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8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livermetastases,CRLM)常见,半数患者在病程不同阶段会合并肝脏转移。外科手术切除仍然是让患者可能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手段(5年生存率可达40%~67%),但仅有20%~30%的患者获得切除机会。对于那些肝内多发转移并且联合化疗、门静脉栓塞(portalveinembolization,PVE)和局部消融等治疗方案仍难以单次手术切除的患者,可考虑两步肝切除(2-stagehepatectomy,TSH)。本研究组2000年首先提出了TSH的手术方式。经过10余年的发展,该手术联合围手术期化疗和PVE,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32%~64%。然而,仍有1/3准备行TSH治疗的患者最终未能完成二期手术。其主要原因是两次手术期间出现肿瘤进展。这类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完成二期手术的患者。本研究目的在于确认导致两步肝切除失败的预测因素,以更好地筛选两叶存在广泛CRLM进行TSH干预的适应证。方法自2000年至2012年,接受手术的845例CRLM患者中,125例(14.8%)准备接受TSH治疗。分析所有可能导致TSH失败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多数患者都先行化疗,每隔4个化疗周期以CT评估病情。术中常规超声检查以确定切缘,并评估肿瘤和肝脏血管关系。消融治疗仅在肿瘤较深无法切除时才联合使用。常规进行PVE以保证可安全进行二期肝切除术。一期手术后3周恢复化疗。若肿瘤无进展且预期残存的肝再生体积达到安全性肝切除范围,可二期切除PVE栓塞的肝叶。二期手术结束后继续接受化疗。结果44例(35.2%)患者未能接受二期手术,5年总体生存率显著低于完成TSH的患者(0%比44.2%;P〈0.0001)。通过多变量回归分析发现,癌胚抗原(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30ng/mL(RR:2.73,P=0.03);肿瘤大小〉40mm(RR:2.89,P=0.04);化疗周期〉12次(RR:3.46,P=0.01)以及一线化疗进展(RR:6.56,P=0.01)是TSH失败的独立危�

  • 标签: 肝切除 结直肠癌肝转移 二期手术 二期肝切除术 hepatectomy 肝脏血管
  • 简介: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化疗期间焦虑抑郁情绪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以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97例卵巢癌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了解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化疗初期、中期、末期患者的应对方式、焦虑抑郁情况。分析不同阶段患者应对方式与一般资料、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的HAMD和HAMA评分在化疗初期最高(P<0.05);“回避”和“屈服”两种应对方式在化疗初期分值最高(P<0.05),“面对”在化疗末期分值最高(P<0.05)。“面对”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P<0.05)。三个化疗时期的平均HAMD评分、平均HAMA评分分析,“屈服”与HAMD评分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随着化疗的进展,卵巢癌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逐渐缓解,更趋向于采取“面对”的积极应对方式。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的患者更易于采取“面对”的应对方式,可以为临床针对不同化疗阶段、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的患者制定心理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 标签: 卵巢癌 化疗 焦虑抑郁
  • 简介:目的:分析膀胱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与希望水平现状,并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膀胱癌手术患者104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和Herth希望指数量表(HHI)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膀胱癌患者希望水平以“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维度得分最高,为(12.11±3.04)分;生存质量以社会关系评分最高,为(13.24±1.14)分;年龄、收入水平、肿瘤分期、治疗方法及泌尿系感染是导致膀胱癌患者希望水平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希望水平越高,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及精神/宗教信仰等维度得分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癌患者术后希望水平较低,随着希望水平的降低,生存质量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应在膀胱癌患者术后进行心理干预,提高其希望水平及生存质量。

