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采用腹部不同位置全厚皮片修复小儿功能部位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19年1月—2020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因功能部位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需行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的女性住院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2组,剔除随访脱落患儿后,侧腹部组纳入28例、下腹部组纳入29例,年龄分别为5(3,8)、5(3,7)岁。对下腹部组患儿20(12,26)cm2创面采用于腹下区横行皮纹处切取的(24±10)cm2全厚皮片修复,侧腹部组患儿23(16,32)cm2创面采用于脐平面以下至腹股沟以上的侧腹部区切取的(24±9)cm2全厚皮片修复,供区切口均行连续皮内缝合。术后供受区均行-10.64~-6.65 kPa持续负压治疗,术后7 d开始应用医用皮肤减张闭合器治疗供区。记录供区使用医用皮肤减张闭合器情况、供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拆线时间并计算并发症发生率;术后7 d,采用自行设计的疗效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儿家长对患儿疗效的满意度;术后1、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供区瘢痕情况并计算2个时间点VSS评分差值,用直尺测量供区瘢痕宽度并计算2个时间点瘢痕宽度差值。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Cochran&Cox近似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侧腹部组术后供区应用医用皮肤减张闭合器时间≥4周患儿比例明显高于下腹部组(P<0.05)。术后7 d,侧腹部组中出现供区切口部分裂开、供区周围皮肤红肿、供区脂肪液化的患儿各1例,下腹部组1例患儿供区出现切口部分裂开;下腹部组患儿供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侧腹部组(P<0.05)。与侧腹部组相比,下腹部组患儿供区术后拆线时间显著缩短(t'=17.23,P<0.01)。术后7 d,下腹部组患儿家长对患儿疗效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侧腹部组(t'=20.14,P<0.01)。术后1、6个月,下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的VSS评分分别为(2.7±0.9)、(2.8±1.0)分,均明显低于侧腹部组的(7.1±2.2)、(9.1±2.7)分(t值分别为10.00、11.15,P<0.01)。术后6个月,侧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的VSS评分较术后1个月明显升高(t=3.10,P<0.01),而下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的VSS评分较术后1个月升高不明显(P>0.05);侧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的VSS评分差值明显大于下腹部组(Z=-8.12,P<0.01)。术后1、6个月,下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宽度分别为2.0(1.0,2.0)、2.0(2.0,3.0)mm,均明显窄于侧腹部组的6.0(4.0,10.0)、8.5(5.0,12.0)mm(Z值分别为-13.41、-14.70,P<0.01);术后6个月,侧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宽度较术后1个月明显增宽(Z=-2.79,P<0.01),而下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宽度较术后1个月增宽不明显(P>0.05);侧腹部组患儿供区瘢痕宽度差值明显大于下腹部组(Z=-14.93,P<0.01)。结论采用下腹部全厚皮片修复小儿,尤其是女性患儿功能部位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方法,行之有效、简便易行、符合美学修复原则;与侧腹部全厚皮片移植相比,下腹部全厚皮片移植术后供区并发症发生率低、瘢痕增生不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儿童 烧伤 伤口愈合 皮肤移植 下腹部 全厚皮片 功能部位
  • 简介:摘要Ⅰ型干扰病是近10年来概念较新的一组疾病,隶属于免疫缺陷病中的自身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样,临床不易识别,且诊断较为困难。现以较短篇幅对该类疾病的概念、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做一介绍,以期增加临床医师对其的认识,从而达到早识别、早检测、早明确、早干预的目标,造福于更多此类患者及其家庭。

  • 标签: 自身炎症性疾病 Ⅰ型干扰素病 JAK抑制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但随着农业建设的持续发展,目前农业技术已经成为重要课题,市场经济在经过宏观调控之后,目前农业发展非常快,所以农业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发展需求,同时也为农业发展带来了阻碍,所以在农业技术方面要持续地完善以及提高,还可以促进农业领域持续健康地发展。本文主要针对玉米缺症原因及防治展开分析,以及相关农业技术的推广,目前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力求寻找到合理的措施进行整改。

