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4 个结果
  • 简介:植物凋落物是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主要生命物质和能量来源,其类型、组成以及物理化学等性质直接决定了土壤有机质品质。对植物凋落物类型、品质、物理性质、层效应和激发效应以及根际碳淀积与土壤有机质分解关系进行了总结,可为研究植物凋落物对土壤有机质影响提供理论参考,指出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变化研究。

  • 标签: 植物凋落物 土壤有机质分解 层效应 激发效应 根际碳淀积
  • 简介:转基因标识是表明产品含有转基因成分或者由转基因生物生产、加工而成一种标识。随着全球转基因技术研发和应用不断推进,国际上对农业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更加关注与重视。通过阐述农业转基因产品标识制度形成与发展过程,研究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主要国家和地区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制度,总结出成分关注标识、过程关注标识、自愿标识、强制性标识、定性标识、定量标识、全面标识、目录标识等不同标识类别的特点与利弊,并分析了国际上关于标识豁免及阴性标识等方面的政策规定,为我国农业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工作提供了启示与参考。

  • 标签: 农业转基因产品 标识 管理 政策
  • 简介:以甜菜夜蛾为试虫,测定了粘虫颗粒体病毒(PuGV-Ps)对苏云金杆菌(Bt)毒力增效作用。结果表明PuGV对甜菜夜蛾没有致毒作用,但Bt中加入PuGV后可以提高Bt对甜菜夜蛾毒力,甜菜夜蛾致死中量LC50由Bt单剂1.094mg/mL下降到0.862mg/mL,共毒系数达127。亚致死剂量Bt处理甜菜夜蛾影响了幼虫生长发育,表现为幼虫生长量相对减少、蛹重下降、蛹率降低和蛹历期延长,添加了PuGV-Ps后进一步增强了Bt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抑制作用。甜菜夜蛾中肠蛋白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PuGV-Ps对甜菜夜蛾中肠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昆虫同时取食PuGV-Ps和Bt后,中肠酶液总蛋白酶活力都有所下降,在中肠酶液最适pH范围内蛋白酶活力抑制作用最明显。

  • 标签: 粘虫颗粒体病毒 苏云金杆菌 甜菜夜蛾 蛋白酶活性
  • 简介:【背景】联苯菊酯是人工合成类似天然除虫菊素一种仿生杀虫剂,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病虫害防治。联苯菊酯化学性质较稳定,在环境中残留期长,是我国出口果蔬、茶叶中残留较严重农药之一。微生物降解具有降解速度快、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被认为是有效去除农药残留绿色生产技术。【方法】通过富集驯化,从农药厂排污口污泥中筛选分离能够降解联苯菊酯菌株,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及16S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通过单因素试验对菌株降解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分离到1株联苯菊酯降解菌株BF-3。菌株BF-3为革兰氏阳性菌,被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该菌株在联苯菊酯质量浓度为100mg·L^-1无机盐液体培养基(MSM)中呈现s型生长,7d后对联苯菊酯降解率达到87.9%。单因素试验表明,菌株最适降解条件为pH7.0、30oC,初始菌株D600am=1.0。【结论与意义】蜡状芽孢杆菌BF.3能够有效降解联苯菊酯,在环境中联苯菊酯残留生物修复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 标签: 联苯菊酯 降解菌 鉴定 生物修复
  • 简介:分别在19℃,22℃,25℃,28't2,31℃下饲养橘小实蝇蛹色伴性遗传品系,统计各温度下卵到蛹获得率、蛹重、羽化率、存活率及飞出率。结果表明卵到蛹获得率28℃最大,为62.12%,19℃最小,为43.12%;蛹重25℃最重为1.3854g/100粒,19℃最轻,为1.2610g/100粒;羽化率25℃最高,为93%,31℃最低,仅82.67%;存活率31℃最高,为66%,19℃最低,仅为4.67%;飞出率25℃最高,为65%,31℃最低,为16%。综合不同温度下卵到蛹获得率、蛹重、羽化率、存活率及飞出率得出25℃-28℃是大量饲养橘小实蝇蛹色伴性遗传品系最佳温度。