  • 标签: 膀胱癌 生存质量 希望水平
  • 简介:目的探讨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2仪(HIF-2α)的表达在鼻咽癌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1例初诊鼻咽癌组织和20例鼻咽炎性组织中HIF-2α的表达。结果鼻咽癌组织HIF-2α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鼻咽慢性炎性组织(P〈0.01);Ⅰ和Ⅱ期鼻咽癌患者组织中HIF-2α的表达明显低于Ⅲ和Ⅳ期鼻咽癌患者(P=0.039);T1及T2患者鼻咽癌组织的HIF-2α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T3及T4患者鼻咽癌组织的HIF-2α表达阳性率(P=0.026);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鼻咽癌组织的HIF-2α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颈淋巴结转移患者的HIF-2α表达阳性率(P=0.015)。结论HIF-2α的高表达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检测HIF-2α的表达对于鼻咽癌的诊断、分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仍需积累更多的临床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 标签: 鼻咽癌 缺氧诱导因子2α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 简介:目的描述食管癌患者的症状群种类,分析其与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90例食管癌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埃德蒙顿症状评价系统量表(ESAS)和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FACT-G)对癌症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进行调查;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食管癌的症状群,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症状群与生活质量各维度间的相关性,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生活质量和不同症状群间的关系。结果食管癌患者同时受多种症状困扰,症状频率和严重程度最高的是疲乏为180(94.6%),(6.13±1.65)分;食管癌患者生活质量总得分为(63.53±12.44)分,处于中等水平。评分最低为情感状况(14.37±4.72)分,最高为社会/家庭状况(17.45±3.40)分;食管癌患者存在胃肠道、情感及病感3种症状群,且症状群与患者生活质量相关(P〈0.05);胃肠道症状群和病感症状群是食管癌患者生活质量主要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存在症状多,受多个症状群困扰,生活质量水平中等。护理人员应根据症状群特点,制定更高效、更个体化的干预机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食管癌 症状群 生活质量 相关性
  • 简介:背景和目的肝切除术是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CLMs)的根本手段。近年报道对患者选择性实行肝切除术,5年生存率可高达58%。然而,在当前有效的化疗控制下,结肠癌肝转移手术切缘状态与患者生存之间的关系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确定肝转移癌切除手术切缘状态对经过术前化疗的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生存(OS)影响。方法该研究共纳入经过术前化疗后接受肝切除术的患者378例,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情况,确定阳性切缘在不同的病理及CT影像证实的化疗反应下对OS的影响。结果378例患者中,52例(14%)为R1切除(无瘤切缘<1mm)。R0切除(切缘≥1mm)及R1切除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5%及26%(P=0.017)。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R1切除(P=0.03)及化疗病理缓解不显著(P=0.002)均为不良预后的独立因素。对比阴性与阳性切缘,患者在影像学化疗缓解较佳的情况下(5年OS率:62%vs.11%,P=0.007),阴性切缘生存获益较化疗缓解优异的患者更显著(3年OS率:92%vs.88%,P=0.917)。同样,在获得较少病理缓解的患者中(5年OS率:46%vs.0%;P=0.002)较获得明显病理缓解的患者获益更显著(5年OS率:63%vs.67%,P=0.587)。结论在当今化疗效果显著进步的情况下,阴性切缘仍为患者生存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并应视为手术治疗的首要目标。此外,切缘阳性对预后的影响在化疗缓解较佳的患者人群中最为明显。

  • 标签: 肝转移 手术切缘 结肠癌 切缘阳性 阴性切缘 术前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中晚期食管癌患者30例作为食管癌组,同时收集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浆PAI-1水平,同时检测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的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食管癌组血浆PAI-1水平为(1.50±0.31)ng/ml,高于对照组的(0.87±0.22)ng/ml(P〈0.05);血浆PLT水平为(285.13±62.50)×10~9/L,高于对照组的(190.60±36.61)×10~9/L(P〈0.05);血浆FIB水平为(3.82±0.81)g/L,高于对照组的(2.91±0.48)g/L(P〈0.05);血浆D-D水平为(1.70±0.39)μg/ml,高于对照组的(0.23±0.14)μg/ml(P〈0.05)。PAI-1、PLT、FIB水平与血栓史、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P〈0.05);D-D水平与血栓史有关(P〈0.05)。食管癌患者血浆PAI-1水平与PLT、FIB和D-D水平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83、0.499、0.417,P均〈0.05),血浆PLT水平与FIB、D-D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4、0.472,P均〈0.01),血浆FIB水平与D-D水平呈正相关(r=0.375,P〈0.05)。结论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有血栓史及转移的患者更易出现高凝状态。

  • 标签: 食管癌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 血小板(PLT) 纤维蛋白(FIB) D-二聚体(D-D)
  • 简介:目的调查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变化情况,研究原发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GLQI)测定45例原发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比较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生存质量的不同.结果患者术后GLQI评分与患者年龄无相关性.随病理分期增高,患者GLQI总分、心理情绪状态、生理功能状态及主观症状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社会活动状态评分无显著变化(P>0.05).男性患者在GLQI总分及生理功能状态上均优于女性患者(P<0.05),而在心理情绪状态、社会活动状态及主观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2周腹腔镜组在GLQI总分、生理功能状态及主观症状方面优于开腹组(P<0.05),而在心理情绪状态及社会活动状态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3个月以后,腹腔镜组在GLQI总分及主观症状优于开腹组(P<0.05),而在心理情绪状态、生理功能状态及社会活动状态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肿瘤病理分期、性别及手术方式是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其中病理分期早优于分期晚的患者,男性优于女性,腹腔镜手术优于开腹手术.

