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正>当一个人独处于静思默想状态时,思维与语言进行着“内部运转”,那时“语言”无声也无序列地活动着。当然,人们还可以通过非语言的想象图表和画面进行类似的思考,或者通过数字、线条、几何图形来进行思考。但“用词思考”毕竟是在人的内心处理信息时最有效的形式,不过这时“词”的组合还只是意义抱合和一连串不出声的言语片段,属于内动符号。一旦表现为外部语言——互动符号,就形成有声言语,向对方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尽管内动符号反映客观世界具有立体的结构,但作为交际运用的互动符号只能是线性的序列——语音按时间轴顺序排列。为了使人们从语音组合中领悟语义的组合,达到交际的目的,有声符号在互动中的线性排列必须是有规则的。这种外部语言的序列便是通常说的语法,它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人们在互动中约定的“重复性”规则。通常认为正常的句子必定是合符“语法”的。但实际上,现实的言语类型里到处可以看到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的冲突,内动符号反映客观世界的立体联系与互动符号(即有声言语)线性序列之间的矛盾。自言自语就往往没有严格的序列,在交际场合也常常发现非语言的声音和非正常的序列。例如“今天下午我们开会”,被表述成“今天下午——啊,啊——我们——啊——开会”。“啊”切断正常?

  • 标签: 线性语序 外部语言 内部语言 非语言 言语类型 线性序列
  • 简介:“这时”在叙事、操作、论证三种语体中都有分布,在每种语体中又存在多种用法。不同用法之间存在历时语义演变关系,这种演变关系因语体特征上的相似性可以刻画为三条路径,这种演变大致呈现出由叙事到操作再到论证的方向;语义上,“这时”经历了由绝对时间到相对时间,再到逻辑条件的演变路径;形式上,由句内成分演变为具有篇章衔接功能的成分。

  • 标签: “这时” 语体 语义演变 语法化
  • 简介:文章对现代汉语事务语体中虚词的分布、规律及原因作了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虚词中助词使用最多,其次是介词、连词,很少使用语气词。各虚词小类在使用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取决于事务语体的基本性质、基本特征。

  • 标签: 现代汉语 事务语体 虚词 分布
  • 简介:中级对外汉语阅读教材的语体具有多样性特点,科学、艺术、报道、事务、广告、法律、政论等主要领域语体都有分布,但各体分布很不均衡,数量上存在3个梯级;阅读材料的主题、题材、内容与语体典型性有着密切的关联。

  • 标签: 对外汉语 中级教材 阅读 语体
  • 简介:文章分五个部分讨论现代汉语方言中的"鸡公"类词和"公鸡"类词。文章通过绘制语言地图,列举文献例证,对比和分析了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牲畜名及其命名方式后认为,不论是"鸡公"类词还是"公鸡"类词,都是汉语自身发生和发展的结果,与少数民族语言没有关系。最后还简要讨论了五个与本文论题关系密切的问题。

  • 标签: “鸡公”类词 “公鸡”类词 单名制 复名制 共时分布 历史源流
  • 简介:本研究对叠词进行了分类,并针对每一类叠词,提供了在Antconc中的正则表达式,方便各类叠词的提取。基于1对4《傲慢与偏见》平行语料库对翻译汉语文本中的叠词展开研究,发现在翻译汉语中叠词的分布符合Zipf—Alekseev的分布规律,词类的分布同样符合该规律。在了解翻译汉语中叠词分布规律的同时,最终帮助译者更好地使用叠词这一修辞手段。

  • 标签: 叠词 语料库 翻译汉语
  • 简介:动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重动句中的分布不相同,这与补语的语义指向有关.根据动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重动句中的分布差异,可把动结式分成补语的语义指向为述语动作的施事、客体、辅体的三类.补语语义指向的不同,实际上是述语动词与相关体词性词语之间格关系的不同.

  • 标签: 动结式 把字句 重动句 语义指向
  • 简介:文章对从历史文献和共时地理分布中观察到的汉语比较句的类型及有关现象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从历时和共时角度观察到的语言事实既有相互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并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作了一定程度的解释.

  • 标签: 比较句 历时演变 共时地理分布
  • 简介:本文在潘秋平(2018)的基础上,立足于情态概念空间,重新分析文献中所记载的新加坡华语的“会”的用例,并通过语法调查扩大语料范围,确定新加坡华语的“会”的不同语法功能。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新加坡华语的“会”的可能来源和形成机制。

  • 标签: 助动词 新加坡华语 语义地图模型
  • 简介:对外汉语教材常使用三圆点式省略号来表示虚指性省略,即固定结构中的可能性内容省略。从规范化角度出发,国家标准中的省略号应增加“可能性内容省略”这一义项,从而把三圆点式省略号规范为六圆点式。在此基础上,应将汉语拼音和英文注释汉字中的省略号都应统一书写为六圆点式。

  • 标签: 省略号 对外汉语 教材 语言规范
  • 简介:本文以HSK[高级]考试的实测数据为研究材料,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高级汉语学习者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结构模式以及四项技能间的融合/分散趋势。对包含一阶因子模型和高阶因子模型在内的9个理论模型的验证结果显示: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技能结构模式可以用"听读+说+写"的形式进行描述,四项技能中听力和阅读呈现融合的趋势,相对而言,说的技能与其它技能的区分性比较高,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呈现出部分融合的趋势。研究认为,HSK[高级]考试采用主试卷、口语试卷和写作试卷三部分各自独立施测的方法,并将听力和阅读分数进行综合报道,口语、写作分数独立报道,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 标签: 高级汉语学习者 | 结构方程模型 高阶分析 语言技能
  • 简介:文章通过现状调查及历史考察研究现代北京话连词“和”读“汉”的问题。微观分布的考察以王姓(汉族)、金姓(满旗)、张姓(汉族)、道姓(蒙旗)4户为例。历史考察的时间跨度有70多年,共考察8部具有代表性的辞书及专著。文章还对台湾国语“和”读“汉”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溯源。

  • 标签: 北京话 国音 连词“和” 白涤洲 齐铁恨
  • 简介:本研究以HSK[高等]考试的实测数据为研究材料,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高级水平学习者语言理解能力结构进行探讨,并对听力理解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结构关系进行了讨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第一。听力理解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结构是相似的,它们都包含两个或者三个子能力。听力理解能力包含三个子能力,即“概括总结能力”、“细节捕捉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包含两个子能力,即“理解显性信息的能力”和“理解隐性信息的能力”。第二,听力理解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在理解过程方面是相似的,但在解码过程中却是不同的,具体表现在呈现模式上,即听觉渠道和视觉渠道。第三,第二语言理解能力的可分性会受到被试语言能力和测验任务特征的影响。

  • 标签: 语言理解能力 结构方程模型 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
  • 简介:本文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比考察了英、韩、日、蒙、印尼语背景CSL学习者8个表时间的量度形容词混淆的分布特征与成因.研究发现: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的混淆词在误用方向、词际关系、混用频次和比率上都有一定差异;词语混淆受到目的语同义词关系和母语多重因素影响,在母语方面,英语者的混淆主要源于母语对译词相同和母语表达方式误推;韩语者的混淆主要源于母语词义位误推、同根词干扰和组配关系误推;日语者的混淆主要源于同形汉字词;蒙语者的混淆主要源于母语词义位误推;印尼语者的混淆主要源于母语方言误用、母语词义位误推和同根词干扰.

  • 标签: CSL学习者 时间量度形容词 词语混淆 分布与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