  • 标签: 农业技术 推广 玉米栽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53岁男性患者因2型糖尿病给予门冬胰岛30注射液12 U皮下注射、2次/d,阿卡波糖50 mg口服、3次/d,用药13个月,但血糖控制不佳。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示空腹,餐后1、2和3 h血糖分别为8.84、17.94、21.22和18.51 mmol/L;血胰岛为109.5 mU/L;C肽为0.52 nmol/L;胰岛自身抗体>175 U/ml。考虑为外源性胰岛抗体综合征。停用门冬胰岛30注射液,改为口服二甲双胍、吡格列酮、阿卡波糖和格列美脲。13 d后患者空腹血糖降至7.6 mmol/L。随访1年间,患者3次检测抗人胰岛抗体均为阴性。考虑患者的外源性胰岛抗体综合征为门冬胰岛30注射液所致。

  • 标签: 胰岛素 胰岛素抗体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T3、T4和TSH检验在甲状腺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05月-2022年05月某院44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作为A组,另选取同期44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B组,比较两组相关指标检验结果,分析A组不同疾病各项指标检验结果。结果 两组的T3、T4指标存在差异(P<0.05);A组不同疾病类型T3、T4和TSH阳性检出率存在差异(P<0.05)。 结论 在甲状腺疾病检验中检测T3、T4和TSH,能够提升诊断效果。

  • 标签: 血清三碘甲状腺素 甲状腺素 促甲状腺素 检验 甲状腺良性病变 甲状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德谷胰岛与甘精胰岛(100 U/ml)分别联合门冬胰岛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在北流市人民医院内分泌风湿科住院收治的6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予以餐前皮下注射门冬胰岛为基础,分别联合基础胰岛甘精胰岛(100 U/ml)和德谷胰岛进行胰岛强化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低血糖发生率等作出分析。结论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小时血糖(2hPBG)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三项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2型糖尿病 德谷胰岛素 初诊 疗效差异
  • 简介:摘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病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HIV感染者较非HIV感染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病率增加。HIV通过包膜表面的糖蛋白120和转录反式激活因子,下调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cells,RPEC)中紧密连接蛋白,破坏血-视网膜屏障的完整性,同时诱导RPEC发生氧化应激和炎症,导致光感受器丧失,进而促进AMD进展。(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61-366)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 简介:摘要抑郁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自杀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基于抑郁症发病的素质-压力模型,表观遗传学机制解释了基因和环境在抑郁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整合作用。然而,抑郁症具有高度的临床异质性,不同年龄个体症状表现各异,其表观遗传学改变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作为一种随年龄和环境经历而变化的动态分子标记,表观遗传学有助于阐明不同年龄阶段抑郁症独特且复杂的疾病发病机制。因此,本文将围绕不同起病年龄的抑郁症表观遗传学研究进行综述,探究其潜在的年龄特异性关联机制,以期为临床不同年龄阶段的抑郁症患者制定精准的干预治疗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抑郁症 年龄因素 生物学标记 表观遗传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艾司氯胺酮用于不同年龄段患儿术前镇静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择期手术患儿,年龄1~6岁,ASA分级Ⅰ级,术前父母分离焦虑量表(PSAS)评分≥3分。根据年龄将患儿分为1岁≤年龄<4岁低龄组(L组)和4岁≤年龄<6岁高龄组(H组)。每组首例患儿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剂量为0.5 mg/kg,根据PSAS评分确定下一例给药剂量,若上一例患儿PSAS评分≥3分则下一例调高剂量;若上一例患儿PSAS评分<3分则下一例调低剂量,相邻剂量梯度为0.1 mg/kg,直到出现7个转折点结束试验。采用Probit法计算艾司氯胺酮术前镇静的ED50及其95%置信区间。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儿54例,L组26例,H组28例。L组和H组艾司氯胺酮用于患儿术前镇静的ED50及其95%置信区间分别为0.413(0.314~0.530) mg/kg和0.282(0.252~0.318) mg/kg。与L组比较,H组ED50降低(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用于1岁≤年龄<4岁患儿术前镇静的ED50为0.413 mg/kg,用于4岁≤年龄<6岁患儿ED50为0.282 mg/kg,随年龄增大艾司氯胺酮术前镇静效力增强。

