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7 个结果
  • 简介:目前全球HBsAg携带者及HBV携带者约有2.15亿。我国约有1.2亿。在本病的流行播散中,母婴传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现有的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中绝大多数是由母婴传播感染。

  • 标签: 乙型病毒性肝炎 传播途径 预防
  • 简介:在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常出现肝功能、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均已恢复正常,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却持续高值的状况。由于目前还无有效降低GGT的特效药物,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将慢性乙型肝炎GGT持续高值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熊去氧胆酸)和对照组(单用熊去氧胆酸)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选择2014年1~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

  • 标签: 熊去氧胆酸 乙型肝炎 复方甘草酸苷 直接胆红素 活动性肝炎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山西地区家庭聚集性HBV感染患者基因型特征与病毒载量及肝组织病理的关系。方法随机采集临床确诊家族聚集性的慢性HBV表面抗原携带者(ASC)35例和轻型CHB患者65例。分别进行HBV基因分型、HBVDNA载量、肝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HBV基因型显示:B型7例,HBVDNA主要为低载量(57.14%)病理损害程度较轻。BC混合型11例,HBVDNA以低、中载量为主(45.45%、36136%),病理损害多为轻至中度≤G210例(90.91%),S29例(81.82%)。C型82例,其中ASC29例,HBVDNA以高载量为主(72.41%),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100%);CHB53例,HBVDNA主要为中、高载量(39.62%,49.06%),病理损害≥G2者38例(71.70%),≥S2者25例(47.17%)。结论山西地区家族聚集性ASC和CHB以基因C型为主、病毒载量高、肝组织病理损伤较严重.为乙型肝炎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家族聚集性ASC不仅存在HBV病毒高载量.而且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脏病理损伤.临床可视肝组织病理结果酌情抗病毒治疗;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作为ASC和CHB患者治疗前的常规检测手段,为规范CHB的抗病毒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肝炎病毒 乙型 基因型 病理学
  • 简介:目的:探讨恩替卡韦佐治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及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9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肝功能相关指标,HBVDNA定量,MELD评分,并比较2组生存率。结果:(1)除了INR和AIb外,治疗后ALT,AST,TBil,Cr,PTA和MELD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平均治疗4~8周,HBVDNA平均下降(2.68±1.39)lg拷贝/mL,其中10例患者病毒低于最低检测值下限。(3)治疗组和对照组1个月、3个月和5个月各阶段生存率分别为73.2%,60.7%,48.2%和52.9%,44.1%,29.4%,治疗组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佐治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防止病情恶化,并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

  • 标签: 乙型肝炎 慢性 肝功能衰竭 急性 恩替卡韦 生存率
  • 简介:由于IFN治疗可以激活免疫.可能导致肝脏失代偿.因而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不被推荐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晚期肝纤维化患者。本试验研究了PEG—IFN—α-2b(100g/w)单用或联合应用拉米夫定(100mg/d)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2w的有效性和安全性。70例晚期肝纤维化患者(Ishak纤维化评分4—6)和169例无晚期肝纤维化患者纳入试验.所有患者均有代偿性肝病。

  • 标签: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肝纤维化患者 HBEAG阳性 安全性 晚期
  • 简介:目的:评价替比夫定(LDT)序贯疗法对干扰素-α(IFN-α)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耐药性及其对血清转换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经IFN-α治疗24周的HBV-DNA水平下降〈10~2U/mL、HBeAg持续阳性CHB患者43例资料(观察组),给予LDT序贯治疗120周;另选同期HBeAg阳性CHB患者43例资料(对照组),给予初始单用LDT治疗120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或血清转换率及耐药率的差异,并分析HBsAg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0周时ALT复常率、HBV-DNA及HBeAg阴转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BeAg阴转率和转换率的总发生率为62.79%高于对照组为34.88%(P〈0.05);两组HBeAg血清转换患者(观察组20例,对照组10例)治疗不同疗程后HBsAg水平与基线比较,HBsAg水平随着疗程延长逐渐下降;治疗48周与基线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周与基线比较其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例患者在治疗96周后出现HBsAg阴转;两组患者中44例HBeAg持续阳性患者耐药10例(其耐药率为22.73%),其中对照组7例占16.28%,观察组3例占18.75%,经两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FN-α疗效不佳患者,采用LDT序贯治疗120周的总有效率优于初始LDT单药治疗,HBeAg血清转换者长期抗病毒治疗有获得HBeAg阴转的可能;但对HBeAg持续阳性者,在后续LDT单药治疗中仍有发生耐药的风险,需考虑进一步优化治疗。

  • 标签: 替比夫定 序贯疗法 慢性乙型肝炎 干扰素应答不佳
  • 简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情迁延,汇管区炎症和毛细胆管炎常引起肝内淤胆、总胆红素(TBIL)升高,患者可持续出现食欲下降、腹胀等消化道症状.为此,常需保肝、降酶和退黄等治疗,但传统的治疗药物见效慢,且不良反应多,临床治疗较为困难.托尼萘酸(tolynicateandnaphtylaceticacid)具有促进胆汁排泄、分泌,缓解肝细胞炎症等药理作用[1],在胆道疾病中应用广泛,但在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不多见.为探讨托尼萘酸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疗效,本文对此进行了临床对照观察研究.

