网络存在诱使青少年违法犯罪、误导青少年思想意识、影响正常社会交往的潜在风险,需要从政府、学校、家庭三个层面因势利导,依法治网。

  • 标签: 手机网络环境 青少年犯罪 网络法律法规
  • 简介:新媒体时代传统的宗教生活方式被突破,网络宗教对青少年一代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在形成,面对与回应是必须的:首先,要遵从网络传播规律,以符合网络时代要求的思想产品,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其次,应尊重青少年的个体信仰自由,提升服务青少年发展的能力,从根本上为引导好、规范好网络宗教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土壤;再次,须建立常态化网络宗教应对处理的专业化队伍和舆情监测系统。

  • 标签: 网络宗教 数字化生存 青少年
  • 简介:互联网天生带有民粹主义倾向。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国际敌对势力的渗透以及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为网络民粹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客观背景。大学生的弱势群体身份认同、反叛批判精神,思维简单化、审美娱乐化、情绪管理能力不强以及从众心理网络民粹主义的渗透提供了契机。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是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作用,但是可能引发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危机,导致大学生人生现消极、价值观紊乱,还可能诱发大学生偏激的政治行为。绝不可小觑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政府、媒体、高校应运用“组合拳”三管齐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畅通民情民意表达渠道、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 标签: 新常态 网络民粹主义 高校 大学生
  • 简介:网络性侵害是网络交友中最重要的议题。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试图了解网络性侵害幸存少女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过程中的自我揭露历程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网络性侵害事件的揭露是一个动态过程,经历了深藏心底、摇头否认、拒绝面对、模糊透露讯息、部份细节透露、意外揭露过程等。从影响揭露的原因来看,缺少家庭沟通、自我归因自责、处女情结愧疚、性别角色刻板、担心加害者报复、社会隔离与灵魂破产是重要的原因。研究最后从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两个维度,就社会工作应该如何服务性侵害幸存者提出了实务性建议。

  • 标签: 社会工作 性侵害 自我揭露
  • 简介:主持人按语:近年来,在我国,互联网在未成年人中普及率较高,上网已成为未成年人的重要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由于未成年人处于易接受新事物、创造力丰富的年龄段,更是处于价值观逐渐形成时期,自我控制和鉴别能力相对较弱,未成年人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在网络空间中,不良信息的泛滥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建立健康明朗的网络空间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开展了“网络不良信息与未成年人保护”课题研究。

  • 标签: 未成年人权益 网络空间 不良信息 权益保护 青少年研究 专题
  • 简介:典型案例一:晓辉出身于干部家庭.就读于南方某名牌大学。学业优秀。能力也较强。他从小学起就一直担任学生干部.自小心理上就有一种比别人优越的意识。上了大学,这种心理更加强烈,有时简直是恃才傲物,自负得很。认为考上大学就是进了龙门.读书就等于身价高,于是毕业时只把目光盯着大城市.从机关事业单位到著名大企业大公司.要求的都是什么总经理助理、策划师之类的职位,希望有宽松的工作环境。

  • 标签: 心理 学生就业 自负 自卑 名牌大学 机关事业单位
  • 简介:恢复性司法程序是近年来西方国家倡导的用以替代刑事审判的刑事司法新模式。其核心理念与我国"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的刑事司法宗旨如出一辙。然而,单纯的恢复性司法程序偏重社会关系的修复,而忽略了对涉罪未成年人内在思想的修复及外在行为的再社会化,因此未从根本上化解其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将心理辅导机制纳入恢复性司法程序的具体实施中,能够更好地帮助涉罪未成年人形成健康心理、顺利回归社会。当前,对涉罪未成年人的心理修复已具备可行性,但尚未达到理想效果。因此,需从参与主体、流程设计、辅导形式等角度进一步构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机制。

  • 标签: 涉罪未成年人 恢复性司法程序 心理辅导机制
  • 简介:大量的实际调查证明,作为意识的必要补充和辅助成分的无意识因素,是犯罪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犯罪心理结构 意识因素 组成
  • 简介:仪式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教育方式,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仪式教育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整体,轻个体;重程序,轻创新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仪式教育体系、加强仪式教育宣传、深入挖掘内涵等措施,才能切实实现仪教育式活动的育人功能。

  • 标签: 高职院校 仪式 思想政治教育 形式 内涵
  • 简介:2月22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刘奇葆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 标签: 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电视电话会议 未成年人 精神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书记处
  • 简介: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一大批P2P平台涌现出来,使借贷程序得到有效的优化,成为深受大众喜爱的新型金融模式。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风险问题,加之国内在此方面尚未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导致很多平台出现诈骗、跑路等法律问题。基于此,本文将在民商法的视域下,对P2P网贷平台的法律风险问题进行分析。

  • 标签: 民商法 P2P借贷 法律问题
  • 简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修改稿)》由司法部办公厅向共青团中央发函书面征求意见。2018年10月8日,共青团中央权益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针对该《条例(修改稿)》举行了专家座谈会。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秘书长路琦、全国人大内司委工青妇室原副主任赵智鸿、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法治工作处处长王天佐、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刑事处处长蒋明、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张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院长任士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匡敦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长郭开元、中国教育学会工读教育分会副秘书长刘燕、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办公室副主任胡发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晓冰、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陈汶佳参加了本次座谈会。座谈会由路琦秘书长主持。

  • 标签: 专家座谈会 保护条例 未成年人 修改稿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青少年犯罪研究会
  • 简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这就要求深刻认识网络文化管理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正视当前网络文化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不断探索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先进文化 网络管理 文化强国
  • 简介:网络舆情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与价值追求,是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主题的多元性与倾向性、传播的非理性与可控性、主体的个体性与群体极化性等新特征。负面的网络舆情滋生非理性情绪,影响道德和价值判断,冲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使得大学生精神生活陷入迷茫与无序。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新特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网络舆情的协同治理,有利于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

  • 标签: 新时代 网络舆情 大学生精神生活 影响 引导
  • 简介:罹患重病,花季少女向死神叫板2001年8月中旬,正读初二的黄妮超连续数日小腿肿痛。伴有鲜红色的斑疹出现。妈妈林梅香赶紧带着她来到镇医院。“有可能是红斑狼疮,我们这里医疗条件有限,还是到大医院确诊一下吧.越快越好!”老医生的话让妮超的妈妈陷入了痛苦。

  • 标签: 女大学生 网络 日记 2001年 医疗条件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