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利用考古系列样品的碳十四年方法,就是把田野考古的层位和文化分期的相对年代序列转换为精度较高的绝对年代序列,从而定出考古事件的日历年代,使误差缩小。此法虽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一方法的可靠性仍需做进一步的说明。

  • 标签: 田野考古 文化分期 夏商周断代工程 年代 重要作用 事件
  • 简介: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蒙古国国家博物馆、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蒙古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进行的'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合作项目'自2005年起连年实施,至2015年已历时十周年。双方合作期间,取得了重大的学术成果,并得到了国际考古学界的认可和赞誉。

  • 标签: 中国 蒙古国 考古 合作 回顾 展望
  • 简介:秦俑一号坑新出土一件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发现该俑彩绘病害复杂。彩绘脱落严重、泥土附着物面积过大、部分彩绘层已剥离陶俑本体并附着于背部土层上、土层厚重且严重开裂、移位,必须进行保护修复。针对这种复杂的彩绘病害情况,先期进行彩绘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局部贴试验。在小面积彩绘贴技术成功的基础上,通过准确定位将残存于土块上的彩绘花纹图案贴于原位,进行大面积彩绘贴保护,效果良好。本研究结果可为以后出土的陶质彩绘文物贴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秦俑 彩绘 回贴技术
  • 简介:作者以扎实的鹘文文献为基础,全面探讨和研究了印度民间文学与鹘民间文学的关系、印度宗教文化在鹘中的传播与影响,拓展了维吾尔文学的研究领域,填补了维吾尔文学史中佛教文学的空白,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鹘佛教文学的专著。

  • 标签: 民间文学 宗教文化 回鹘文 印度 研究论著 敦煌学
  • 简介:本文首次刊布敦煌莫高窟北区B125窟出土的一件鹘文残卷,对鹘文原文进行拉丁字母转写、汉文翻译和注释,并对残卷的翻译年代、版本和翻译方式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 标签: 莫高窟北区 回鹘文《增壹阿含经》
  • 简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前身是河南文物工作队,它成立于1952年6月,至今已走过了50个春秋。50年的开拓进取,50年的发展壮大,职工队伍由建队时的20余人增至现在的105人,基础设施从开初的两座二层楼房扩展为一幢五层办公楼、一幢六层……

  • 标签: 河南 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 文物考古 文化习俗
  • 简介:考古学家在西印度群岛的卡里亚库岛屿的一处年代为公元1千至1千2百年的遗址中发现了古人吸闻鼻烟的碗状容器,下文称之为“鼻烟碗”。该研究用热释光与光释光技术测定了三件鼻烟碗样品的年代:一件出土于上述遗址,另两件来自当地博物馆且产地不明。测量结果竟然是这三个样品的平均年代在400±189B.C.区间内,

  • 标签: 热释光 年代序列 岩石 利用 西印度群岛 考古学家
  • 简介:就中国航海技术史而言,郑和下西洋"过洋牵星"被看成我国古代先进天文导航术的重要标志,但"过洋牵星"的文化起源却在国际航海技术史学界长期争论。吴春明先生《从南岛"裸掌星"到郑和"过洋牵星"》一文,对比研究了太平洋南岛语族与华南航海民族志上共存的"星象罗盘"("观星法")和"裸掌星"技术,探讨传统王朝史学背景下,作为"华南民间历史失忆"的土著航海术在中华海洋文明史上的肇始地位。

  • 标签: 中国海天文 南岛裸 天文导航
  • 简介:1980年10月至1981年7月,吐鲁番地区文物管理所(现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对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崖前土沙堆积进行了清理发掘,出土了丰富的汉文和鹘文等文献。此文将首次对其中一件鹘文刘本《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编号81TB10:09)残页进行原文换写、原文拉丁字母转写、汉译文(附汉文原文)和注释,并根据以往的研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柏孜克里克 回鹘文 刻本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
  • 简介:“中国第十六届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年学术讨论会”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定年代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博物馆承办.拟定于2018年3月底在上海举行,为期三天.参会报名表提交截止日期为2017年11月30日,论文摘要递交的截止日期为2018年2月20日.会议主题如下:1)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年的原理与理论研究;2)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年的应用;3)仪器设备的开发和改进;4)剂量学.

  • 标签: 电子自旋共振 学术讨论会 中国 会议通 上海博物馆 专业委员会
  • 简介:2018年3月29日,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定年代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博物馆联合发起主办的"中国第十六届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年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国际大酒店召开。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此次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为国内研究和应用释光及电子自旋共振年技术的考古工作者、地质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学术意见、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对推动中国释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电子自旋共振 学术讨论会 中国 上海光大会展中心 上海博物馆 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