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柴葛肌汤合桂枝汤加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柴葛肌汤合桂枝汤加减)与对照组(手法按摩结合颈椎制动),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77.14%,P

  • 标签: 柴葛解肌汤 桂枝汤 神经根型颈椎病
  • 简介:摘要: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分娩后出现的抑郁症状,不利于产妇的身心健康及婴儿的发育,给家庭、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本文围绕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行综述,期望为临床相关护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产后抑郁 影响因素 护理 综述
  • 简介:摘要:在妇科疾病中,超声造影的运用,不仅能够显示病变的血供丰富程度,同时还能反映出病变的活性形态,同时也给相关的整治医师带来更多更广的帮助。并且超声造影在妇科疾病中,还能帮助诊断医生更好地进行合理的诊断,研究的方法和形式也是比较简单的,在诊断过程中,还能帮助患者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本文对超声造影在妇科疾病中使用的方便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并探讨了提高妇科疾病病变检查的前提与有效措施。

  • 标签: 超声造影 诊断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自然分娩产妇产后康复护理的实施及相关指标。方法将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1月的100例自然分娩产妇,随机分组,常规护理组给予传统护理,产后康复护理组开展全方位产后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满意;产后出血的时间、恶露时间、产后排气的时间、自主排尿的时间、开始泌乳时间和持续宫缩痛时间;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产后康复护理组的护理满意是100.00%,而常规护理组的护理满意是80%,P<0.05。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水平接近,P>0.05;护理后产后康复护理组生活质量水平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产后康复护理组产后出血的时间、恶露时间、产后排气的时间、自主排尿的时间、开始泌乳时间和持续宫缩痛时间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产后康复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更少,P<0.05。产后康复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是2%,常规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是14%。结论自然分娩产妇实施全方位产后康复护理效果确切,可加速产后康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产妇的满意和改善产妇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自然分娩产妇 产后康复护理 相关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中导致凝血风险的相关因素,总结其护理干预方案。方法随机抽选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资料共计76例进行对照分析,抽签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同时加用预见性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凝血情况以及凝血原因。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滤器、管路凝血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患者均为血流速度缓慢引发,对照组中患者发生原因有3例为血流速度缓慢、5例高凝状态、4例为肝素量不足。结论临床上针对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患者总结其凝血风险原因,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其凝血情况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凝血风险 滤器 管道 连续性血液净化 预见性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体质辨识在妇科疾病中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检索妇科疾病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文献,将其分为经、带、胎产、杂进行系统整理,总结中医妇科经、带、胎产、杂病的中医证型与体质研究进展。通过对妇科常见病妇女体质的研究,对预防妇科疾病的发生,对不同体质的妇女进行妇科疾病防治的指导意义重大。

  • 标签: 妇科病 中医体质 临床研究 疾病防治
  • 简介:摘 要: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组以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及重复刻板性行为、兴趣活动单一狭窄为核心症状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刻板行为及兴趣狭窄 ,共同限制和损害了儿童的日常生活功能。近年来 ASD的干预措施越来越多 ,应用行为分析 (ABA)是目前唯一经美国卫生局认可的治疗 ASD的方法 ,其有效性已经被证实 ,现已广泛应用于 ASD儿童的治疗。本文将主要从应用行为分析的基本理论、作用及与其它干预方法的效果比较进行综述。

