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9 个结果
  • 简介:宗教语言问题实质是“上帝”概念如何被“人”所赋义问题。以艾耶尔为代表逻辑实证主义者坚持“经验指称”赋义方式,认为“上帝”概念不符合基于经验事实“可证实性原则”,故必须被拒斥;而普兰丁格则认为,“上帝”概念赋义应当始于人“信任”情感,只要相信者拥有这份信任情感,则“上帝”概念对他来说就是实在、有意义,这是一种“情感赋义”谈论方式。二者区别在于谈论宗教语言出发点不同:“经验指称”起点是人经验。而“情感赋义”则始于人情感。不同出发点引导了人对“上帝”不同理解过程。

  • 标签: 宗教语言 上帝概念 经验指称 情感赋义
  • 简介:同一个黑格尔,在不同学者眼中有着截然相反两种形象——保守国家主义分子和融合古代共同体主义与近代自由主义调和主义者.特别是,黑格尔后一种形象已成为当前学界争议焦点,而市民社会中贫困问题则是探讨这一难题较好切入点.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一方面赞同导致贫困劳动所有权所体现个体原则,另一方面又支持市民社会对贫困救济所体现出共同体原则,由此引发了一桩公案——市民社会是否解决了贫困问题?对早期和晚期两种不同解决方案回顾,表明重建于中世纪行会基础上同业公会,被黑格尔视为一种既不同于置贫困问题于不顾个体自由主义,也不同于实施普遍救济国家福利主义理论构想.

  • 标签: 贫困 个体原则 共同体原则 警察 同业公会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经历了一个“中国化”过程。时至今日.这一过程仍在延续之中。反思历史经验。实践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取得成功必由之路。开拓创新,沿着成功之路继续前进,构建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是我国哲学工作者光荣使命。

  • 标签: 实践性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 简介:从语义演化、内在逻辑及现实历史演进三个层面看,中国传统政治精髓在于“正人”“治民”。秦汉之后大一统之政乃是中国特有“政治”发展演变必然结果。中国传统“政治”概念本身就蕴涵着这一发展趋向。儒家政道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主导原则,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顺应传统“正人”之“政”发展趋势,并以更大综合性,为之提供更充分理论论证,且使之在实践上得以更有效地贯彻和深化。

  • 标签: “政治” “正人”之政 以“攵”而“正” “大一统”之政 儒家政道
  • 简介:近年来,西方思想界盛行一股思潮,将民主视为一个反历史概念,但对现代民主思想起源考察告诉我们,民主与历史观是不可分割。对民主质疑反映了历史哲学中必然与自由之间深刻张力。在民主制度的确立、主体施为无限开放性以及历史与政治过程脱节背后,其实正隐含了未来观消遁。历史终结论是古典历史哲学固有逻辑矛盾体现,但古典范式终结并不意味着其核心构成元素终结;新历史哲学范式只能是这些元素重构,而对民主正确理解取决于一种妥当未来观。

  • 标签: 历史哲学 未来观 民主
  • 简介:在不同学科和学术活动中包含着多重合理性,由此得出存在着多元现代性论点。接着,考察关于现代性替代概念;然后,通过对斯堪的纳维亚诸国,尤其是19世纪挪威现代化进程深入分析,展示了有着深厚传统国家走向现代化复杂而独特历程。结论是,对不同现代化进程探讨必须奠基于具体合理性概念。

  • 标签: 合理性 多元现代性 挪威 民众运动 精英
  • 简介:实在自然界是统一自然界,自然观遵守确定性因果律;反映该自然观科学理论,必须是从简单原理出发,以确凿逻辑建立起赋予美感理论。要从简单而最基础原理出发,演绎出普遍一般性理论,再将其与实际现象相联系,通过实验进行检证;理论必须建立在物理实在基础上。

  • 标签: 统一的自然观 客观的建构主义 科学的审美主义
  • 简介:王星拱不仅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也是一位有名化学家和哲学家。他诸多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思想源于批判学派,尤其是深受马赫、彭加勒、皮尔逊思想影响。

  • 标签: 王星拱 批判学派 马赫 彭加勒 皮尔逊
  • 简介:评论刘大椿教授等另类科学哲学思想:第一,讨论了何谓另类科学哲学内涵和外延问题;第二,讨论了对于另类科学哲学评价问题;第三,讨论了与另类科学哲学相关的如相对主义等一些其他问题。

  • 标签: 另类科学哲学 内涵 外延 评价
  • 简介:朗基诺“批判情境经验主义”(CCE)是介于科学社会研究(SSS)与科学哲学研究第三条道路。首先,理性—社会二分法对SSS是不公平,它来自科学哲学。该二分法以及规范认识论观念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康德对事实问题与权利问题区分。规范认识论研究对象是科学理念,而SSS对象则是科学实践。情境经验主义与SSS具有高度相似性,而朗吉诺试图通过“批判”来规避后者相对主义。但是,SSS并非知识相对主义,它将科学理解为“某处之见”,规范性是不必要