  • 标签: 托尼萘酸 治疗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疗效观察
  • 简介:本文对60例CAH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使用健肝合剂(由重楼、白花蛇舌草、黄芪、丹皮、赤芍等11味中草药组成)进行临床疗效追踪观察。治疗组以服用健肝合剂为主。对照组静脉滴注葡萄糖、维生素C、肌苷及口服肝必复、灭澳灵、肝泰乐。3个月为一疗程。经1~2个疗程后两组对比、治疗组在改善症状与体征、降低ALT、HBVM检测指标的转换诸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HBsAg与HBeAg转阴率分别为16.67%、和43.33%。对照组分别为3.00%和20.00%。治疗组经1年及3年后两次随访,疗效基本巩固。

  • 标签: 慢性活动性肝炎 追踪观察 乙型 治疗组 检测指标 维生素C
  • 简介:摘要:目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作为我国较为流行的传染性疾病,在当下西医治疗本病具有颇多局限性的情况下,中医的相关治疗不仅可以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并且可以发挥中医本身特有优势。本文旨在总结中医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诸多方法,由此更好地深入指导临床。

  • 标签: 中医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研究
  • 简介:目的:探究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2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各指标即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测得值与Child-Pugh评分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病毒学指标即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HBV-DNA)及纤维化指标即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ⅢP)、层黏连蛋白(LN)和透明质酸酶(HA)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Child-Pugh评分值、Alb、PTA、ALT、TBIL、HBV-DNA、Ⅳ-C、PⅢP、LN和HA水平测得值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Child-Pugh评分值、ALT、TBIL、HBV-DNA、Ⅳ-C、PⅢP、LN和HA水平测得值均低于治疗前(P<0.05),而Alb、PTA水平测得值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hild-Pugh评分值、ALT、TBIL、HBV-DNA、Ⅳ-C、PⅢP、LN和HA水平测得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Alb、PTA水平测得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用于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较为确切,有效改善了其肝功能与纤维化指标水平,降低了其病毒载量。

  • 标签: 乙型肝炎肝硬化 恩替卡韦 常规疗法 肝功能 肝纤维化 病毒载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青海地区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月医院诊治的青海地区慢性乙型病毒感染患者41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入院的健康体检者39例,设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2组血清中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检测HBVDNA水平。结果观察组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与CD3+、CD4+、CD8+及CD4+/CD8+无相关性(P>0.05);HBV携带者与CD4+、CD8+及CD4+/CD8+无相关性(P>0.05),与CD3+呈正相关(P<0.05)。结论青海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调节异常和免疫功能障碍。

  • 标签: 青海地区 慢性乙型病毒肝炎 淋巴细胞亚群 变化情况
  • 简介:目的:比较恩替卡韦初始单药与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用对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CHB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两组,每组35例;A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治疗,B组患者给予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周、24周、36周及48周时,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乙肝病毒基因(HBV-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和耐药率,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12周、24周及48周时的ALT复常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周时A组患者ALT复常率明显高于B组(P〈0.05);治疗12周和48周时,两组患者的HBV-DNA转阴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和36周时,A组患者的HBV-DNA转阴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12周、24周、36周及48周时的HBeAg转阴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耐药和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恩替卡韦初始单药与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初始联用治疗对HBeAg阳性CHB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佳,恩替卡韦初始单药治疗早期患者可出现ALT复常和HBV-DNA转阴。

  • 标签: 慢性乙肝 恩替卡韦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课题旨在对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检验结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1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和两对半,分析检验结果,并以此相关数据作为研究价值体现,做详细阐述。结果 大三阳(HBsAg、HBeAg、抗-HBs都是阳性)患者为72例,小三阳(HBsAg、HBeAg、抗-HBc都是阳性)患者为28例。结论 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中,两对半检验具有一定的实施价值,可以发挥预防作用,帮助患者早发现,早治疗。

  • 标签: 乙型病毒性肝炎 两对半检测 临床医学检验观察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课题旨在对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检验结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1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和两对半,分析检验结果,并以此相关数据作为研究价值体现,做详细阐述。结果 大三阳(HBsAg、HBeAg、抗-HBs都是阳性)患者为72例,小三阳(HBsAg、HBeAg、抗-HBc都是阳性)患者为28例。结论 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中,两对半检验具有一定的实施价值,可以发挥预防作用,帮助患者早发现,早治疗。

  • 标签: 乙型病毒性肝炎 两对半检测 临床医学检验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乙型重症肝炎患者应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仪治疗的价值分析。方法:将本院中2018年2月至2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肝硬化医院感染表现,探讨护理干预策略。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乙肝肝硬化病例59例,根据医院感染情况分组,A组(感染)20例,B组(未感染)39例,统计医院感染率,比较死亡率、感染影响因素。结果: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3.90%(20/59)。死亡率比较,A组[15.00%(3/20)]高于B组[5.13%(2/39)](P<0.05)。年龄因素、住院时间、肝功能状态、是否预防性用药、是否进行侵入性工作或发生并发症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会增加病死风险,应加强医院感染预防干预,对感染高风险人群开展预见性护理干预。

  • 标签: 医院感染 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品临床治疗有效性。方法:将我院2017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98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例随机地分成对照组49例和研究组49例。对照组临床治疗病例用拉米夫定治疗,而研究组临床治疗病例用恩替卡韦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性显然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恩替卡韦 拉米夫定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失代偿期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6例失代偿期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拉米夫定治疗。对比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精对苯二甲酸、肝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精对苯二甲酸及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及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精对苯二甲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失代偿期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恩替卡韦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有效。

  • 标签: 恩替卡韦 失代偿期 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疗效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