  • 标签: 孤独症 谱系障碍 应用行为分析干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搏动性耳鸣是指因为患者的头部、颈部、血管或其他器官结构发生异常而导致形成非正常性的异常声音,且异常声音能够通过耳部周围的邻近组织而传到患者内耳,从而使患者耳部能够感觉到拥有一定节律性的声音,临床上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搏动性耳鸣。搏动性耳鸣在临床中拥有较高的发病率,根据相关资料报道称,在临床中所有类型的耳鸣患者中搏动性耳鸣患者约占4%-5%左右。搏动性耳鸣大多数与血管有关,耳鸣节律与血管搏动节律一致,统称之为血管性搏动性耳鸣,依据血管类型可以分为静脉性搏动耳鸣和动脉性搏动耳鸣两种。最近几年,相关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一个导致静脉性搏动性耳鸣的重要原因就是体内的乙状窦发生相关病变。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搏动性耳鸣病例被首次提出后,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报道了搏动性耳鸣患者通过介入治疗而成功的病例;也有相关文献指出,临床中所有搏动性耳鸣患者中,约有21%-25%的患者是因为乙状窦发生相关病变而导致的。目前临床中仍未明确有关搏动性耳鸣的致病机制,因此,针对乙状窦相关性搏动性耳鸣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也没有统一的共识和标准。在此,探讨因乙状窦发生相关病变而导致的搏动性耳鸣的相关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及意义,同时,对改善搏动性耳鸣患者的预后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乙状窦病变 搏动性耳鸣 耳鸣 临床诊断 临床治疗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青少年近视的相关因素,并分析护理干预效果,从而降低青少年近视发生率。方法:研究人员深入当地的一所中学,随机挑选600名学生作为基本实验对象。本实验已经征得学生本人及其家属许可。所有参与实验对象及其监护人具有实验内容一部分知情权。为了使实验顺利进行并清晰展现实验结果,研究人员将所有学生平均随机分为三个实验组。将其中200名学生设置为对照组,不对该组学生学习生活进行任何行为干扰;还有200名学生设置为实验组A,研究人员针对本组学生采用雾式干预法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行为干预;剩余的200名学生设置为实验组B,研究人员在实验组A的基础上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护理干预。此研究主要运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青少年近视相关因素以及护理干预效果。通过对两组数据进行严格对比,可以发现两组数据差异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即P<0.05。该实验在开展过程中要不定时对学生的视力情况进行检测,最后观察学生视力的改变情况,得出一般结论。结果:经过相同且一定时间的行为观察以及实验的开展之后,对学生的视力变化数据进行最终的统计分析。结论: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行为对比,可以发现青少年近视的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压力、每天户外运动时间、营养摄入情况、用眼状况以及每日睡眠时间。在对照组中,学生的近视度数上涨的学生有98名,近视度数维持不变的学生有90名,学生近视程度好转的学生有12名;在实验组A中,学生近视度数上涨的学生有20名,近视度数维持不便的学生有155例,学生视力有明显好转的25例;在实验组B中,学生近视度数上涨的学生有13名,近视度数维持不便的学生有130例,学生视力有明显好转的57例。根据实验情况可以看出护理干预疗效明显。

  • 标签: 青少年近视 相关因素 护理干预 效果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儿科住院感染患儿中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护理措施。方法:本研究从本院儿科患儿中选取样本,总例数为100例,对所有选取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其危险因素以及护理措施。结果:在住院患儿中,患儿的感染率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感染率就越高;患儿住院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率就会越高;其中应用三联抗菌药物治疗的患儿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二联药物与一联药物患儿。结论:在儿科住院患儿中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抗菌药物方案、住院时间等,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 标签: 住院患儿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儿科住院感染患儿中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护理措施。方法:本研究从本院儿科患儿中选取样本,总例数为100例,对所有选取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其危险因素以及护理措施。结果:在住院患儿中,患儿的感染率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感染率就越高;患儿住院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率就会越高;其中应用三联抗菌药物治疗的患儿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二联药物与一联药物患儿。结论:在儿科住院患儿中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抗菌药物方案、住院时间等,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 标签: 住院患儿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糖尿病(DM)是由遗传、环境、自身免疫缺陷等多种复杂原因共同导致的,以血中葡萄糖水平连续慢性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代谢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T2DM)多见,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产生胰岛素抵抗而致病。胆汁酸(BA)以胆固醇为主要原料在肝脏细胞内转化代谢而来。BA不但具有促进脂肪乳化水解以及维持全身系统稳态的作用。此外,还可以作为一种信号物质,通过激活法尼醇X受体(FXR)以及G蛋白偶联受体(TGR5)输送信息,同时还与肠道菌群产生全方位互动效应,在机体能量代谢以及免疫耐受等方面发挥作用,影响着T2DM的发生与发展。

  • 标签: 2型糖尿病 胆汁酸 肠道菌群 代谢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