  • 标签: 橘小实蝇 伴性遗传品系 蛹色
  • 简介:【背景】2009~2012年辽宁省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在辽西北展开,以彰武县为重点治理地区。由于长期缺乏对草原毒害草重视,少花蒺藜草在彰武县全县范围内扩散蔓延,并已发展到难以控制局面,给草原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影响。【方法】对精喹禾灵、烯禾啶、咪唑乙烟酸、烟嘧磺隆、乙草胺+烟嘧磺隆、乙氧氟草醚、高效氟吡甲禾灵等几种除草剂(组合)进行筛选,并进行大面积示范,调查其防治效果。【结果】供试7种药剂(组合)对少花蒺藜草均有一定防除作用。其中,精喹禾灵和高效氟吡甲禾灵2种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防除入侵生物少花蒺藜草效果最为理想,能够有效控制其生长和危害,施药15d后防除效果分别可达到89%和79%。此外,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还显示:咪唑乙烟酸、烟嘧磺隆和乙草胺+烟嘧磺隆对少花蒺藜草也有较好防治效果,施药19d后防效基本达到80%以上;乙氧氟草醚最差,防治效果只有66%。【结论与意义】5%精喹禾灵乳油除草效果较好,虽然对试验区内其他禾本科牧草有一定杀害作用,但对区内补播牧草草木樨、小叶锦鸡儿等未产生任何药害。这对草原补播改良区少花蒺藜草综合治理有着积极意义。

  • 标签: 入侵物种 除草剂 化学防治 药害 生测
  • 简介:【目的】为持续有效防控白背飞虱,研究云南东部白背飞虱种群对常用5种杀虫剂敏感性及药剂田间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室内稻茎浸渍法测定白背飞虱种群对5种杀虫剂敏感性,同期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评价5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种群防治效果。【结果】与敏感种群比较,噻虫嗪、噻嗪酮、吡虫啉、吡蚜酮和毒死蜱对滇东白背飞虱种群LC50分别为0.208、0.459、0.608、3.108、1.256mg·L-1,抗性倍数分别为2.2、10.4、5.6、6.5、5.3倍;白背飞虱对噻虫嗪无抗性,对吡虫啉、吡蚜酮和毒死蜱为低水平抗性,对噻嗪酮为中等水平抗性;5种杀虫剂药后1、5和10d对白背飞虱种群田间防控效果均有显著差异。除了吡蚜酮外,其他药剂防效均在80%以上,其中以吡虫啉和噻嗪酮持续期较长,药后10d仍在90%以上;噻虫嗪和吡虫啉药后1和5d防效达90%以上;吡蚜酮药效在供试药剂中防效最低,在64.88%~77.82%之间。【结论】滇东师宗白背飞虱种群对噻嗪酮为中等水平抗性,对吡虫啉、吡蚜酮和毒死蜱均为低水平抗性,对噻虫嗪无抗性,田间防控效果以吡虫啉和噻嗪酮为最好。建议滇东稻区可以使用吡虫啉和噻嗪酮药剂防控白背飞虱,注意控制吡蚜酮使用次数与用量。

  • 标签: 白背飞虱 杀虫剂 敏感性 防效
  • 简介:丛枝菌根真菌(AMF)在植物群落竞争演替、物种多样性形成及群落空间分布格局、植物群落对全球变化响应中均起着重要调节作用;同样也能影响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互作,影响外来植物入侵过程中植物群落演替进程,甚至决定入侵成败。因此,AMF与外来植物共生及其对外来植物入侵反馈已成为国际上外来植物入侵机制研究一个热点。本文基于外来植物入侵过程,从AMF对外来植物生长、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竞争关系影响,以及外来植物入侵对AMF影响及AMF对入侵反馈3个方面综述了AMF对外来植物入侵反馈机制。外来植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改变土著AMF群落结构和功能,而土著AMF也能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甚至逆转外来植物与入侵地植物互作关系。未来研究不仅需要考虑AMF与外来植物共生菌根特性和对竞争关系影响,还需要通过大尺度条件下野外试验及室内补充试验深入探究影响AMF在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竞争演替中作用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以全面解释AMF影响外来植物入侵反馈机制。

