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8 个结果
  • 简介: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河南省惟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毫无疑问,是河南省历史文化资源积淀最为丰富的地区。旅游界所言“中国旅游看三南(河南、云南、海南)”之看河南,最重要的就是看洛阳。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洛阳文化旅游业,对于实现洛阳“旅游强市”、“工业强市”的目标,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 标签: 历史文化资源 洛阳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世界文化遗产 文化资源优势 文化旅游业
  • 简介: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造成了中国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对此的研究已为数不少。然而,对其造成的文化资源的损失的研究还不够。所谓的文化资源就是能够传承文化传统的载体,诸如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学校等教育机构,图书馆等藏书机构,宗教寺庙,文化名人等等。对我国文化资源的掠夺、破坏和摧毁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对日本在侵华中造成广西文化资源的损失给予的重视是不够的。

  • 标签: 抗日战争时期 广西 文化资源 中国 宗教团体
  • 简介:河南省地处中原,是华夏姓氏的重要起源地。中国自古至今出现过22000多个姓氏(现在仍在使用的有3500多个),其中起源于河南的约占2/3。在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300大姓(人口16万以上的姓氏)中,源于河南或主支起源于河南的有167姓。在宋代启蒙读物《百家姓》收录的504姓中,后人标注其郡望在河南境域的达115姓,居全国之冠。

  • 标签: 历史文化资源 姓氏 洛阳市 中国人口 河南省 《百家姓》
  • 简介: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海,民间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着浓郁的高原特色和民族风格。然而,令人们忧虑的是,青海民间文化遗产濒临日渐消失的危机:民间年画、皮影、傩戏等经典民间文艺日渐衰落,民间文化典型器物大量流失海外。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近年来,青海在抢救保护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弘扬先进文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民间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必须下功夫挖掘抢救和依靠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管理保护。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民间文化遗产 青海 开发力度 大资源 民族文化传统
  • 简介:自1980年5月始创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以来,民族研究所就致力于民族学科建设,历经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青藏高原地区尤其是青海地区民族学学科研究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地方特色和两部风格,出版《青海地方史略》、《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撒拉族档案史料》、《撒拉族史料辑录》、《青海民族史料摘抄》(明实录)、《十族族源讨论集》、《青海民族史料辑录》(上卷第一、二分册)、《民族语文散沦》、《青海民族史入门》、《民族学探索》、《青海少数民族》、《撒拉族政治社会史》、《民族宗教问题论集》、《中国婚俗文化》、《土族(蒙古尔)源流考》、《青海藏族史》、《伊斯兰文化新论》、《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黄河上游地区历史与文物》、《民族理论概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青海藏区部落习惯法资料集》、《神秘的热贡文化》、《热贡艺术》、《百年撒拉族研究文集》、《撒拉族史》、《土族婚丧文化》、《撒拉族语言文化论》、《语言心理民俗》、《河湟蒙古尔人》、《西宁历史与文化》等独、合、参编论著百余部。这些成果有力的推动了民族学学科的发展。“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学科的活动在于现实的需要。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院、所领导及时调整了民族学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提出:整合优势资源,构筑“大民族学”学科群的基本思路。

  • 标签:
  • 简介:一、引言矿产资源型城市是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建设起来的城市,其资源开采的产值在整个城市发展中占有重要比例。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矿产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变得异常突出。世界上有许多由于矿产资源丰富而兴旺起来的城市,由于资源的枯竭而衰落了的城市,如前苏联的巴库,我国辽宁省阜新等,

  • 标签: 资源枯竭 矿产资源型城市 实证研究 接续产业 玛曲县 可持续发展问题
  • 简介:鸡足山由于山形“前列三峰,后拖一岭”,象一只鸡脚前三爪后一趾而得名,简称鸡山。在方圆二百余里的地理环境中,有文笔、满月、象鼻等四十余座山峰,又以凤头等十三峰最为有名;有罗汉、舍身等三十四座岩壁;有传经等四十五个洞窟,有乌龙、洗心、玉龙等一百多个溪泉瀑布。从生态环境而言,松柏成荫,古树参天,苍藤盘结,缨络万千,奇花异草,争芳斗艳。由于鸡足山的雄奇山川、特异地貌、丰富的植物资源,构成了幽静、深邃、险峻、奇异的自然景观,为此清代苏州人陆翼在为《康熙鸡足山志》写《序》时曾说“鸡山奇秀天下,与峨眉、九华、天台、雁岩为伯仲”。

  • 标签: 鸡足山 旅游资源特色 旅游资源开发 中国 云南 经济发展
  • 简介:建国以来,青海资源开发先后经过了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来两个重要阶段,取得了巨大成就,为青海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资源开发历程中也有许多值得汲取的历史教训,“资源依赖症”和“资源近视症”就是突出的表现。另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也是值得牢记的启示。

