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从1995年开始,我省气象信息化的数据正式列入气象科技档案工作的管理范畴。档案部门把记载信息的磁盘、磁带、胶片等载体统称为机读载体,与传统的气象记录报表等文本载体不同,机读载体上所记载的信息必须依靠微机、磁带机、阅读复印机等专用设备,在显示屏、打印机或复印机上输出之后,才能为肉眼识别。针对机读载体这一特点,我们对我省1991~1994年的气表—1原始信息AO、A1模式数据文件仔细进行了验讫,并按照对文本载体检查验收的类似步骤,确定检查内容有(1)磁盘文件是否齐全?(2)每一个磁盘文件是否都符合国家要求的格式标准?

  • 标签: 数据文件 地面气象 检查结果 数据采集 1994年 格式问题
  • 简介:通常在进行计算机房的供电、接地及防雷方面的设计时,技术人员只考虑到三相负荷的平衡及感性负载引起的零电压高,谐波分量大,供电质量下降,干扰严重等问题,而忽略了非线性负载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阐述零电压偏高产生的原因,并就此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

  • 标签: 零地 电压
  • 简介:对2007年做出的各项气候预测进行了回顾,汛期预报中预测的西北大部、淮河流域和福建3块多雨区基本正确,它们都是根据地气图的基本原理预测得到。月降水预报取得平均70.5分的好成绩,这得益于地气系统的活动规律较单纯;年度预报则基本上失败了,这是因为2008年1月我国发生了6.9级强震,破坏了地气系统的正常运行规律,使预报准确率大为降低。最后还对2008年8月的月降水预测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地气图 气候预测 地气环流(地下气象)
  • 简介:利用锡林郭勒草原8个气象站1960—2014年5—9月气温和0~40cm地温逐旬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5a滑动平均、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锡林郭勒草原生长季—气温度的变化特征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55a来,锡林郭勒草原生长季—气温度都呈显著上升趋势,“前冷后暖”特点十分明显,且0~20cm地温的增幅远高于气温,40cm地温增幅则低于气温。生长季—气温度月变化呈“低—高—低”抛物线形状,最高值出现在7月。5—8月温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而9月温随深度变化不明显。各层地温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且随深度增加相关性逐渐减小;—气温度线性关系模型在各层拟合效果较好,用于预测和估算各层地温,基本可以满足该地区牧业生产实践的需要。

  • 标签: 锡林郭勒草原 地温 气温 相关关系
  • 简介:针对目前利用层次分析法对CO2质封存进行适宜性评价过程中,极少结合研究区域实际计算低层次评价指标权重,对适宜性评价结果又缺少进一步的分析,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通过计算指标组成权重和适宜性得分对盆地开展了CO2质封存适宜性评价,并以适宜区杏子川油田长4+5盖层为例,开展了盖层封闭性评价实验研究。同时,采用相应的计算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咸水层和油藏的CO2质封存潜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在三叠系开展CO2质封存的适宜性最好,石炭-二叠系和奥陶系则次之;杏子川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4+5盖层对区域开展CO2质封存具备良好的封闭性;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咸水层和油藏的CO2有效封存量分别为1.33×10^10t和1.91×10^9t,且在延长石油吴起、靖边及杏子川油田共有56个CO2质封存适宜区,其CO2有效封存量可达1.77×10^8t.

  • 标签: CO2地质封存 鄂尔多斯盆地 盖层封闭性 层次分析法 封存潜力
  • 简介:本文对地—县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地级业务系统局域网的软硬件环境、—县微机终端系统的通信方式及软硬件环境等问题进行了介绍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 标签: 地—县网络建设 技术问题
  • 简介:利用1960-2010年ERA-20C再分析资料和中国东部站点降水观测资料,探讨了我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与欧亚大陆表感热通量的联系和可能影响途径。结果发现,当春季欧亚大陆中纬度巴尔喀什湖以西及贝加尔湖以南区域地表感热通量偏弱(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表感热通量偏强(弱)时,我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呈现南少(多)北多(少)的反相分布特征。当春季欧亚大陆中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偏弱,低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通量偏强时,春季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弱、位置偏北,我国东部北方地区大气斜压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偏强,北方地区极端降水偏强,而南方地区大气斜压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偏弱,南方地区极端降水偏弱。当春季欧亚大陆中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偏强,低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通量偏弱,我国东部极端降水的情况大致相反。

  • 标签: 地表感热 欧亚大陆 极端降水 中国东部
  • 简介:近百年来,我国平均地表温度上升1.1℃,高出全球平均上涨幅度。气候变化对我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2007年是我国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这是我国科学家已经完成的《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结论。

  • 标签: 气候变化 地表温度 温度上升 平均 中国 极端气候事件
  • 简介:同志们:在全省气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圆满地完成了1998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在这新的一年开始之际,召开全省气象局长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国气象局长会议精神;总结1998年全省气象工作;研究部署今年的工作任务。11998年全省气象工作回顾199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推进部门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一

  • 标签: 气象事业 气象工作 气象局 加快发展 主要任务 气象服务
  • 简介:为了进一步认识闪电活动与对流层氮氧化物的关系及更准确估算中国地区闪电产生的氮氧化物(LNOx)总量,选取人口稀疏,工业生产水平较低的青藏高原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LIS(LightningImagingSensor)和GOME-2(TheGlobalOzoneMonitoringExperiment-2)卫星探测仪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中部区域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闪电与对流层NO2垂直浓度(VCD)月均值资料的时空分布特性和相关性。在此基础上,结合Beirleetal.(2004)的LNOx估算方法,估算了中国内陆区的LNOx产量。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NO2与闪电与在年际趋势、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上保持很好的一致性,闪电密度与NO2VCD的线性拟合相关系数为0.84,这表明青藏高原地区NOx受人为源影响小,是研究LNOx的理想区域。基于拟合结果,估算得到中国内陆区LNOx的年均产量为0.15(0.03-0.38)Tg(N)a^-1。这一结论进一步缩小了以往研究中中国地区LNOx产量估算的不确定范围,有助于更清楚认识闪电在中国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青藏高原 闪电 LNOx 对流层
  • 简介:1概况2017年4月5—7日,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WCRP陆气候观测小组(TOPC)第19次会议(TOPC-19)在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大地测量与地理信息系(GEO)举行,国家气候中心马丽娟作为WMO全球冰冻圈观测项目(GCW)综合产品组专家,受GCOS秘书长CarolinRichter邀请参加此次会议。

  • 标签: 全球气候观测系统 观测项目 冰冻圈 WMO 会议简介 陆地
  • 简介:地球科学研究让社会受益的不断显现,使得联邦科技机构和决策者都将其列入优先发展领域,他们长久以来一直认为,科学研究不仅扩展我们的知识,还能够改进人民生活。虽然几十年来在国家科学政策的讨论中都在强调基础研究的应用和让社会受益,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的决策者也越来越多认识到了基于来自科学发现和认识的证据所制定政策的价值。

  • 标签: 社会效益 科学应用 地球 委员会 联邦政府 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