  • 标签: 胃癌 胃癌根治术 腹腔镜 生存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粤东地区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至2012年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31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分析临床病理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结直肠癌患者3年生存率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70%、6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NM分期、T分期、N分期及M分期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NM分期、N分期及M分期是结直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粤东地区结直肠癌患者年龄、TNM分期、N分期及M分期是独立预后因素,分析病理资料的地区特点及预后,有助于指导该地区结直肠癌的预防和治疗。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临床病理 预后 地区 特点
  • 简介: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伴渐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41例NSCLC患者中ALK蛋白的表达情况,收集与分析伴ALK阳性表达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NSCLC患者中ALK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9.2%(13/141)。ALK阳性表达率在年龄、是否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是否吸烟、是否饮酒、病理分型、原发部位、是否有甲状腺转录因子-1表达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轻(年龄≤57岁)、EGFR阴性的NSCLC患者是ALK突变的高发人群,建议此类患者进行ALK检测。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NSCLC) 渐变性淋巴瘤激酶(ALK)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 简介:目的构建结直肠癌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PDX)模型,探讨中药"消癥方"对结直肠癌PDX模型的抑瘤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5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构建PDX模型,传代培养。选择1例患者来源的肿瘤构建P3代模型,将10只P3代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消癥方组,每组5只。对照组小鼠给予饮用水,消癥方组给予中药汤剂,均自由饮用,持续24天。观察两组小鼠的生存状态,测量体质量、瘤体积和瘤质量,计算抑瘤率。结果5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P1代建模成功4例,P2代建模成功3例。PDX模型基本保留了患者来源肿瘤的组织学特征。10只P3代荷瘤鼠在给药过程中未出现死亡,摄食量正常,饮水(药)量正常,无明显不良反应。实验结束时,消癥方组小鼠肿瘤体积均值略小于对照组,瘤质量略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癥方组的抑瘤率为-4.8%。结论结直肠癌PDX模型建模及给药技术基本成熟,但中药消癥方在实验中未显示抑瘤作用。

  • 标签: 结直肠癌 患者来源肿瘤异种移植(PDX) 消癥方
  • 简介:本文报道观察了胆管癌患者与肝胆管结石患者手术前及术后第七天血浆血栓素A2和前列环素的变化,结果表明胆管癌患者血浆血栓素A2和前列环素均明显升高,血栓素A2/前列环素比值明显增大,与肝胆管结石组比较有显著差别;术后则明显下降,术前术后比较也有显著差别,同时发现血栓素A2及血栓素A2/前列环素比值与血胆红素量明显正相关,提示血栓素A2与胆管癌患者的病情程度及预后有明显关系,说明血栓素A2/前列环素失衡与胆管癌的转归有密切关系。

