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7 个结果
  • 简介:美国癌症协会最新公布的份全球癌症调查报告显示,在2007年,估计有760万人死于癌症,平均每天超过2万人。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日前在日内瓦警告说,到2020年全球每年的癌症死亡人数可能增加倍,未来10年中会有8400万人死于癌症。数十年来,我们只是提高了早期癌症的治疗效果,癌症的机理,

  • 标签: 早期癌症 慢性病 世界卫生组织 死亡人数 治疗效果 日内瓦
  • 简介:对恶性脑肿瘤的治疗,已不再单纯依赖手术切除,而已经开始使用包括分子治疗在内的手段来完善现有的手术、放疗及化疗,对恶性疾病进行干预。神经外科医生在手术切除肿瘤的同时,将具有抗癌作用的药物、分子或细胞置入瘤腔,从而起到杀灭残存肿瘤细胞的作用,防止肿瘤局部复发。在脑肿瘤分子治疗时代,神经外科医生能在分子水平上干预恶性脑瘤的发生、发展,其重要性并不亚于肿瘤的切除。所以,治疗脑(神经系统)肿瘤的神经外科医生,应该是既善于操手术刀,又会操"分子刀"的神经肿瘤外科医生。本文简要介绍在手术切除脑肿瘤的同时还可以应用的,包括已经可以临床实施的和正在研究的局部治疗技术,主要有局部化疗、间质内放疗、局部免疫治疗、微包囊技术在神经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神经干细胞技术、对流增强的药物释放技术。

  • 标签: 脑肿瘤 神经肿瘤学 局部治疗 分子治疗
  • 简介:目的比较足叶乙甙软胶囊(VP-16)与拓扑替康(TPT)线方案治疗晚期或复发食管小细胞癌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10年1月年收治的进展或复发食管小细胞癌患者共41例,按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VP-16(n=21)和TPT组(n=20),VP-16组患者口服VP-16软胶囊100mg,连续14d,3周为周期;TPT组静脉滴注TPT(1.25mg/m2),连续5d,每3周为1周期;每组患者均至少完成2周期化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VP-16组化疗客观有效率为23.8%,中位疾病进展时间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40周,1年生存率为42.9%;TPT组客观有效率为15.0%,中位疾病进展时间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38周,1年生存率35.0%;客观有效率及生存率比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VP-16组不良反应贫血、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TP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VP-16组极少发生3~4级不良反应.结论口服VP-16软胶囊单药线治疗晚期或复发食管小细胞癌疗效不低于TPT,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反应轻微.

  • 标签: 足叶乙甙 拓扑替康 化疗 食管小细胞癌
  • 简介:目的探讨甲双胍在人肝癌细胞HepG2中的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甲双胍不同浓度(0、1、5、10、15mmol/L)处理HepG2细胞24、48及72h,用CCK-8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设甲双胍不同浓度(0、5、10、15mmol/L)处理HepG2细胞72h,用Westernblotting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P-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P-ACC蛋白表达,Real-timePCR检测ACC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甲双胍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经不同浓度甲双胍处理HepG2细胞72h后,P-AMPK蛋白表达随药物浓度增高而上调,P-ACC蛋白表达随药物浓度增高而上升;与空白对照组(0mmol/L)中P-AMPK、P-ACC表达比较,10、15mmol/L组中两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CCmRNA表达随甲双胍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5、10、15mmol/L组表达量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初步实验研究发现,甲双胍能够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并从蛋白磷酸化水平和基因水平抑制ACC的活性,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激活AMPK和抑制ACC有关。

  • 标签: 二甲双胍 肝癌细胞株HEPG2 乙酰辅酶A羧化酶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 简介:目的报告1例血友病性关节病误诊35年的病例,为临床医师提供借鉴的经验与教训。方法患者,男,42岁;7岁起发病,35年,多家医院均未能确诊,术后方明确血友病性关节病的诊断。结果患者7岁时出现“双髋、双膝酸困不适及疼痛,渐进性加重,伴关节活动幅度逐渐减小”等症状被当地医院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对症治疗,因效果不佳,于1个月后在当地人民医院误诊为“双膝骨结核”,给予口服抗结核药物治疗,症状无缓解,之后双髋、双膝关节反复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达35年。于近期加重,我院以“双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收住院。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尽管术后给予伤口处加压包扎、冰敷、常压引流等处理,术后第1天引流量高达2400ml,且伤口敷料持续出现大量渗血。始考虑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漏诊即请血液科会诊。查:特异性凝血因子Ⅷ为13.70(正常值:O.60~1.60)、Ⅸ103.30(正常值:0.80-1.20)方确诊为甲型血友病性关节病。结论本例甲型血友病性关节病长期误诊,教训深刻。提示临床医师须强化病史问诊的能力,重视相关疾病的体征以提高对不同关节炎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必要时,应及时请相关专科医师会诊。

