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4 个结果
  • 简介:不可否认,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颜值高,会在起跑线上赢得更多关注。但是,要想在赛道上拼搏到最后,依靠的还是实力。1987年出生的瑞士钢琴家路易·威兹格贝尔有着如同时尚杂志封面模特般的俊朗外表与气质,在他2016年初的首次中国内地独奏巡演前,"高颜值"几乎是各媒体提及度最高的词。但在巡演之后,人们记住的则是路易如诗般优雅的演释、纯净通透的音色与恬淡不浮躁的气质。他不仅是偶像派,也是毋庸置疑的实力派。

  • 标签: 格贝尔 威兹 杂志封面 演释 练琴 爱乐乐团
  • 简介:廖辅叔在音乐学、词学和翻译学三个领域都有重要建树.其中音乐学领域的成就又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国近现代音乐、中西音乐交流的研究和外国音乐论著翻译等方面.从大量的综合文献中寻找并梳理脉络是廖先生学术研究工作的一大特色.而明清时期的大量文献是其主要的着眼点.廖先生论述独到的学术文论,展现了一片新的史学视野,拓开了一块新的研究领域.

  • 标签: 廖辅叔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西音乐交流史 外国音乐论著 翻译
  • 简介:文章以菲利普·唐斯的《古典音乐》为评述对象,着力考察了作者在处理音乐三个核心对象:史实、音乐、人文时的方法、特色与功力,以及在对待"历史"与"艺术"这一固有矛盾时的策略和表现。在史实问题上,唐斯秉持"万有联系"的认知定律,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有效揭示了无数史实之间的关联;在音乐问题上,他采用不同程度上综合有背景描述、本体分析、意义诠释、统计性评述、参照性评述、接受史评述等在内的"立体化坐标"思维来描述和解读作品;在人文问题上,他凭借他丰富的识与精深的乐养,努力重构了该时期音乐与其他文明要素(如政治、经济、哲学、社会、宗教、姊妹艺术等)之间的共生性"生态图景"。在"历史"与"艺术"的悖谬关系问题上,唐斯没有去"调和"而是"顺从"了这对矛盾,由此,本书在削弱历史连贯性的同时,彰显了艺术上的更多细节。

  • 标签: 古典音乐 断代史 海顿 莫扎特 贝多芬
  • 简介:长期以来,中国音乐常被贴上“无声音乐”或“哑巴音乐”的标签,而中国大量的传世乐谱充分证明了中国音乐音响存在的真实性,同时中国音乐还以不断接衍、流变、转化的形态,在民间得以留存发展,在民间社会严格的礼俗仪式中保有它的“古老性”。种种证据可见,中国音乐并非是“无声音乐”。但想要彻底摆脱人们心中中国音乐为“无声音乐”的偏见,不仅需要不断挖掘和翻译古代乐谱,同时需要走向田野,在田野中寻找中国音乐的历史遗存。而通过对民间音乐的录制,不断构建起丰富的音响档案馆,亦可为改变这种现状带来裨益。

  • 标签: 中国音乐史 无声音乐史 音响 乐谱 民间音乐
  • 简介:和声艺术发展多声史前—十九世纪末(四之二)吴式锴(三)圣咏和声语言的展开与变化处理前面我们已论及巴赫在圣咏中所作的丰富多样的和声处理,从而在历史上把和声的技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些多彩的和声手段十分优美地渲染了圣咏音乐的艺术情趣。巴赫则根据不同曲调...

  • 标签: 减七和弦 艺术发展史 维也纳古典乐派 钢琴奏鸣曲 十九世纪 主调音乐
  • 简介:李凌先生长达70余年的音乐生涯中,音乐教育始终是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丰富。在教育目的上,着眼于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幸福社会的创建和国民音乐水平的提高,主张音乐教育要服务时代和实施美育;在教育体系建立上,着眼于人才培养渠道的多样化,主张"音乐教育的多轨制";在教育行政管理上,着眼于改革、发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主张音乐教育立法。他的音乐教育思想,推动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 标签: 李凌 音乐教育思想 服务时代 美育 多轨制 音乐教育
  • 简介:<正>序言王光祈是我国五四时期重要社团“少年中国学会”最主要的创办者,当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从他于音乐学研究中取得的成就来看,他又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位有卓越贡献的音乐学家。王光祈的音乐生涯,开始于一九二○年赴德留学之后。但是,他的音乐思想基础,却在国内创办,开展“少年中国”运动时期就已经基本形成。他的音乐实践活动,就其思想根源来说,正是“少年中国”的社会理想

  • 标签: 卓越贡献 社会活动家 王光祈 具体做法 少年中国学会 西洋音乐
  • 简介:朱熹理学思想与福建音乐文化王耀华朱熹(1130—1200)的一生,除在江西、浙江、湖南、安徽逗留的3年之外,其余67年都在福建各地度过,或则求学,或则著述、讲学,或则从政。因此,他的思想和行为在福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同样,以他为创立者的福建理学思想对...

