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Ⅲ型前列腺炎前列腺按摩液中细胞因子IFN-γ、IL-10、Il-4水平变化对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按照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分类方法诊断Ⅲ型前列腺炎共76例。ⅢA型前列腺炎47例,ⅢB型前列腺炎29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表(NIH—CPSI),评估疼痛症状评分、排尿症状评分;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前列腺液(EPS)中IFN-γ、IL-10、IL-4水平,分析各细胞因子变化和症状评分的相关性。结果ⅢA、ⅢB型前列腺炎两组疼痛症状和排尿症状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IFN-γ、IL-10、IL-4均和疼痛症状评分呈正相关(P〈0.05),其中IL-10起主要相关;IFN-γ、IL-10、IL-4均和排尿症状评分无相关(P〉0.05)。结论Ⅲ型前列腺炎EPS中IFN-γ、IL-10、IL-4水平和疼痛症状有关,其中IL-10可能起主要作用;但IFN-γ、IL-10、IL-4和排尿症状无相关。

  • 标签: 前列腺炎 前列腺液 IFN-Γ IL-4 IL-10
  • 简介:目的探讨以自发破裂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肾脏肿瘤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肾肿瘤自发性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B超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以鉴别肾细胞癌与错构瘤,术前确诊12例。9例急诊行患肾切除术,5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sparingsurgery,NSS),2例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arterialembolization,TAE)。结果14例手术患者术后病理诊断。肾恶性肿瘤7例,错构瘤7例。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6个月,定期复查B超或CT,所有患者未见肿瘤复发,其中行TAE的2例患者,肿瘤明显缩小。结论自发破裂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肾脏肿瘤中恶性肿瘤比例较高,螺旋CT是鉴别良恶性的主要方法。治疗以肾切除手术为主,良性肿瘤可考虑行NSS或TAE。

  • 标签: 肾肿瘤 自发性破裂 临床分析 患者
  • 简介:Topretreatspermatvarioustemperaturesbeforeexposuretohumanpapillomavirus(HPV)16DNAfragmentsandtoassesstheefficiencyofHPVcarrierspermtotransfectcumuluscells.Methods:Cumuluscellsfromfollicularaspirateswereobtained,pooledanddividedintoculturedishescontainingSybyGold-stainedHPVDNAcarryingspernthatwereeitherpretreatedat4℃,37℃or40℃(n=5).Thecellswereincubatedin5%Co2inairmixtureat37℃for24hours.TheeffeiciencyofspermtotakeupfluorescentHPVDNAwasdeterminedathour0.Afterincubation.cumuluscellviabilitywasassessedusingtheeosinmethodandthepercentagesoffluorescentcumuluscellsdetermined.Results:Ouverhalfofallthecumuluscellsbecamefluorescentwiththehighestpercentageinthe37℃group.Spermpretreatedat4℃hadthegreatestamountofHPVDNAfragments.Totalspernmotilitywassimilarforthe3pretreatmentgroups.Therewerenodifferencesincumulusviabilityamongthegroups.Conclusion:Spermpretreatedat37℃transferredthegreatestamountoffluorescentHPVDNAfragmentstothecumuluscells.TheHPVDNAwasobservedinthenuclearandcytoplasmiccompartments.ThedatasuggestedthepossibilityofspermasavectorforthetransmissionofHPVDNAtothecumuluscellssurroundingovulatedoocytes,whichmightleadtoearlyimplantationfailures.

  • 标签: HPV16 DNA 基因转染 精液 体温
  • 简介:阴茎癌占男性恶性肿瘤的0.07%^[1]。随着我国经济条件、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不良卫生习惯的纠正,近年来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1],但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偏远的乡村,阴茎癌仍是男性健康的重要威胁之一嗍。自g002年7月至2012年9月,我院共收治阴茎癌患者16例,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阴茎癌 经济不发达地区 治疗 诊断 不良卫生习惯 医疗卫生条件
  • 简介:1993年~1999年我们收治16例隐匿阴茎,年龄最大者22岁,最小1岁,平均8.5岁。2例幼儿因包皮外口狭小反复尿潴留,1例成人因婚后性生活不满意求治。术后随访.6年6例,4年7例,半年2例1阴茎外观如常人,皮肤无皱折及水肿,相应年龄之生理功能正常。