  • 标签: 资源开发 资源近视证 环境
  • 简介:地情资料库建设是史志系统县级以上政府部门的工作内容之一。鉴于史志系统智力资源不足、技术装备落后和资金支持不到位的实际,只有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借助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支持,才能把地情资料库建设好、维护好,进而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 标签: 地情资料库 智力资源 充实
  • 简介: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收海南岛,资源委员会拟订了《开发海南岛草案》,计划动员全国有志人士去海南岛安家落户,从事开发建设工作,以改变岛内经济文化落后状态。本件史料选自馆藏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档案全宗,其对于今天我们了解海南岛历史、建设海南特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特予选布。

  • 标签: 资源委员会 国民党政府 海南岛 民国档案 抗战胜利 知识分子
  • 简介:一、龙岩旧方志简况龙岩之有志书,已有850多年的历史。从宋至清,历代汀州府、龙岩州先后计修府、州志11次。龙岩(今新罗区)自明宣德元年(1426年)至民国34年(1945年),前后编纂县志9次。永定县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至民国38年(1949年),

  • 标签: 精神文明建设 服务 资源 旧志 挖掘 1949年
  • 简介:香港作为中国特别行政区,具有重要的地位。回归以来,“反国民教育”“占中”及近期立法会个别候任议员的辱华誓言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折射出香港国民教育长期缺位与断层的现实困境。本文通过分析香港国民教育的现状,回顾东莞与香港特殊的历史联系,深入剖析博物馆对接国民教育这种新模式,旨在探析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现实可行的推进香港国民教育的新路。

  • 标签: 香港 国民教育 东莞历史文化 对接 推广
  • 简介:西部地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区,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及自然资源。然而西部特有的这种优势资源在开发建设的步伐中有进一步被弱化和流失的趋势,故在西部开发中,必须将保护与发展并重。

  • 标签: 西部 民族地区 资源 保护
  • 简介:回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弘扬利用是当代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回族学研究的一门新课题。本文作者利用筹办回族博物馆回族历史文化陈列展览的数年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关于文物利用的方法,以彰显回族文化的特质,很有启迪作用。

  • 标签: 回族文化遗产 陈列 展示 认定
  • 简介: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文物的活化利用工作.深圳市龙岗区作为深圳市的文物大区,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本文通过介绍龙岗区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的几处案例,进而引发对活化利用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思考,以期对其他地区开展文物活化利用工作提供相关经验.

  • 标签: 龙岗区 非国有 文物 活化利用 刍议
  • 简介:为了更好地保护、继承河南优秀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和中原文化特色,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和规划建设管理,保存和延续文化遗产的真实历史信息和独特价值,有效保护和利用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河南省政府公布了河南省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本文对我省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历史、建筑、文化、军事、艺术和科研价值作了简述,呼吁要重视和切实保护好这些真实、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风貌。

  • 标签: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历史建筑 文化资源
  • 简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的繁荣发展一方面让人感到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又引发怀着乡愁的人们的关注和忧虑,其中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现代化、市场化、城镇化对人们产生深刻影响,经历着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挑战。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符号 城镇化进程 利用 传承 客家
  • 简介:省银行滥觞于清末,北洋政府时期达于鼎盛。由于北洋政府中央控制力虚弱,省银行成为各省军政长官的金融地盘,依赖省银行的纸币发行为地方财政的挹注,纸币发行混乱而且多不能兑现,流通区域分割。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着力对省银行的发行权进行整顿,从限制、收束到利用,逐步将省银行的发行置于中央财政的控制之下,这一沿革过程反映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演变。

  • 标签: 省银行 纸币发行 中央财政 地方财政
  • 简介:山林川泽作为自然资源,原则上是对所有人无偿开放的。从整体上看,在殷周邑制国家时代,族长与氏族成员之间通过一定的规约对山林川泽资源进行共同利用,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私共利”。至迟从西周中期,开始出现山泽君主私有化的倾向,进入帝国时代之后,这一倾向又出现了扩大化的趋势。然而在专制王权下,“公私共利”的原则却依然存在。在山泽禁区内,历代帝王通过实施“弛山泽之禁”以实现所谓的“公私共利”,实质上是掩盖山泽私有进一步强化的手段。在禁区外的山泽区域,通过“公私共利”的利用规定,一方面是君主与实力阶层在山泽占有问题上达成的一种妥协;同时,亦是保障普通民众获得再生产手段的重要方式,但从实践层面而言,这种“公私共利”并不能真正实现,体现出古代国家权力在维护民众再生产方面的缺陷。

  • 标签: 山林川泽 禁区 弛山泽之禁 公私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