  • 标签: 丛枝菌根真菌 外来植物 入侵机制 互利共生 反馈
  • 简介:【背景】对寄生蜂与寄主之间关系研究是寄生蜂有效利用基础。寄生蜂雌蜂通常选择最适于子代蜂发育寄主进行产卵。【方法】在室内26℃条件下,研究了橘小实蝇蛹体型大小对蝇蛹俑小蜂产卵和生长发育影响。采用饥饿方法处理3龄橘小实蝇幼虫以获得体型大小(用体质量表示)差异较大寄主蛹,供寄生蜂选择寄生。【结果】蝇蛹俑小蜂显著偏好寄生体型中等寄主蛹,然而,随着寄主体型增大,后代雌性比率增大,且寄主蛹个体大小与后代雌蜂体型大小存在显著正相关;橘小实蝇蛹个体大小对蝇蛹俑小蜂后代发育历期和寿命无显著影响。【结论与意义】蝇蛹俑小蜂雌蜂能够根据寄主蛹质量来调整后代数量和性比,以使后代适应度最大化。

  • 标签: 橘小实蝇 蝇蛹俑小蜂 体型大小 适合度
  • 简介:[背景]红火蚁与棉花粉蚧入侵到同一地区,因侵入生境重叠而相遇,进而产生互惠关系。这种互惠关系对红火蚁、棉花粉蚧生存、扩散传播、入侵意义和作用规律、机制等是需要解释生态学问题。[方法]采用田问试验生态学方法,通过迁移红火蚁蚁巢、向扶桑上接粉蚧等观察研究了红火蚁入侵对棉花粉蚧近距离扩散影响。[结果]随着离蚁巢距离增大,扶桑上工蚁数量逐渐减少,距离为1.0、2.0m时数量较多;发生该蚁区域距蚁巢2.0、3.0m扶桑感染粉蚧比率(75%、45%)显著高于无红火蚁区(25%、10%),其感染比率与工蚁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符合方程Y=0.0042X+0.1992。[结论与意义]红火蚁入侵促进了棉花粉蚧近距离扩散,扩散范围在2—3m。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红火蚁与棉花粉蚧协同入侵规律等提供支持。

  • 标签: 红火蚁 入侵生物 棉花粉蚧 扩散 近距离
  • 简介:[背景]福寿螺是首批被列入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黑名单生物.近年来,有关福寿螺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特性、农业危害及防控等方面.其中,关于饥饿胁迫对福寿螺影响亦有报道,但饥饿胁迫造成其器官组织损伤后表观结构变化尚未见报道.[方法]本文研究了饥饿胁迫下福寿螺存活和产卵情况,并通过扫描电镜对福寿螺头部和肝脏表面结构进行观察.[结果]福寿螺在饥饿25d后存活率达90%以上;饥饿组在25d内平均每缸产卵量为4.00块,明显低于对照组24.33块,且福寿螺在饥饿12d后停止产卵.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头部皱缩并有侵蚀絮状物堆叠,肝脏螺旋结构松散,并伴有深浅不一裂痕和侵蚀状损伤.[结论与意义]短期饥饿(25d)对福寿螺存活影响不大,但其产卵量受到明显影响,且头部和肝脏存在明显外表破损.该结果为研究福寿螺入侵机制及防控策略提供了一定参考.

  • 标签: 福寿螺 饥饿 扫描电镜 存活 产卵 组织损伤
  • 简介:【背景】柳厚壁叶蜂是一种严重为害柳树害虫,会造成叶片提早枯黄、脱落,虫瘿成串,叶片扭曲变形,严重影响柳树生长发育和园林景观效果。【方法】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了柳厚壁叶蜂雌雄成虫、卵、幼虫、蛹及虫瘿形态特征,并调查了乌鲁木齐市不同区域各种柳树上柳厚壁叶蜂危害率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垂柳和龙爪柳受害最严重,受害株率达到100%;其次是旱柳,受害株率52.63%;该蜂对白柳及馒头柳没有危害。柳树冠不同方向和上、中、下不同部位受害率无显著性差异。每片叶通常有1-3个虫瘿,串珠状分布,每个虫瘿中有1头幼虫,幼虫在枝条上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不同区域垂柳受害率调查表明,新疆农业大学柳树枝条受害率最高,达8.65%;其次是新疆大学洪湖,枝条受害率为5.19%;然后依次是儿童公园、西公园、植物园、水上乐园、红山公园、水磨沟公园。【结论与意义】本研究为柳厚壁叶蜂预防控制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柳厚壁叶蜂 柳树 危害 空间分布 乌鲁木齐市
  • 简介:【背景】取食经历对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行为具有较大影响,影响天敌昆虫寄主专一性测定设计和结果解释。【方法】采用选择性试验,观察了入侵豚草重要天敌——广聚萤叶甲成虫羽化后取食不同植物对其后续产卵寄主选择影响。【结果】与取食豚草试虫相比,有取食三裂叶豚草、苍耳或菊芋经历成虫选择苍耳产卵频次增加,不再对豚草表现出明显选择偏好性。对产卵识别期Cox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成虫早期取食不同植物,对后续产卵选择有显著影响,成虫羽化后如果先取食豚草或三裂叶豚草,则选择苍耳产卵倾向显著低于豚草;但如果先取食苍耳、菊芋和农家向日葵,则选择苍耳产卵倾向与豚草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由此推测,广聚萤叶甲初羽化成虫取食植物对其后续产卵选择具有较大影响,因而在寄主专一性测定中应关注测试前饲喂植物种类。