  • 标签: 胆管癌 前列环素 患者 血栓素A2 术后 PGI2
  • 简介: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和即释吗啡片两种不同滴定方案治疗中重度癌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23例中重度癌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长效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初始剂量10~20mg,q12h)和短效组(口服即释吗啡片,初始剂量10mg,q4h),采用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评定两组患者在24、48、72h的疼痛缓解率及总缓解率,采用SF-36量表评估生活质量,同时统计额外给药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长效组24、48、72h内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53.2%、75.8%和83.9%,均高于短效组的34.4%、41.0%和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效组48h的总缓解率为95.2%,高于短效组的83.6%(P〈0.05)。长效组1周期完成滴定的患者比例为58.1%,高于短效组的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额外给药次数明显减少。长效组便秘发生率为45.2%,与短效组的52.5%相当(P〉0.05),但长效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30.7%,低于短效组的52.5%(P〈0.05)。长效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优于短效组。结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与即释吗啡片在72h的总缓解率相当,但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能更好地在短期内控制癌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降低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癌痛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 即释吗啡片 滴定
  • 简介:目的应用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技术结合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肺癌患者外周静脉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TC)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析肺癌患者CTC水平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2007年7月~2008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肺癌中心诊断的144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设健康对照组35例、良性肺疾病组28例。采集上述各组静脉血标本,应用免疫磁珠阴性富集分离及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静脉血中CK18+/CD45-/CTC计数,凡≥1判定为阳性。随访上述52例入院化疗患者治疗后CTC,与其临床疗效、生存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健康和良性肺疾病组CTC检测阳性分别为2例(5.71%)及1例(3.57%),肺癌组未接受抗肿瘤治疗前CTC的阳性率64.5%(93/144)。其中ⅢA、ⅢB及Ⅳ期分别为32.0%、56.8%及78.0%。腺癌、鳞癌、小细胞癌CTC阳性率分别为66.7%、70%及62%。52例肺癌患者进行每周期化疗后CTC检测,疗前CTC阳性率69.2%(36/52),3个周期化疗后下降至6.5%(3/46),显示CTC与疗效相关。结论本检测方法简便,敏感性为93.1%,特异性为72.8%;CTC阳性率与疾病分期、吸烟、疗效及转移相关,CTC水平越高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 标签: 肺癌 循环肿瘤细胞 免疫磁珠 细胞角蛋白18 白细胞相关抗原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的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就诊于我院的60岁以上的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的年龄、性别、脊髓损伤水平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spinalinjuryassociation,ASIA)评分和并发症。结果136例老年脊髓损伤患者中,39例发生并发症:呼吸系统并发症20例,心血管系统并发症7例,消化系统并发症6例,泌尿系统并发症5例,褥疮5例,感染1例,双下肢痉挛1例,其中8例发生2种以上并发症。感觉评分、运动评分及手术与否与并发症相关(P<0.05)。运动评分和手术与否是老年脊髓损伤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运动评分与并发症呈负相关(P<0.05),手术与否与并发症呈正相关(P<0.05)。结论呼吸系统并发症是老年脊髓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易发生多系统并发症。脊损损伤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越大,手术会增加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脊髓损伤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老年人 创伤和损伤
  • 简介:目的研究意象放松疗法对乳腺癌化疗期患者情绪的影响.方法将80例乳腺癌辅助化疗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给予每日1次的意象放松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于化疗前和化疗全疗程结束后接受心理焦虑量表SAS、抑郁量表SDS测量,并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IL-2、IL-6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化疗后SAS、SDS量表中总分值显著下降,血清IL-2、IL-6浓度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意象放松疗法可明显改善乳腺癌患者化疗阶段的焦虑、抑郁情绪,减轻患者化疗期因抑郁情绪所导致的细胞免疫异常.

  • 标签: 意象放松疗法 乳腺癌 化疗 焦虑 抑郁 血清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知信行模式干预在改善肺癌患者术后疼痛及睡眠质量中的作用。方法将100例行肺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知信行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镇静及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镇静评分明显增加,疼痛评分和镇痛药量明显降低(P〈0.05)。与术前1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d的睡眠质量评分、睡眠时间评分和PSQI总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d的睡眠质量评分、睡眠时间评分、入睡时间评分和PSQI总评分较术后1d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3d的相应项目评分(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d的日间功能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知信行模式干预可有效降低肺癌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术后镇静和睡眠。

  • 标签: 肺肿瘤 知信行干预 术后疼痛 睡眠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在结肠癌术后胃瘫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结肠癌术后胃瘫患者,按照是否接受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分为EN+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组及全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TPN)组,以患者拔除胃管后能正常进食半流为治疗有效,探讨EN+PN组对胃瘫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结肠癌术后胃瘫的发生率为3.4%。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合并症、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是否术后镇痛、造瘘及急诊手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经保守治疗均痊愈。两组患者胃液量均无1例需外科手术干预。EN+PN组与TPN组相比,可显著减少结肠癌术后胃瘫的恢复时间(P<0.05)[(12.8±3.8)dvs.(17.5±4.2)d]。结论EN+PN可以较快恢复患者自主胃排空能力,效果显著。

  • 标签: 术后胃瘫 结肠癌 肠内营养
  • 简介: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4例各型恶性淋巴瘤患者及2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CD3+细胞)、辅助性T细胞(CD4+)、抑制性细胞毒T细胞(CD3+/CD8+)、NK细胞(CD3-/CD16+56)和NKT细胞(CD3+/CD16+56),对两者百分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组中辅助性T细胞(CD3+/CIM+/CD8-)的百分比和绝对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患者组中CIM/CD8细胞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在恶性淋巴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了解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为后期病情判断及可能采取的相关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T淋巴细胞亚群 恶性淋巴瘤 T辅助细胞
  • 简介:基于心理社会肿瘤学的理论构架,结合近年来研究进展,阐述恶性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反应与心理、行为因素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转归中的作用。提出应构建家庭支持、专业支持及志愿者支持的多维社会支持网络,提升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肿瘤 心理学 社会支持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