  • 标签: 隐匿阴茎 治疗 横切口 年龄 婚后 正常
  • 简介:目的:分析原发性小血管炎的临床、病理及实验室检查的特点,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1995年-2005年确诊的原发性小血管炎患者16例进行分析,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37岁~77岁,平均(59±10)岁;病程1~120周;10例行肾活检,采用ELISA法检测PR3-ANCA、MPO-ANCA、Anti-GBM三种抗原,肾脏病理行光镜(HE、PAS、PASM、Masson染色)和免疫荧光检查。结果:16例中肾脏受累14例(14/16)87.5%,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少尿或无尿、肾脏体积增大、血肌酐升高,10例行肾活检病例中,新月体形成(8/10)80.0%、病理有坏死(2/10)20.0%;肾外表现中肺受累(5/16)31.3%、消化道受累(11/16)68.8%、发热(7/16)43.8%、乏力(9/16)56.3%、体重下降(5/16)31.3%、皮疹(1/16)6.3%、关节痛(2/16)12.5%、肌肉酸痛(4/16)25.0%、结膜炎(3/16)18.8%、听力下降(1/16)6.3%、咽痛(1/16)6.3%、外周神经炎(1/16)6.3%、贫血(13/16)81.3%、血沉增快(8/16)50.0%、C反应蛋白增高(10/16)62.5%、补体巴下降(2/16)12.5%、MPO-ANCA阳性(15/16)93.8%、PR3-ANCA阳性(1/16)6.3%、Anti-GBM阳性(1/16)6.3%。16例患者中9例采用甲基泼尼松龙0.5~1.0g冲击治疗1~3个疗程,其中7例配合血液净化,1例GBM抗体阳性患者还采用了血浆置换治疗;3例采用泼尼松1mg·kg^-1·d^-1联合环磷酰胺或骁悉治疗;2例采用中等剂量泼尼松(30-40mg/d)联合硫唑嘌呤50mg/d,1例症状较轻患者单用泼尼松15mg/d,1例拒绝治疗出院。预后:完全缓解(5/16)31.3%.显著缓解(8/16)50.0%,部分缓解(1/16)6.3%,无效(2/16)12.5%、其中1例死亡(1/16)6.3%,总体有效率〉80.0%,病死率6.3%。结论:原

  • 标签: 原发性小血管炎 临床表现 病理 免疫复合物
  • 简介:目的探讨HPV-16感染与前列腺癌的相关性及基于HPV-16多肽微阵列芯片在前列腺癌患者血清筛查中的应用。方法对来自HPV-16病毒的7个蛋白的胞外段序列进行叠瓦式切割,构建基于241条精细多肽库的微阵列芯片,对经病理确诊的72例前列腺癌患者和87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行血清学筛查。用微阵列芯片表达差异显著分析法筛选在前列腺癌患者和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中具有差异性表达的多肽(特异性多肽);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curve,ROC)评价这些多肽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并与PSA相比较。结果HPv-16多肽在两组血清中的抗体响应不同,与HPV-16多肽反应的自身抗体既存在于前列腺癌患者中,也存在于前列腺增生患者中。其中存在15条多肽,与之响应的抗体在两组血清中呈差异性表达;对这15条具有潜在诊断价值的多肽进行ROC曲线分析,发现多指标联合的诊断模型具有更高的诊断效率,由15条多肽构成的多指标联合诊断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72,在最佳临界值的诊断灵敏度为75.3%,特异度为61.8%;PS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0,在最佳临界值的诊断灵敏度为65.3%,特异度83.9%。结论前列腺癌患者血清中存在HPV-16特异性自身抗体,并可通过HPV-16多肽微阵列技术加以检测。

  • 标签: 前列腺癌 HPV-16 多肽微阵列
  • 简介:目的:观察益肾祛瘀汤对慢性肾小球肾炎(CGN)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符合CGN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肾虚血瘀证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服用苯那普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益肾祛瘀汤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尿素氮(BUN)及血肌酐(Scr)检测;治疗前后IL-1、TNF-α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BUN及Scr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Scr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经过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L-1、TNF-α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活血汤可能通过降低异常增高的细胞因子对CGN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 标签: 益肾祛瘀汤 慢性肾小球肾炎 白细胞介素-1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白介素-24(IL-24)基因转移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携带IL-24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Ad.IL-24)和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对照载体(Ad.GFP),在293细胞中扩增,5%FCS/DMEM中分组培养GMC,转染Ad.IL-24或Ad.GFP,加或不加LPS(10mg/L),分别用RT-PCR和ELISA检测IL-24mRNA和蛋白的表达;MTT(四甲基偶氮唑蓝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系膜细胞增生活性。结果培养GMC及LPS激活的GMC均未见IL-24表达。AdIL-24感染GMC后4~48hIL-24mRNA有稳定表达,培养上清IL-24含量在24和48h分别为(79.00±3.61)μg/L和(98.00±2.00)μg/L。感染AdIL-24对系膜细胞增生无影响,但可显著抑制LPS诱导的GMC增生。结论外源性IL-24基因转移可有效抑制LPS诱导的系膜细胞增生,Ad.IL-24有可能成为一种针对GMC增生的基因治疗方法。