  • 标签: 学习 产卵选择 识别期 寄主专一性测定 杂草生物防治
  • 简介:【背景】番茄潜叶蛾是源自南美洲一种最具毁灭性世界性入侵害虫,其适生区范围广,且与其他潜叶类昆虫难以准确、快速识别。【方法】以田间常见其他6种潜叶类害虫为对照,采用基于mtDNACOl基因种特异性SS—COI方法,研究番茄潜叶蛾快速分子检测技术。【结果】种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SS-COl引物只对番茄潜叶蛾mtDNA具有扩增能力,对美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三叶草斑潜蝇、葱斑潜蝇、豌豆潜叶蝇、桃潜叶蛾等其他潜叶类害虫不具有扩增效果。该引物不仅对成虫和单粒卵具有很好扩增效能,对单根触角、头部、胸部、腹部以及翅和足等成虫残体亦具有同样扩增能力,其最低检出阈值为312.5Pg·μL^-1。【结论与意义】该方法在有效防范番茄潜叶蛾侵入我国,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意义重大。

  • 标签: 番茄潜叶蛾 潜在入侵生物 种特异性SS-COⅠ引物 分子检测 快速鉴定
  • 简介:【背景】福寿螺是一种危害极其严重外来生物,可对不同农作物造成不同程度危害。目前,国内外关于食物来源和饥饿程度对福寿螺生长发育影响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成螺。【方法】本试验研究8种食物(牛筋草、青菜、油麦菜、芹菜、大白菜、茭白、萝卜叶和杨梅叶)对Ⅲ级福寿螺生长发育影响,以及不同饥饿条件对不同发育级别福寿螺螺长、螺宽、螺高和体重影响。【结果】在相同条件下,福寿螺取食利用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食物是大白菜,其次是油麦菜,而不取食杨梅叶。饥饿胁迫对不同发育级别福寿螺影响程度表现为Ⅰ〉Ⅱ〉Ⅲ〉Ⅳ,持续喂食Ⅰ、Ⅱ、Ⅲ级福寿螺100d,其体重分别增加9.65、1.57和3.03倍。而Ⅳ级福寿螺无论饥饿与否其体重变化均不明显。【结论与意义】福寿螺可取食大部分绿色植物,但食物种类可显著影响福寿螺生长发育,且福寿螺耐饥性随着温度增加而减弱。这些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福寿螺取食特性,为福寿螺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福寿螺 食物 饥饿胁迫 特定生长率
  • 简介:椰子织蛾是一种外来新入侵害虫,对棕榈科植物造成了严重危害。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甲维盐等5种杀虫剂对入侵害虫椰子织蛾5~6龄幼虫室内毒力。5种药剂处理72h后室内毒力大小顺序为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烟碱;72h致死中浓度(LC50)为5.2604、9.7126、24.8202、104.0584、643.1496mg·L-1。选取同样毒力效果所需成本依次为毒死蜱<甲维盐<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烟碱。本研究可用于指导椰子织蛾应急化学防控。综合毒力和成本,建议在生产上采用毒死蜱和甲维盐等相关药剂防治椰子织蛾。