  • 标签: 福建音乐 朱熹理学 《西厢记》 封建伦理道德 《西厢》 《荔镜记》
  • 简介:通过对赵沨不同时期有关音乐美学文献的研读和学习.可以看出他在音乐关学各领域的探索中,具有如下远见卓识:1、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现实音乐生活,探索音乐本体存在和本质问题。2、他基于前人的探索.认为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应该是辩证统一的,是融成一体、难解难分的。3、他主张在音乐创作中要处理好生活、思想、技巧的关系。4、在音乐批评方面,赵沨与现实的音乐创作实践相联系,驾简就繁、切中时弊,对学界存在的问题现象进行了合理的批评。5、他提倡美育。关注多元教育。主张学兼中西,强调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 标签: 赵沨 音乐美学思想
  • 简介:古琴是我国最具代表意义的传统乐器,已经有了至少三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古琴不仅有众多的作品传世,更有丰富的琴论文献留存.从先秦时的、到明清时的、,它们勾勒出了传统古琴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纵览这些文献,可发现古琴美学思想与儒、道、佛思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先秦时儒、道就各有古琴美学命题提出,魏晋后佛家思想也开始逐渐渗入到古琴领域.此后,儒、道、佛三家思想均对传统古琴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影响,并各有诸多美学命题提出,其中"琴者,禁也"、"琴者,心也"、"攻琴如参禅"等命题更为重要,分别集中体现了儒、道、佛的古琴美学思想.

  • 标签: 古琴 《溪山琴况》 琴论 美学思想 乐器 传统
  • 简介:从美学的角度上来讲,音乐作品既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物态性客体,同时又是一个离不开接受者意识活动的非实在性的观念性客体。笔者认为孔子“成于乐”的音乐思想也包含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音乐美学内容,本文从音乐的主观与客观性这个美学的角度,来解析论述孔子“成于乐”的音乐思想

  • 标签: 孔子 音乐存在 人的存在 成于乐
  • 简介: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分支部分.音乐教育具有培养、加强和提高审美能力的功能.声乐艺术是人类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虽然这种表达方式不同于其他文学艺术,但是在审美及艺术观上确有着很多共性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音乐教学能力、理论水平和音乐素质等方面,即要考虑到艺术所具有的共性,又要遵循音乐自身的教学规律性.

  • 标签: 声乐艺术 教学思想 音乐教育 高等师范院校 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
  • 简介:王光祈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本文仅从他的国乐思想入手,指出王氏的国乐思想是建立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的,立足于“中华民族特性”的国乐观和创作观。并浅析王氏作为“五四”新文人,对传统“礼乐”观念的理解。力图以系统化的语言,解析王光祈在传统与“新文化”思想的交融下,对国乐的不断认识。

  • 标签: 王光祈 国乐思想 “中华民族特性” 音乐思想 音乐创作观 音乐文化
  • 简介:试论王阳明的音乐美学思想家浚阳明先生素以哲学家、教育家著称于世;他没有写过论乐的文章,但是《传习录》上收集的他和学生多次有关音乐问题的谈话表明,他不仅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有相应的教育方法,而且对音乐有某些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既是他的心学在音乐领域的体现...

  • 标签: 音乐美学思想 王阳明 《传习录》 音乐教育 天地之气 封建统治
  • 简介:彼得·基维是分析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一书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作者提出:具备非功利性且又敏感的听觉器官是纯音乐体验的基础之一;纯音乐体验并不追问音乐之外的意义;“刺激模式”和“再现模式”都不是纯音乐体验的模式;在一个过程中,聆听与思考不能同时进行;对音乐的最好解释是非语言的重新表演;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之间有差异,理解有利于审美,但不是审美:音乐可以描绘情感,但打动人的智能是音乐本身。基维思想的启示在于揭示了善/认知方式和关/审美方式的区别,不足在于没有充分阐明“音乐认知”和“音乐感受”的区别,没有区分“首次欣赏”和“重复欣赏”。

  • 标签: 彼得·基维 纯音乐 分析美学 音乐审美方式
  • 简介:中国古代音律理论早期主要围绕五音、六律展开。《管子》中即有对五音理论完备的论述,包括音色、五音内部派生法则以及五音之"数"的概念。之后五音内部的派生法则及"数"被扩展至六律中,《淮南子》对此记载甚详。至西汉中后期,受气化宇宙论以及象数易学影响,音律理论又融入了易学因素,产生了易学化转变倾向。

  • 标签: 西汉 易学 音律思想 五音 六律
  • 简介:五四时期的平民音乐思想是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思想在音乐领域的具体体现,其主张将音乐普及到一般平民,改变音乐为贵族特权享有的局面。这对当时中国的音乐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音乐创作、音乐教育以及美育活动三个方面。平民音乐思想为中国的音乐文化打开了一个平民化的崭新局面,具有开拓性和革命性的历史意义。

  • 标签: 五四时期 平民音乐思想 音乐创作 音乐教育 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