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法斯宾德创作的《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1979)《莉莉·玛莲》(1980)《洛拉》(1981)《维罗尼卡·福斯的欲望》(1982)被称为其“女性四部曲”。在四部曲中.法斯宾德着力于将情节叙事和对历史与现实的理性批判精神结合在一起.把“作家电影”的个人化风格与好莱坞电影的“可视性”融为一体.使影片既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又具备深刻的哲理思想和艺术深度。

  • 标签: 女性主义 后期创作 性别意识 好莱坞电影 理性批判精神 历史与现实
  • 简介:爱德华·蒙克,欧洲著名的现代艺术家。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德国、继而在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更以其在版画上的才能和成就被看作是西方现代版画艺术的主要开拓者。蒙克的作品中充斥着疾病、死亡、孤独以及由此带来的痛苦,这种题材的选择和带着些许诡谲的表现方式.不是画家创作风格上的一种单纯的选择,而是画家对于多舛命运的一种直观的表达和宣泄。

  • 标签: 艺术家 情感表现 蒙克 《呐喊》 抒情诗 悲剧
  • 简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世界电影发展史上重要的流派之一,对世界电影美学及电影拍摄实践都有重要意义。他们将好莱坞擅长制作的戏剧化故事片完全摒弃,形成了具有“记录性”特征的本真电影。这种电影的重要特征就是一切都以“真实”为要,而巴赞将这种美学风格称之为“真实美学”。大量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都启用了“非职业演员”担当主角。这也是“非职业演员”首次作为一种电影演员的类型出现。

  • 标签: 非职业演员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真实美学
  • 简介:在中国舞台演出西方现代戏剧是一个从领会、吸收到创新的过程。以往对北京人艺1983年版《推销员之死》的评论偏重于剧作家米勒与译者兼主演英若诚之间的合作。要揭示京剧等中国艺术是如何融入《推销员之死》的,我们必须梳理米勒与北京人艺舞美设计、灯光设计、配角演员的合作。是这一被忽视的合作促成了1983年版《推销员之死》创新戏剧表现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并影响了百老汇1985年和2012年版的《推销员之死》。

  • 标签: 米勒 《推销员之死》 北京人艺 表现主义 超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