  • 标签: 椰子织蛾 杀虫剂 毒力测定 叶片浸渍法
  • 简介:采用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湖北省外来入侵生物发生概况,分析了其传入途径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结果表明,当前湖北省共有外来入侵物种163种。其中,植物病原微生物14种,水生杂草3种,陆生杂草101种,水生无脊椎动物2种,陆生无脊椎动物17种,两栖爬行类3种,鱼类18种,哺乳类5种。在外来入侵杂草中,菊科最多(32种),占总数30.8%;禾本科次之(11种);豆科排第3位(10种)。外来生物入侵湖北省主要途径有2类:(1)有目的引进,占入侵物种总数53.4%;(2)无意带入,占入侵物种总数46.6%。1990-2009年,湖北省外来入侵物种数随该省GDP、入境旅游人数、进出口总额和交通密度增加而明显上升。因此,在大力发展经济同时,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引种监管,严格执行检疫措施,以防止新外来生物入侵。同时,需开展外来入侵生物防控技术研究,以遏制已入侵物种传播蔓延,控制其危害。

  • 标签: 外来入侵生物 发生概况 社会经济影响
  • 简介:根据对福建福安3种不同茶园(天香有机茶园、北门高山茶园和溪柄平地茶园)节肢动物群落消长动态调查,并经多样性分析,结果获知:福安3种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物种丰富度(S)和多样性指数(H)大小顺序依次为:天香(S=19.64,H=2.537)>北门(S=18.01,H=2.502)>溪柄(S=17.59,H=2.297);而均匀度指数大小顺序是:北门(J=0.621)>天香(J=0.595)>溪柄(J=0.559)。表明植被比较丰富、人为干扰较少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高,害、益虫群落易于保持较好平衡状态,有利于减少(或不使用)化学农药、发展绿色无公害茶叶生产。

  • 标签: 茶园 节肢动物 群落消长动态 丰富度 多样性指数 均匀度指数
  • 简介:【目的】梣粉虱是新近人侵中国大陆一种危险性果树和园林植物害虫,针对其体型微小,与近缘种粉虱形态相仿,很难快速准确区分问题,以田间常见11种/隐种粉虱为参考,采用基于mt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itochondrialDNAcytochromecoxidasesubunitI,mtDNAC0I)基因物种特异性(species-specificCOI,SS-COI)PCR法,研究梣粉虱快速分子检测鉴定技术.【方法】利用mtDNACOI基因通用型引物对LC0-1490/HC0-2198获得梣粉虱和其他常见粉虱C0I基因序列,根据测序结果设计梣粉虱特异性SS-COI引物1对(SPZWCF1/SPZWCR1),之后确定其对目的片段扩增长度,并对该引物对物种特异性和检测灵敏性进行检验.【结果】引物对SPZWCF1/SPZWCR1扩增片段长度为426bp.物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对引物只对梣粉虱mtDNAC0I基因具有扩增效果,对我国常见其他种类粉虱包括5种烟粉虱隐种(AsiaI、AsiaH1、AsiaH3、MED、MEAM1隐种)以及桑粉虱、螺旋粉虱、黑刺粉虱、柑橘粉虱、双钩巢粉虱和温室粉虱等不具有交叉反应和扩增能力.灵敏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对引物不仅对不同性别、不同采集地成虫具有良好扩增效能,对2~4龄若虫以及单粒卵和初孵若虫亦具有同样扩增效力,其最低检测阈值为75.1pg·μL^-1(相当于1/10240头雌性成虫).【结论】该技术体系可用于梣粉虱快速准确鉴定及其检测和监测,对有效阻截其进一步传播扩散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梣粉虱 种特异性引物 检测阈值 快速鉴定 分子检测 监测
  • 简介:纳塔尔实蝇CeratitisrosaKarsch属双翅目实蝇科腊实蝇属,为害30余种经济植物,被我国列为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本研究运用CLIMEX3.0及ArcGIS9.3对纳塔尔实蝇在我国目前及未来潜在地理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在目前气候条件下,纳塔尔实蝇在我国潜在地理分布区为18.250°N-30.250°N,其中,华南和东南地区为高度潜在地理分布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台湾等地。在未来气候条件下,2020和2050年潜在地理分布区北界分别移至31.250°N和32.250°N,且中度潜在地理分布区北移明显;2100年潜在地理分布区北界移至33.750°N,且高度适生区北移明显。因此建议目前应加强纳塔尔实蝇检疫措施,完善监测体系,监测网点主要设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应对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海南等地进行长期监测;同时,应对湖南、贵州、江西、湖北、江苏、安徽等省进行定期监测,严防该虫入侵。

  • 标签: 纳塔尔实蝇 潜在地理分布 CLIMEX ARCG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