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保安处分制度中国化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客观要求,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保安处分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下,借鉴国外保安处分制度研究成果和立法经验,我国保安处分制度立法应该包括总则和分则两部分。总则包括保安处分的种类、适用的前提条件、适用原则、程序性规定等;分则应规定各种具体措施,列于总则之后。

  • 标签: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保安处分 立法
  • 简介:我国合同法第51条规定:无权处分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追认或者无权处分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这是我国立法上首次规定无权处分问题.

  • 标签: 处分行为 无权处分
  • 简介:无权处分是民法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通过物权行为理论重点探究了德国民法中无权处分制度的法理基础。同时,为了理论上的严谨,一并论述了其与德国民法中善意取得制度之间的关系。

  • 标签: 无权处分 物权行为 善意取得
  • 简介:文章从行政处分无效、撤销和补正的基本含义着手,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对行政处分无效、撤销和补正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为行政处分的相关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撑,用列举和比较的方法。阐述了国外有关行政处分无效、撤销和补正的规定,为我国相关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法律基础。文章介绍了我国行政处分的无效、撤销和补正的现状,并提出了建立我国行政处分的无效、撤销和补正相关制度的建议。

  • 标签: 行政处分 无效 撤销 补正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2003年,《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武汉晚报》等多家有影响的报纸对有关学校处分学生的个案进行了集中报道,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而到了2003年末,学生纪律处分问题更被“搜狐网”评为2003年度十大热点教育问题之

  • 标签: 中小学 学生 纪律处分 校规校纪 价值取向 基本程序
  • 简介:从诈骗罪的理论构造出发,可以将诈骗罪理解为盗窃罪的间接正犯。但通说认为诈骗罪和盗窃罪这两者是排他性关系,于是明确区分两者成为必要,而其中区分的关键又在于处分行为的有无。但恰恰是这一点,成为刑法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其中争论的焦点又聚集在处分意识的有无上。对于具体有形财物的侵害行为,因为诈骗罪和盗窃罪都明确将之作为处罚对象,所以对于处分意识应作严格理解,这样有助于区别盗窃罪和诈骗罪;但对于无形的财产性利益的侵害行为,我国刑法典中规定的盗窃罪和诈骗罪并未对之提供有力的保护措施,所以对于被害人的处分意识应当做较为缓和的解释。

  • 标签: 处分行为 有意识的处分行为 无意识的处分行为
  • 简介:目前国内各高校制定的学生违纪处分规定需要进一步规范,涉及到高校“自主权”和“法律保留”的冲突:高校规定的“开除学籍”处分——剥夺大学生受教育权的实体规则,需要根据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作出具体规定;实体规则的合法需要程序规则的合法保障,高校需要制定出具体的处分程序,尤其需要引入听证制度。高校学生违纪处分规定实体规则的合法和程序规则的合法是高校“依法治校”的要求。

  • 标签: 学生违纪处分 实体规则合法 程序规则合法 高校 听证制度 依法治校
  • 简介:女真语中的"猞猁"[∫ilɑsun]并非来自汉语的"猞猁狲",而典籍中的"失剌孙"、"失利孙"等音译词恰恰源于女真语。满语与汉语的接触推动了"猞猁狲"简缩为"猞猁"。"猞猁狲"一词借自阿尔泰语系。

  • 标签: 猞猁 语源 汉语 满语 女真语
  • 简介:如何使用高校学生处分中的自由裁量权,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本文从自由裁量权的理性内核分析出发,直视高校学生处分中自由裁量运用的不适当及其原因,要求实现处分制度的实体规范和程序正义,并运用严密的法律方法来达到对自由裁量权的适度控制。

  • 标签: 高校 学生处分 自由裁量权
  • 简介: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正式施行后,重新修订各项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是各高校所面临的任务。该文就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的制定、适用的基本原则及学生被刑事拘留后如何适用等提出一些看法。

  • 标签: 高校 违纪处分 修订 适用 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