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正>泰国的早期长篇小说大都是些爱情小说。人们说“爱情是小说的永恒主题。”然而,小说的主题——“永恒”,对读者说来却是一种灾难。于是,一些作家把眼光移向了异域,以国外为背景的小说便应运而生,它的开山祖师就是蒙昭·卡丹庚(1905—1932)。蒙昭·卡丹庚自幼聪颖好学,中学时期就对文学饶有兴趣,十八岁起翻译西方文学作品。他出生在一个皇族家庭,是一位亲王的儿子,因此有机会到英国和美国求学,学习法律。国外生活的体验,正好成了他日后创作的依据。

  • 标签: 长篇小说 小说创作 爱情小说 作家 短篇小说 西方文学作品
  • 简介:目前,作为一种学术的外国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传记式研究模式',主要是对现存材料进行的转述和阐释,它虽然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事实性知识',然而'事实'本身却不能决定理论的意义.因此这种模式不利于为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提供一种中国视角.作者认为可以采纳'问题式研究模式',即以某种核心问题进入研究领域,进而提出理论构想.这既可弥补'传记式研究模式'的不足,也可在方法论上打破那种平面论述,使人们关注某一作家在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基本问题的同时,提供一种题域使人们得以深入下去.

  • 标签: 外国文学 传记式研究 中国 艺术生命 民族精神
  • 简介:《圣格尼丝之夜》是在当代济慈研究领域最具争议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如何理解诗中波菲洛和玛德琳之间的关系成为西方针锋相对的两派学者的分水岭。以瓦瑟曼为首的学者认为两位主人公之间是纯真的爱情关系,而以斯蒂灵杰为首的另一派则认为两位主角并非传统意义上浪漫、纯洁的恋人,而是类似莎翁《辛白林》中的“亚西莫和伊墨琴”,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欺骗与凌辱。本文从两派学者的基本观点出发,联系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基于两派观点衍生出的形形色色的文本解读,从历史的角度为这首诗的文本阐释勾勒出清晰的边界,并试图从中归纳出济慈诗歌文本阐释的一般规律。

  • 标签: 济慈 《圣阿格尼丝之夜》 文学解读 边界
  • 简介:  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特伍德的新作(Payback:DebtandtheShadowSideofWealth,以下简称)于2008年10月由安南西出版社出版发行.其实早在三年前,在美国为了平息伊拉克叛乱而不惜投入巨额资金时,特伍德就已经开始了对该书的构思与策划.之后,特伍德把"偿还"选定为加拿大"梅西系列演讲"的主题.巧合的是,的出版恰逢当前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仿佛这场金融风暴多年前便已在特伍德目力所及范围之内了,这让人不得不惊叹,主要作为文学家的特伍德竟有如此料事如神的预见.……

  • 标签: 买单评 债务财富 偿还债务
  • 简介:扬·尔贝是当代西方非自然叙事学阵营中最为活跃、最有建树的理论家之一。尽管受到布莱恩·理查森的激发和影响,但尔贝无论在非自然叙事的概念界定、特征描述还是在阐释策略方面都与理查森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概念层面上,尔贝把非自然叙事界定为物理上、逻辑上、人类属性上不可能的场景与事件;在特征描述上,他主要聚焦于非自然的叙述者、非自然的人物、非自然的时间和非自然的空间;在阐释策略上,他倡导以认知方法为导向的自然化解读策略。本文在评述尔贝非自然叙事学理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出:关于非自然叙事的界定与判断至少涉及“程度”与“层面”两个问题,而对非自然叙事特征的考察需要扩大至更多的类别与内容,如非自然的聚焦、非自然的心理以及非自然的情感等;在非自然叙事的批评实践上,所谓的自然化解读与非自然化解读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种“两者皆可”的选择,即我们应该在有效保留非自然叙事之“非自然性”的同时对其做出合理的阐释。

  • 标签: 不可能性 非自然叙事 非自然叙事学 扬·阿尔贝
  • 简介:Q正传》借鉴了显氏小说《胜利者巴尔代克》,作为Q形象的核心意义的精神胜利法表现出与巴尔代克的异质同构。虽是取法显氏的小说,而Q形象的塑造体现了鲁迅文本对显氏文本的否定的互文性关系,显示出对显氏的借镜与超越。

  • 标签: 《阿Q正传》 《胜利者巴尔代克》 精神胜利法 异质同构
  • 简介:埃及女作家纳娃勒·赛达维著作颇丰、影响深远,在当代阿拉伯世界颇具争议。由于她在性、宗教和政治等方面的异见,一直在阿拉伯本土受到打压,不仅“文学家”的身份得不到承认,甚至连“女性”的身份都遭到质疑。本论文认为,赛达维的写作生涯是她反思和探索母语阿拉伯语的过程,她从语法、语言习惯和言外之意等多方面着手,尝试指出和弱化阿拉伯语承载的父权文化色彩和阳性中心主义价值观,驯服这陌生的“母语”,也呼吁女作家和她们的读者通过对语言本身的思考,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和世界。

