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影响酉安城区洪涝的暴雨标准、气候规律、天气形势、物理量场、降水因子研究分析,建立此类天气的预报模式。

  • 标签: 城市 致洪暴雨 分析 预报
  • 简介:据美国研究人员11月13日发表的一项报告,随着地球变得更热,闪电活动也更加频繁。全球气温每上升1oC,仅仅美国的闪电事件就将增加约12%。众所周知,夏天的雷电活动比冬天更频繁,但气温对闪电的影响却一直难以量化。

  • 标签: 闪电活动 全球变暖 全球气温 研究人员 雷电活动 美国
  • 简介:一个国际科研小组2017年8月15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全球产量减少。

  • 标签: 全球变暖 农作物 减产 科学院 小麦 水稻
  • 简介:利用1951—2012年辽宁暴雨过程及暴雨灾情资料,对辽宁暴雨灾害特征及暴雨灾害评估进行分析,并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暴雨灾指标与灾害影响预评估的关系。结果表明:1951—2012年辽宁年平均暴雨日数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辽宁暴雨灾害发生频率自中部向西北逐渐增多,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为辽宁西部地区,其中朝阳喀左县暴雨灾害发生频率最高,占该站暴雨总次数的73%;辽宁西部等地区暴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但降水强度较小,且发生一级和二级暴雨灾害的概率低于其他地区;除辽西地区外,其他地区暴雨灾害发生频率略低,但降水强度较大。辽宁受暴雨灾害影响最大的受灾体为农作物及其设施,辽阳地区受灾频率最大,占该地区受灾过程总数的95%以上。

  • 标签: 致灾指标 暴雨灾害 预评估 决策气象服务
  • 简介:利用1971-2012年42a榆林市12县区气象台站逐日(20一20时,下同)降水资料,对灾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榆林平均每年出现灾暴雨3.5次,在地域上呈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分布;灾暴雨多出现在7—8月,占灾暴雨总次数的73%;灾暴雨强度最大的时段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西太平洋副高偏北偏强、东亚大槽偏东偏弱、东亚季风偏强,亚洲区极涡偏弱时,有利于榆林产生暴雨;榆林东部的黄河沿岸暴雨多,与偏南气流和偏东气流受地形阻挡作用强迫抬升,并在榆林东部形成辐合有关。

  • 标签: 致灾暴雨 时空分布 环流特征指数 榆林市
  • 简介:本项目在项目首席科学家张人禾的领导下,经过70多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2005年度全面完成了合同书规定的目标和任务,取得一系列重要阶段性研究成果,为整个项目的最终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 标签: 暴雨监测 预测 致洪 南方 研究成果 科学家
  • 简介:在中国气象局和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我国南方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在项目首席科学家张人禾研究员的领导下,经过80多位科学家联合攻关,出色地完成了本年度的研究任务并实现了前3年的预期目标。2007年度取得了以下阶段性进展:

  • 标签: 暴雨监测 预测 致洪 南方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国家科技部
  • 简介:2008年该项目在我国南方暴雨研究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进展的取得为该项目圆满完成国家规定的研究任务与实现预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要进展简述如下:

  • 标签: 暴雨监测 南方 预测 致洪 科学问题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9月16—19日渭河流域洪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结果发现:巴湖横槽、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低涡切变和副热带高压为连续暴雨的产生提供有利的环流天气背景条件。低涡切变的维持为大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动力抬升条件。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有利配置加上旺盛深厚的垂直上升运动,将低层高温高湿的水汽抽吸到雨区上空。雨区位置随200hPa急流南压而南移,暴雨区与850hPa偏东急流位置对应较好。巴湖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大举南下,预示着持续阴雨天气结束。

  • 标签: 渭河流域 致洪暴雨 诊断分析 低涡切变
  • 简介:利用石河子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3日下午发生在石河子垦区南部山脉与平原交界区151团的冰雹等强对流风暴的多普勒雷达回波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强对流风暴具有超级单体风暴的典型特征,强风暴前进方向的右侧出现钩状回波,西北侧呈现出"V"型缺口;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呈现出弱回波区、回波悬垂和弱回波区左侧的回波墙,最大回波强度超过65dBz,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超过70kg/m^2;相应的径向速度图上出现中气旋。该超级单体的移动方向在盛行风向的右侧约30,°属于右移风暴。

  • 标签: 冰雹 钩状回波 “V”型缺口 中气旋 多普勒雷达回波
  • 简介:以豫西山区无水文资料的典型小流域洛河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洛河流域及周边自动雨量站的逐小时降雨资料、1∶50000数字高程模型及地表水力糙度等数据,采用水动力模型FloodArea对2010年7月24日暴雨诱发山洪过程进行模拟,将实地考察与模拟获得的淹没水深和时间进行对比分析、模型验证,并通过雨量情景设定方法确定灾临界面雨量。结果表明,FloodArea模型对洛河上游小流域暴雨诱发洪水过程的模拟效果较好;雨量情景设定方法可以作为确定灾临界面雨量的有效方法,利用该方法建立了洛河上游地区的熬家村、渠首闸和碾子沟3个预警点4种小时雨量分配方式下淹没水深与4h面雨量的关系,根据4个风险等级的淹没水深判别条件,推算了流域内3个预警点的灾临界面雨量;4种小时雨量分配方式在同一风险等级下确定的灾临界面雨量相差较小,但均以"前少后多"分配方式确定的阈值最高;各预警点之间,以碾子沟预警点的灾临界面雨量阈值最小,因此可将碾子沟预警点面雨量阈值作为洛河上游小流域暴雨诱发山洪的预警指标。

  • 标签: 暴雨山洪 临界面雨量 FloodArea模型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天气雷达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和NCEP1°×1°再分析等资料,对2015年4月2日发生在江西省北部地区的冰雹强对流天气环境条件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和地面锋面共同影响,导致此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冷锋及其附近的中尺度地面辐合线是主要触发系统.2)降雹前6-12h,江西省北部地区对流层中低层西南风速跃增,并且500hPa高度层存在干急流轴,干空气卷人能使雨滴脱离上升气流,减弱雨滴的拖曳作用,形成“上干冷、下暖湿”对流不稳定温湿层结.3)江西省北部地区边界层有假相当位温能量锋区维持;且处于水汽通量辐合区中心,低层维持较强水汽辐合和输送,为冰雹云内雹胚的形成和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4)风暴单体具有有界弱回波区、高悬的强反射率因子、强回波伸展至-20℃层高度之上、高VL密度、强中气旋等大冰雹回波特征.TBB分布反映了-个MCS的演变,降雹地点与TBB小于-52℃的冷云区及其北侧TBB大梯度区对应较好.

  • 标签: 冰雹天气 环境条件分析 卫星TBB 雷达回波
  • 简介:2004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973项目“我国南方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获准立项实施,院长张人禾研究员受聘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项目研究期限为2004年10月至2009年10月。参加单位中除了中国科学院和高校的有关单位外,还包括中国气象局所属的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武汉暴雨研究所、上海台风研究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等单位。

  • 标签: 项目研究 暴雨监测 立项 预测 致洪 南方
  • 简介: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南方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圆满完成项目任务书规定的研究任务,于2006年12月11~12日顺利通过了中期评估,并获得高度评价。经过研究人员两年的努力,已经在南方洪暴雨的中尺度结构、机理以及监测与预报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显示出良好的业务应用前景,圆满完成了头两年任务书所规定的目标与任务,为后3年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标签: 暴雨监测 致洪暴雨 南方 评价 评估 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