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根据对河外射电源3C454.3第二历元327MHz的VLBI观测数据的多分量模型拟合,得到该源5个分量的模型拟合结构。该结构的尺度从几百毫角秒延伸到几个角秒。与Merlin的观测结果比较,有迹象表明存在一个新的分量C4。

  • 标签: 河外射电源 VLBI观测 模型拟合 甚长基射干涉测量
  • 简介:介绍了在广义相对论框架下建立的微米级卫星激光测距时延模型。为考察新模型对于参数化后牛顿系数β和γ解算精度的影响,将该模型用于定轨软件Utopia对Ajisai,Lageos1,Lageos2,Etalon1四颗卫星的模拟观测资料进行批处理,并假设大气、固体潮等观测模型的效应以及动力学模型的误差已精确扣除。结果表明,在当前的仿真条件下采用微米级时延模型解算的参数化后牛顿系数解算精度比采用现有的标准时延模型的解算精度高2个量级。

  • 标签: 卫星激光测距 引力时延 参数化后牛顿系数 精密定轨
  • 简介:基于作者此前对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安达曼岛地震测地学机制的讨论,进一步根据McCloskey等人应用的INDI板块与AUST板块之间大致呈SW(≈S5)-NE(≈N2)走向的板块边界划分模型,利用GPS站速度资料,估计了沿整个苏门答腊-尼科巴岛地壳破裂带INDI板块与Burma/SEEURA板块之间的板块聚敛率,并与基于NUVEL-1A模型的INDI、AUST板块边界的分布所估计的AUST板块与Burma/SEEURA板块问聚敛率结果作了比较;根据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安达曼岛地壳破裂特征,对该地壳破裂的测地学机制作了进一步讨论,认为基于NUVEL-1A模型的INDI、AUST板块边界分布条件下地壳破裂的测地学机制讨论和2004年主震由AUST板块运动触发的结论可能更符合2004年地壳破裂事件的观测结论。目前的Burma微板块的欧拉旋转参数可能不适合用于对该次地壳破裂事件的测地学估计和机制的讨论;INDI、AUST板块间的相对运动是这两者板块间造山带的主要动力源。

  • 标签: GPS 地壳破裂 板块边界分布 板块间聚敛率 缅甸微板块 地壳破裂的测地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