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用长期跑步训练诱导小鼠的生理性心脏肥厚模型,与主动脉缩窄手术诱导的病理性心脏肥厚模型进行比较。方法8周龄野生型雄性C57BL/6小鼠分为跑步运动组,正常对照组,手术刺激组和假手术组。运动组跑步训练40d,手术刺激组行主动脉缩窄手术2周,从组织形态学、超声心动图、分子标志物表达等方面对模型进行全面评估。结果运动训练组小鼠心脏体重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增加27.2%(P〈0.05),左心室体重比增加25.8%(P〈0.01),心脏显著肥厚。超声心动图显示,与各自的对照组相比,运动组和手术组小鼠模型的左心室后壁厚度均显著增加(P〈0.05),但运动组小鼠的相对室壁厚度无明显变化,而手术组小鼠相对室壁厚度显著增加50%(P〈0.05),提示两种不同的心脏肥厚导致在心脏结构改变上差别显著。心脏肥厚分子标志物心房利钠肽和脑钠肽在手术组表达显著上调9.5倍和4.5倍,而在运动组下调为对照组的0.48倍和0.58倍,提示两种不同肥厚的分子机制差别迥异。结论长期跑步运动可以成功的诱导小鼠生理性心脏肥厚模型,其表型和分子机制与手术刺激的病理性肥厚差别显著。

  • 标签: 生理性心脏肥厚 病理性心脏肥厚
  • 简介:目的:构建一种能结合钛表面的载药纳米粒及钛-载药纳米复合材料的组装和性质研究。方法:(1)多巴胺修饰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多巴胺-泊洛沙姆188(Dop-Poloxamer188)的合成和检测;(2)Dop-Poloxamer188作为表面活性剂、PLGA作为油相基质,制备纳米粒及纳米粒载药和表征;(3)钛片的预处理及钛片与修饰后的纳米粒的结合;(4)纳米粒修饰后的钛表面的表征。结果:新合成的Dop-Poloxamer188在285nm左右有紫外吸收峰,说明多巴胺成功的修饰在Poloxamer188的两端;Dop-Poloxamer188能和PLGA制备出很好的纳米粒,平均粒径在110nm左右,PDI小于0.1;多巴胺修饰的纳米粒与钛片通过简单的浸渍过程结合后,通过水接触角、场发射扫面电镜(Fe-SEM)、荧光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仪器检测都显示多巴胺修饰的纳米粒成功且牢固的修饰在钛片表面。结论:成功达到钛表面的载药纳米粒修饰的目的,为钛种植体的载药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标签: 多巴胺 泊洛沙姆188 纳米粒
  • 简介:【目的】探讨外源基因导入对玉米叶片物理性状的影响,为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资料,也为转基因玉米的科学、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种植大北农转基因(转CryAb和epsps基因)和大北农(对照)、IE09S034转基因(转CryIE基因)和IE09S034(对照)、808-双抗-12-5转基因(转CryAb/cry2Aj和Gloevo-epsps基因)和808瑞丰-1(对照)3对玉米品种,室内测定了不同时期(苗期、穂期和花粒期)各品种叶片的蜡质含量、叶绿素含量、茸毛密度、维管束埋深及Si、K、Ca、S、P和Cl含量。【结果】转基因玉米的叶片中蜡质含量、叶绿素含量和维管束埋深较对应的常规亲本品种大,而叶片茸毛密度则较对应的常规亲本品种小。其中,穗期的大北农、IE09S034和808-双抗-12-5转基因品种叶片蜡质含量分别较对照高17.95%、48.30%和39.31%;IE09S034和808-双抗-12-5转基因品种穗期叶片的维管束埋深分别较对照高13.70%和9.21%,花粒期分别高10.81%和14.47%;IE09S034和808-双抗-12-5转基因品种穗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分别较对照高18.11%和13.13%,花粒期分别高16.62%和14.61%;大北农、IE09S034和808-双抗-12-5转基因品种花粒期叶片茸毛密度分别较对照低17.70%、17.43%和17.78%。3个品种的转基因玉米叶表面元素含量均大于相应的对照。其中,与常规亲本相比,穗期大北农转基因品种叶片中Ca和S含量分别高64.71%和61.18%,IE09S034转基因品种叶片中Si、Ca、S、P和Cl含量分别高110.26%、16.67%、44.44%、46.32%和20.00%,808-双抗-12-5转基因品种叶片中Si、Ca、S和P含量分别高34.78%、50.52%、115.47%和20.41%。【结论】外源基因的导入会诱导玉米叶片相关物理性状的改变。