  • 标签: 批判的情境经验主义 朗吉诺 科学的社会研究 规范性
  • 简介:谓述问题是哲学史上难题,罗素对这一问题进行过大量论述,并试图采用认识论方法加以解决。戴维森认为罗素没有解决谓述问题,是他根据塔尔斯基真理论才使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但是罗素仍然对谓述问题作过贡献,表现为他用现代逻辑方法清楚地表述了谓述问题,他把语言划分为不同层次,把谓述问题限制在原子命题中,把谓词推广到关系词。虽然戴维森从外延角度解决了谓述问题,但是语言意义和心理活动关系问题仍是未解之迷,罗素后期理论尝试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意义问题,为谓述问题解决提供了必要补充。

  • 标签: 谓述问题 命题 意义 共相 殊相
  • 简介:要真正理解自由,首先就要从自由与必然关系谈起。哲学史上不同解答都未能真正科学地解释自由,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懂得实践科学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概念引入后才真正认识了自由是对必然认识与对客观世界改造,并且是真善关统一。

  • 标签: 自由 必然 实践
  • 简介:自从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表达了对传统西方思辨哲学失望态度,消解了传统哲学问题后,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界弥漫着哲学危机论、终结论之类悲观情绪,寻找当代哲学出路成了现实而紧迫问题,拯救哲学危机努力使当代哲学走向了多元化场景。但这是一种哲学转换、转向,作为一种特殊思想方式,这种转向表明哲学不仅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而且在寻找新出路中开拓发展,研究领域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研究空间也更加开阔更加自由了。实践理性转向和实践哲学繁荣,便是标志。与此同时出现生活哲学复兴,标示了重新回归实践和生活已是当代哲学发展重要趋势。生活哲学与哲学生活关系、生活与生活世界关系和生活哲学涵义与特征是深入开展生活哲学研究三个具有前提性基础性问题。生活哲学必须面向生活世界本身,回归到生活实践之中,关注当下时代发展。

  • 标签: 当代哲学 发展路向 生活哲学
  • 简介:自序人老了,最大感慨莫过于"时间都去哪了"。我七十年,刚好可以分为两半:前35年,从当学生、当"知青"、当工人再到上大学;后35年,从助教到教授再到"资深教授",当了半辈子"学者"。说说我七十年,主要说是后35年,也就是我学者生涯。从60岁开始,每逢我生日,学生们总要以此为名搞一次聚会。学生们说,老师生日,就是学生节日。

  • 标签: 十年 当代中国哲学 思想解放 哲学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史 哲学系
  • 简介:舍利,一直是僧俗两界共同讨论热门话题。然而,由于人们对其中深层知识,以及其流传历史演变了解非常有限,所以讨论仅限于表层热闹而已,难以深入。关于舍利失窃、仿制和宗门公案对舍利借用等常是学界忽视问题。运用史料与考古发现作一较为深入论述,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清舍利信仰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与作用。

  • 标签: 舍利 失窃 赝品 公案
  • 简介:经道家后学更革,《老子》第十九章文本呈现出弃绝仁义极端倾向。通过比照郭店楚简原文,不难发现,《老子》对仁思考远高于机械地排斥与抨击。立足于自然与人为区分,《老子》以更深远自然之仁来反观人为之仁局限性,即自恃己智,怀德忘本之患。这并非是对原儒处"仁"概念消解,而是一个重要提醒与补充。深入探究《老子》之仁,是重新定位儒道关系枢纽。

  • 标签: 老子 自然与人为
  • 简介:在古代丛林里,吃茶与禅机有着不解之缘,所谓"禅茶一味",就是最好表示。不过严格说来,吃茶只是引发禅机媒介或工具,而非禅机本身。由赵州禅师"吃茶去"公案,引出杨岐方会禅师"且坐吃茶"机缘,并借用南泉普愿"泼残茶"机锋,说明佛法体悟之道,在于生活日用,要善于把握其中"火候",届时灵光一闪,打破漆桶,进入圣流,否则,就会错失机缘。借辨析"文殊与无著吃茶"典故指出吃茶作用,只在提起一个话头,倘若行者毫不犹豫,直下承担,即为法门龙象。要不然,只会在佛法外围兜圈子,一无所获。这是宗门里常见现象,古来如此。

  • 标签: 吃茶 禅机 杨岐 普愿 洞山
  • 简介:王星拱不仅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也是一位有名化学家和哲学家。他诸多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思想源于批判学派,尤其深受马赫、彭加勒、皮尔逊思想影响。

  • 标签: 王星拱 批判学派 马赫 彭加勒 皮尔逊
  • 简介:18世纪90年代初期,存在着关于在康德摧毁古典形而上学以后能否建立一种基础哲学争论。荷尔德林反对建立这种基础哲学,他从费希特主体问题出发,认为费希特作为哲学原则"我是我"不过是被描述成区分意识。在对费希特"绝对自我"批判中,他揭示出:意识只有通过"我"与自我区分才可能,而主体和对象区分不是最原初,因为它前提是一个既先于主体也先于客体"统一体"——"存在";自我意识不能再被看作哲学推论原则,"存在"也永远不能被意识所领会。荷尔德林通过对判断与自我意识批判试着在一切思考关系以外设定一个"存在"。

  • 标签: 荷尔德林 费希特 德国唯心主义 绝对自我 《判断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