  • 标签: 腺病毒 白介素-24 脂多糖 系膜细胞
  • 简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nephroticsyndrome,PINS)是儿童常见多发病,其发病与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PNS中,调节其免疫功能是其重要环节和措施。黄芪(astragalus)是一种中药免疫调节剂,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用于儿童肾脏病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检测PNS患儿血清及尿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betal,TGF-β1)来探讨黄芪在儿童PNS中的作用。

  • 标签: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TGF-Β1 IFN-Γ 黄芪颗粒 IL-13 尿液
  • 简介:目的探究HPV感染与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HUCC)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0例BUCC患者及60例对照组患者的膀胱组织标本,采用PCR结合凝胶电泳方法检测标本中HPV16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膀胱癌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HPV病毒在HUCC中的表达(15.7%)及对照组患者中的表达(13.3%)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结论目前的小型研究不支持HPV16感染参与免疫功能正常个体HUCC的发生。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
  • 简介: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目前DN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在我国已成为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的第二位病因。研究表明DN时存在多种炎症因子、细胞介质,它们通过介导免疫炎症反应,引起并加重肾脏病理损害。因此,早期积极防治其炎性改变,有助于延缓DN进展。长期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中药在防治和延缓DN的发展上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拟采用肾炎康复片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其对炎性因子IL-6和TNF—α的影响,探讨其治疗DN的可能机制。

  • 标签: 早期糖尿病肾病 TNF-Α 肾炎康复片 炎性因子 IL-6 厄贝沙坦
  • 简介:目的:研究Janus激酶(JAK2)和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活化因子(STAT3)途径的激活在IL-6介导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中的作用。方法:(1)细胞培养及分组:待生长状况良好的HK-2细胞株60%-80%细胞贴壁后,无血清培养基同步24h,然后根据分组给予相应的刺激。(2)指标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0h、24h、48h7、2h不同时间点α-SMAmRNA、E-cadherin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25ng/ml浓度的IL-6刺激24h、48h、72h后α-SMA、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检测0、5、10、25、50ng/ml浓度的IL-6刺激30min,以及IL-6(25ng/ml)刺激0、15min、30min、60min、120min后P-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检测AG490预处理细胞4h,IL-6(25ng/ml)分别刺激30min后及48h后P-STAT3、P-JAK2和α-SMA、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刺激前比较,IL-6以时间依赖方式上调HK-2细胞α-SMAmRNA、蛋白的表达,下调E-cadherinmRNA、蛋白的表达;IL-6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上调HK-2细胞P-STAT3的表达,高峰发生在30min;AG490部分抑制STAT3、JAK2的磷酸化,部分抑制IL-6诱导的α-SMA蛋白表达的上调、部分抑制IL-6诱导的E-cadherin蛋白表达的下调。结论:HK-2细胞中,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参与了IL-6介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发生。

  • 标签: 白细胞介素-6 上皮细胞转分化 Janus激酶和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活化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前列腺液16srDNA检测对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意义。方法选择符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诊断标准的Ⅱ型前列腺炎和Ⅲ型前列腺炎患者67例。常规前列腺液镜检和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检查,并对前列腺液中的16srDNA进行PCR检测,治疗全部采用以抗生素为主的综合治疗。以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为疗效指标,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Ⅱ、ⅢA和ⅢB型前列腺炎16srDNA阳性率分别为100%(11/11)、62.5%(20/32)、66.7%(16/24)。Ⅱ型前列腺炎治疗显效率100%;在Ⅲ型前列腺炎中,ⅢA、ⅢB组无差异,而16srDNA阳性组治疗总显效率(80.0%)明显高于16srDNA阴性组(52.4%)(P〈0.05)。结论前列腺液16srDNA表达与前列腺炎的疗效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作为Ⅲ型前列腺炎选用抗生素治疗的依据,并对前列腺炎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慢性前列腺炎 16s RDNA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