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中止审查制度作为刑事诉讼活动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规范中却处于无法条规定的尴尬境地,而新修订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对审查起诉阶段中止审查制度进行了删除,又没有明确规定发生审查起诉环节犯罪嫌疑人潜逃及其他不能接受讯问的情形应当如何处理,这使得人民检察院对这一情形无所适从,也给审查起诉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该文从检察实务工作出发,阐述构建和完善中止审查制度的重要性以及意义,探讨具体的制度构建模式,以引起立法层面的重视。

  • 标签: 审查起诉 中止审查 制度构建
  • 简介:学界以为,现行民诉法第119条起诉条件之规定,未能严格厘清诉讼要件与起诉要件之不同,导致立法误将诉讼要件归为起诉条件之中,前置诉讼要件审查阶段,进而抬高我国诉讼门槛,肇致起诉条件'高阶化'之乱象。然而,虽起诉要件与诉讼要件混同之现状犹存,但以诉之效力位阶理论审慎视之,原告依法提交适法诉状之行为即可产生诉讼系属及后续二重起诉之禁止等多重法律效果,诉讼即已宣告成立,诉讼要件之审查行为实为诉之合法性评价,与前者分属不同位阶。此外,管窥他国,重识起诉条件自身实质或形式条件,均不存虚高之虞,凡此种种于起诉条件之误识表明,起诉'高阶化'之论断实则言过其实。

  • 标签: 起诉“高阶化” 诉讼要件 起诉要件 诉讼系属
  • 简介:“准中止犯”是由被害人的行为、第三人的行为、客观情况的介入或行为性质所致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其主观特征表现为犯罪中止行为是基于行为人意志所为,其客观特征表现为行为人做出了真挚努力但其防止行为与犯罪既遂结果不发生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准中止犯是中止犯的一种特殊形态,刑法应该在相关的法条中对其明确规定。

  • 标签: 中止犯 准中止犯 未遂犯
  • 简介:暂缓起诉制度在我国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司法实践先行,从而引发了争议。文章在探讨暂缓起诉制度的现状和法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暂缓起诉制度的基本图景。

  • 标签: 起诉裁量主义 暂缓起诉 事先制约
  • 简介:在人口老年化和老年人犯罪率上升的双重催化之下,老年犯罪人这一特殊犯罪群体逐渐进入到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讨论的视线。进行构建老年犯罪人暂缓起诉制度的尝试,以期在对老年犯罪人宽缓处遇的道路上开辟一条新路径。构建老年犯罪人暂缓起诉制度,在理论基础上,与起诉便宜主义相契合,与人权呼声相关照,也是刑法谦抑性之需要;在现实基础上,顺应规范上的保护趋势,与刑事和解制度相呼应,且老年犯罪人人身危险性不大、社会危害性不高;在制度构建上,需要在适用范围、监督程序、排除适用、效力及撤销等方面进行设计。

  • 标签: 老年犯罪人 暂缓起诉 基础 制度构建
  • 简介:m晚近以来,我国刑法理论对中止犯减免刑罚的根据的讨论趋于热烈,但多是基于日本刑法理论并和说的思想展开论证.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刑法规范第43条将中止犯作为未遂罪的一种减轻或者免除刑罚,而我国《刑法》第24条对中止犯的规定却有所不同,是以是否造成损害为界限,分为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在梳理以往关于中止犯减免处罚的根据的学说基础之上,从我国刑法规范出发,可以分离中止犯减轻处罚的根据与免除处罚的根据,最终形成中止犯减免处罚的根据二元论立场:在中止犯造成损害时,对其减轻处罚的根据与违法、责任减少说具有亲和性;在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时,对其免除处罚的根据与刑罚目的理论具有亲和性,并以二元论立场为根据,进一步探讨对认定中止犯自动性认定的具体影响.

  • 标签: 中止犯 减免处罚 处罚根据 二元论 自动性
  • 简介:立案登记制作为降低起诉限制条件、保障当事人诉权的重要改革举措,极大地缓解了立案难的问题。但立案登记制改革并非一劳永逸,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对当事人起诉的限制性条件。日本作为大陆法系中立法经验相对成熟的国家,其民事起诉制度具有不对起诉设定较高的限制、严格区分起诉要件和诉讼要件等特点,充分体现了便利当事人起诉的原则,为我国立案登记制的进一步改革(如放宽法院受理诉讼的条件限制、区分诉状的必要和任意记载事项、将诉讼要件交付法庭进行实质审理等)提供参考。

  • 标签: 立案登记制 日本 民事诉讼法 起诉
  • 简介:Labov认为原始事件可以通过叙事证据重构或推断。本文主要借鉴Labov的理论分析一篇民事起诉状中的事实陈述。通过比较原始事件与叙事事件,发现叙述者在叙事版本中增加了事件。通过对增加的事件中的参与者进行施受关系分析,指出起诉状的主要功能是在建构完整故事版本的同时,对事件责任进行归咎。

  • 标签: Labov叙事理论 事实建构 起诉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