  • 标签: 转基因玉米 叶片 物理性状 元素含量
  • 简介:目的探讨Fonsecaeamonophora黑素的理化性质及其合成途径。方法通过化学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等明确F.monophora黑素的理化性质;通过比对F.monophora菌株在基础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L-DOPAPDA培养基)和含黑素抑制剂培养基(DOPA黑素抑制剂培养基、DHN黑素抑制剂培养基)的菌落生长情况,采用BioTek酶标仪EON定量分析其黑素合成,以明确F.monophora的黑素合成途径。结果F.monophora黑素与合成L-DOPA黑素的理化性质相似;菌株在含L-DOPA培养基较PDA培养基产生更多的黑素,且在含DOPA黑素抑制剂叠氮化钠及DHN黑素抑制剂苯肽、三环唑培养基中其黑素合成均明显降低。结论F.monophora黑素主要为LDOPA黑素,可能共同存在DOPA黑素和DHN黑素合成途径。

  • 标签: Fonsecaea monophora 黑素 理化性质 合成途径
  • 简介:从药用植物中华芦荟组织中分离出一株抗菌内生细菌A11#,该菌产生广谱抗菌活性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革兰氏阳性细菌和植物病原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过形态学观察及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初步鉴定归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该菌在初始pH值为5.O~10.0的PDA培养基上生长旺盛,生长最适pH为5~7,培养液初始pH为6~10时发酵产生大量粘性物质;生长温度范围在10~45℃,最适温度28~37℃;在初始pH5.0和30.5℃条件下发酵,其发酵液抑菌作用最强;该菌所产抗菌物质能耐121℃处理30min而不影响其活性.在阿须贝无氮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不加葡萄糖、蔗糖或淀粉的LB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不生长;同时还产生对高岭土有絮凝活性的物质.

  • 标签: 芦荟 内生细菌 分离 鉴定 生物学性质 培养基
  • 简介:目的:探讨积雪草酸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32只体重220~240g的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8):假手术对照组(S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组)、积雪草酸5mg/kg组(AA_1组)及积雪草酸10mg/kg组(AA_2组)。S组大鼠只暴露但不结扎坐骨神经;N组大鼠仅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AA_1组和AA_2组大鼠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并于模型建立后即刻及术后1、3、5、7天分别腹腔注射积雪草酸5、10、20mg/kg(溶于0.1mL生理盐水)。于术前1天(T0)及术后1、3、5、7天(T1-T4)分别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应阈位(MWTs)和热缩足潜伏期(TWLs),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脊髓HMGB1、RAGE、IL-1β、TNF-α、iNOS蛋白表达。结果:与N组比较,AA2组T1-T4时间点MWT显著增加、TWL明显缩短,而AA1组仅MWT显著增加(P〈0.05),但各组各时间点TW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N组脊髓浆蛋白HMGB1和RAGE及总蛋白IL-1β、TNF-α、iNOS蛋白表达较高(P〈0.05);与N组比较,AA_1和AA_2组脊髓浆蛋白HMGB1和RAGE及总蛋白IL-1β、TNF-α、iNOS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与AA_1组比较,AA_2组脊髓脊髓浆蛋白HMGB1和RAGE及总蛋白IL-1β、TNF-α、iNOS蛋白表达都明显降低(P〈0.05)。结论:积雪草酸可能通过缓解HMGB1-RAGE信号通路介导的脊髓炎症反应减轻神经病理性痛。

  • 标签: 积雪草酸 脊髓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炎症反应
  • 简介:收集产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的CHO工程细胞灌流培养上清,经过Streamline扩张柱床和赖氨酸-Sepharose4B柱亲和吸附色谱纯化后,最后产品的比性达到600000IU/mg蛋白,rt-PA总活性回收率在98%左右,经还原SDS-PAGE分析主要为高相对分了质量rt-PA蛋白,HPLC分析达到色谱纯,N端15个氨基酸序列和pI与文献报道的一致。蛋白质印迹实验证实具有t-P