  • 标签: 关节炎 血友病A 误诊 关节炎 血友病
  • 简介:单纯性骨囊肿(simplebonecyst,SBC)又名单房性骨囊肿(unicameralbonecyst,UBC),是种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长骨干骺端的骨组织良性瘤样病变,94%发生于肱骨及股骨近端[1],其发病原因不明。我院收治1例发病不足8个月的婴儿肱骨近端巨大SBC病例,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婴儿(1~23月) 骨囊肿 肱骨 病例报告
  • 简介:口腔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少见,仅占恶性黑色素瘤的0.5%左右,好发于口腔上腭黏膜,极少数发生于牙龈。我院2012年3月收治1例上牙龈多发恶性黑色素瘤,现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如下。

  • 标签: 牙龈 恶性黑色素瘤 淋巴结转移
  • 简介: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能够与Bcr-Abl激酶结合而成功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然而该激酶的点突变常导致伊马替尼耐药,使治疗失败。尼洛替尼是种比伊马替尼更有效的新型Bcr-abl激酶抑制剂。在Ⅰ期临床研究中,119例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接受了不同剂量水平的尼洛替尼,最大耐受剂量为600mg,每日次口服。推荐Ⅱ期研究的剂量为400mg,每日次。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皮疹、脂肪酶和胆红素升高。在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中,分别有92%(53%)、72%(48%)、39%(27%)获得了血液学/细胞遗传学缓解。联合应用几种不同的Bcr-Abl激酶抑制剂有相加或协同作用,如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并有可能延迟或预防耐药的出现。些研究试图通过鉴定病人的突变类型而预测这些药物的效果。

  • 标签: 靶向药物 伊马替尼 尼洛替尼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简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inflammntorymyofibroblastictumour,IMT)是近年来被命名的主要发生于软组织和内脏的少见间叶性肿瘤,临床和影像学易误诊为恶性肿瘤。WHO2002肿瘤分类:IMT为中间性偶有转移(8825/1)。其病理组织学形态复杂,诊断较为困难且病例少见。通过对1例发生于乳腺的IMT的病理、免疫组化检查及临床症状的分析,增加对该肿瘤的认知。

  • 标签: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乳腺 母细胞肿瘤 免疫组化检查 临床症状 间叶性肿瘤
  • 简介:多年以前我在某个医院工作时,碰巧听到位医生告诉位妇女她患了乳腺癌。那位妇女不相信这个诊断,她发泄般地嚎啕大哭并且开始控制不住地浑身发抖。看着她我的心阵阵发疼,忍不住地琢磨如果我自己得知这样的消息会是什么反应。

  • 标签: 乳腺癌 护士 幸存 医院工作 妇女
  • 简介:患者,男性,30岁。因头晕不适6个月入院,专科检查:仅见双侧视乳头轻度水肿,余正常,MRI示左侧侧脑室体内占位,紧贴透明隔并使其右偏,伴左侧侧脑室明显扩大(图1)。完善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行开颅探查,占位病变切除术,术中所见;左侧侧脑室内暗红色鱼肉样肿瘤,

  • 标签: 神经细胞肿瘤 文献复习 中枢 专科检查 开颅探查 术前准备
  • 简介:放射治疗是恶性胶质瘤最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之。近年来多数研究表明胶质瘤干细胞相对于非干细胞对于放射线更加抗拒。但是最近有研究表明,胶质瘤干细胞并不定比传统胶质瘤细胞系抗拒。并且,报道发现微环境有助于胶质瘤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以后的研究需要更加重视胶质瘤细胞在体内对于放射线的反应。

  • 标签: 胶质瘤干细胞 放射敏感性 自我更新
  • 简介: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cellangioma,LC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脾脏LCA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常规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标记、特殊染色,并复习近20年与该病相关的中英文文献.结果脾脏LCA由互相吻合的血管性腔隙组成,表面衬覆单层内皮样细胞,细胞无异型,部分细胞内见含铁血黄素颗粒.其髓外造血常见.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31、FⅧ、CD34、KP-1、PGM-1、CD21均为阳性,CD8阴性.网织染色(+).结论脾脏LCA是种少见的肿瘤,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病变,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标记.由于LCA可伴发恶性肿瘤,建议密切随诊.

  • 标签: 脾肿瘤 窦岸细胞血管瘤 免疫组织化学 髓外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