  • 标签: 纳娃勒·赛阿达维 女性写作 阿拉伯语 父权文化
  • 简介:陈宝琛是同光体闽派的代表,存诗七百余首,于近代诗坛非常有影响。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有歌哭之调,亦有沉静之音,均呈现出一种大家气象。在陈宝琛的诗歌中,占比重较大的是歌哭之调,而歌哭之调中又属哀挽诗作最为动人。陈宝琛的衷挽诗作以衰障朋友为主题的居多,均为情感真挚、感慨深沉之作,具有穿透时空的生命与感染

  • 标签: 陈宝琛 衷挽 真诚
  • 简介:一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先生逝世,学界震惊。打开电脑,国内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学术社团、刊物及出版社都纷纷发文悼念,学界同仁无论老少,乃至海外的不少学者也都发帖深表哀悼。我也发一短文,认为先生与鲁迅那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他在学术文化的建设方面有着丰功伟绩,他对年轻学子的关爱培植更是意义深远。

  • 标签: 《李德裕文集校笺》 傅璇琮 哲人 合作 著名高校 科研机构
  • 简介:《崩溃》是尼日利亚裔美国作家齐诺瓦·切比小说创作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以一个具体非洲人的奋斗历程和命运悲剧,展现殖民者进入非洲前后的独特社会现实。他以冷峻的写实笔法描写了大量非洲传统的民间习俗,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幅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画。这些描写既是小说人物成长和性格塑造的典型环境,更是小说独特主题表现及其价值意义体现的基础。小说表现了本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与殖民文化的矛盾与冲突:神性与人性的冲突、野蛮与文明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冲突。小说中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社会苦难、社会凝聚与作者出神入化的叙事技巧构成了珠联璧合的极致。奥孔克沃这一悲剧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揭示了落后、野蛮、非人性的民俗文化在文明的现代文化面前崩溃的必然性,文明取代野蛮、进步战胜落后的不可抗拒性,一切个人逆潮流的努力都必将是悲剧性的。他的悲剧不是个人性格的悲剧,而是社会、时代和民族的悲剧,奥孔克沃之死象征着本民族中野蛮民间习俗文化的终结,隐喻着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的开启。

  • 标签: 民俗文化 民族传统 殖民文化 冲突 悲剧
  • 简介:扬·尔贝的新作《非自然叙事:小说和戏剧中的不可能世界》是关于非自然叙事学的又一部力作,它建构了“不可能世界”的非自然叙事学,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九种解读非自然叙事的阅读策略和方法。《非自然》从理论上丰富了叙事学的研究领域,从批评实践上对于拓深整个文学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标签: 扬·阿尔贝 《非自然叙事:小说和戏剧中的不可能世界》 非自然叙事学 不可能世界
  • 简介:《J.尔弗雷德·普鲁佛洛克的情歌》是英国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T.S.艾略特早年的代表作,该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和模仿了欧洲文学的经典之作。引用和模仿是现代主义的必然要求,因为在这一时期,自我已经死亡,现代主义作品呈现出去个性化的特点。但在现代主义时期,语言也已经僵化,作家如果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必须在作品中加入另外的表达方式,表现新的主题。艾略特本人就主张去个性化,他的惯用手法就是对前人的摹作和引用。这种互文的写作方式在压抑个性的同时,又通过表现新的时代主题,融入新的表达方式形成了新的风格,体现出强烈的现代主义色彩。

  • 标签: T.S.艾略特 《J.阿尔弗雷德·普鲁佛洛克的情歌》 去个性化 风格 互文
  • 简介:在但丁的《神曲》中,维吉尔作为朝圣者的向导给予了朝圣者引导与慷慨的帮助。不仅如此,维吉尔《埃涅斯纪》中埃涅斯的“冥府之行”也是但丁写作其史诗的典范。本文选择了《神曲》中的四个片段,从这些片段中,不仅能看到但丁对维吉尔的模仿,也能看到但丁从圣经角度对维吉尔进行的改写。通过这些改写,但丁揭示了其对“喜剧”的理解—它并不仅指诗歌从悲惨到幸福的旅程,也指基督的内涵:即拯救。

  • 标签: 《埃涅阿斯纪》 喜剧 冥府
  • 简介:玛格丽特·特伍德的经典短篇《强奸幻想》与第二次女性主义思潮有着紧密而微妙的渊源。一方面,作品根植于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义思潮对男权社会强奸文化的批判,将主流媒体热炒的女性强奸幻想改写为女性借助语言交流、抵制性侵的反强奸幻想,同时也反讽地展现了语言之于女性现实困境的有限性。另一方面,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英美图书市场的小波折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二次女性主义内部的观点论战存在一定关联。

  • 标签: 《强奸幻想》 阿特伍德 反强奸幻想 第二次女性主义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