  • 标签: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纯化 性质
  • 简介:溶栓疗法不仅已被常规地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而且也已用于其它血栓病的治疗中,如急性缺血性脑血栓、肺栓塞、急性周围动脉血栓等。尿激酶原是双链尿激酶的单链前体,它主要激活纤维蛋白表面的纤溶蛋白原,所以具有选择性溶栓作用。临床结果表明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与t-PA、链激酶或尿激酶伍用均有协同作用。本文综述它了的特性、结构与功能,以及它的药代动力学和临床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溶栓疗法 尿激酶原 结构与功能 药代动力学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对2006年广州流行登革热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性质研究。方法:采用传代蚊细胞微量培养方法对2006年广州登革热病原进行分离,并通过脑内途径观察其对乳鼠的致病性;经间接免疫荧光和RT-PCR技术,对患者血清标本中的病毒特异抗体及新分离的病原体进行检测和鉴定;将此次分离的病原体与1980年分离的同型毒株进行生物学性质比较。结果:从57份患者血清标本中分离出10株病毒,在传代蚊细胞中可产生稳定的细胞病变并对乳鼠致病;其基因组为登革1型病毒特异的RNA分子,经鉴定为登革1型病毒;此次分离的登革1型病毒与1980年分离的同型毒株在致细胞产生病变的时间和严重程度,蚀斑的大小、形态以及致乳鼠发病的时间等生物学性质上有所不同。结论:2006年广州流行登革热病原为登革1型病毒,且与1980年分离的同型毒株在生物学性质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 标签: 登革1型病毒 病毒株 病毒分离 生物学性质
  • 简介: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地区呈现石漠化的问题,岩溶石漠化是西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最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已经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多年以来治理石漠化治理经验,提出合理解决方案,配合政府的管理,让石漠化地区恢复生态平衡,满足群众发展和生存的需要,实现统筹治理,协调发展的治理策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标签: 岩溶石漠化 治理措施 森林保护
  • 简介:本文是1998年6月作者在广州召开的国际有害生物学术讨论会上的大会发言稿。撰写本文的主旨就在于促进有关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的思想探索与评议。当今在世界各国,甚至在一国之内,对IPM的看法和认识颇不一致。本文内容首先评论这些看法和认识。接着,对IPM实施得好而有成绩的地方,探索它们具有哪些共同性。最后,对理想的IPM所展示的能发挥最佳作用的内容进行了讨论,特别是农民参予的IPM研究和怎样把IPM技术交到农民手中。这是未来IPM在很多地区和在很多作物能成功的要素,特别对农业户更有意义。

  • 标签: 发展英文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发展
  • 简介:甘薯小象虫是莆田市甘薯最主要害虫,近年来发生为害日趋严重。本文分析了甘薯小象虫在我市严重发生原因和为害特点,并提出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以生物、药剂防治等的综合治理技术和办法,提供生产上参考应用。

  • 标签: 甘薯小象虫 为害特点 综合治理
  • 简介:苹果绵蚜是一种重要的外来人侵性害虫,在世界的各苹果种植区均有分布,对苹果造成严重危害。本文主要介绍了苹果绵蚜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危害特点以及各种防治措施,包括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抗性育种等,为在我国广大果区对苹果绵蚜进行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 标签: 外来入侵性害虫 苹果绵蚜 生物学特性 害虫综合治理
  • 简介:诱集植物作为一种传统的害虫治理工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重要性也随着时间推移日益凸显。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从特点、应用、优势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综述了诱集植物在害虫生态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以香根草为例具体说明了诱集植物的应用方法,为诱集植物的利用与开发提供参考。

  • 标签: 诱集植物 生态系统 生物防治 研究进展 香根草
  • 简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生物入侵的危害日趋严重(Painietal.,2016)。生物入侵的防控已成为21世纪全球各国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和科学研究的热点。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万方浩等,2011)。外来生物入侵已经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危害,而且还在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不断增强(万方浩等,2009)。由于我国地理环境多样,为不同物种的入侵提供了天然生境。因此,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入侵物种,这些物种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危害。

  • 标签: 外来入侵杂草 入侵危害 可持续治理 外来生物入侵 入侵物种 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