  • 标签: 氯胺酮 儿童 剂量效应关系,药物 清醒镇静 手术前护理
  • 简介:摘要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65岁以上人群重要的致盲眼病,其中干性AMD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嘌呤能信号通路广泛存在于视网膜环境中,具有信号传导与神经调节的作用,其可诱导视网膜细胞死亡,调控小胶质细胞活性,参与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病理沉积物的生成以及视网膜水肿等病理反应,参与干性AMD的发展过程。本文就嘌呤能信号通路组成分子在RPE、光感受器等多种视网膜细胞的死亡、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调节、病理沉积物的生成以及炎症和氧化应激等多个干性AMD损伤机制的调控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黄斑变性 嘌呤能受体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不同发病年龄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以开滦集团公司在职、离退休职工为研究对象,排除基线已确诊的NAFLD、既往有糖尿病病史、长期大量饮酒史,最终43 317例纳入队列。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5组(<30岁为1组,30~39岁为2组,40~49岁为3组,50~59岁为4组,≥60岁为5组),比较各组NAFLD人群与非脂肪肝人群新发糖尿病发病率和发病密度,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NAFLD不同发病年龄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或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非脂肪肝人群相比NAFLD人群的糖尿病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均明显增高,不同年龄分组糖尿病的发病率分别为6.45%、6.88%、9.94%、10.83%、11.43%,各年龄组发病密度分别是9.21/千人年、11.10/千人年、16.17/千人年、18.72/千人年、22.13/千人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校正性别、收缩压、空腹血糖等混杂因素后,各年龄组发生糖尿病的HR(95%CI)分别为3.992(1.897,8.400)、2.321(1.589,3.392)、2.041(1.667,2.500)、2.007(1.708,2.360)、1.908(1.570,2.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新发NAFLD是新发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NAFLD暴露得越早与同年龄相比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越大。年龄越轻发生NAFLD更应重视和积极治疗。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发病年龄 糖尿病 研究队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美国高龄父亲对孕产妇及围产期结局的影响。设计引用国家生命统计系统公布的数据,采用基于人群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背景美国。人群研究对象为2007—2016年记录在案的40 529 905名活产婴儿及其父母亲。父亲年龄按10年间隔分组:<25、25~34、35~44、45~54和55岁及以上。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的婴儿围产期指标包括胎龄、出生体重、出生5分钟时的新生儿Apgar评分、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情况、产后需要使用抗生情况和癫痫发作情况。主要的孕产妇指标包括发生妊娠期糖尿病、先兆子痫情况。次要指标是可预防的围产期事件的数量。结果父亲年龄越大,婴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和低Apgar评分的风险越高。校正母亲年龄后,父亲年龄在45岁或以上的婴儿早产的概率比父亲年龄为25~34岁的婴儿高出14%(比值比为1.14,95%可信区间为1.13~1.15),并且新生儿癫痫发作概率高出18%(比值比为1.18,95%可信区间为0.97~1.44),但与胎龄无关。年龄最大组的父亲,其妻子患有妊娠期糖尿病概率较对照组高出34%(比值比为1.34,95%可信区间为1.29~1.38)。据估算,13.2%(95%可信区间为12.5%~13.9%)的婴儿早产和18.2%(95%可信区间为17.5%~18.9%)的母亲妊娠期糖尿病可归因于父亲的高龄。结论父亲年龄过高对母亲和后代都有不利影响。由于美国高龄父亲的占比率相对较低,目前基于人口水平的影响不大。然而,在过去一代人中,美国父辈的年龄已经翻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父亲年龄对出生结局和公共健康的影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以体重作为营养风险筛查的参考指标,对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SCR)住院患儿进行营养状况评估,为其临床营养管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小儿外科的472例HSCR住院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86例,女86例,中位年龄为10个月,年龄范围为0~120个月。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06版身高、体重的标准化生长曲线为参考计算年龄别体重Z值(weight for age z score,WAZ)作为营养状况的评价指标,WAZ<-2定义为中重度营养不良。评估HSCR患儿的整体营养状况,并比较不同发病年龄、不同HSCR临床分型及是否接受保守治疗患儿的营养风险差异。结果HSCR患儿总体WAZ为(-0.81±1.56),中重度营养不良占18.2%(86/472)。按照诊断时的年龄分组,将患儿分为≤6个月、6个月<年龄≤12个月、12个月<年龄≤24个月、24个月<年龄≤60个月、>60个月这5组,每组患儿体重中位数分别为6.0 kg、8.0 kg、10.0 kg、13.7 kg和21.7 kg;WAZ分别为(-0.68±1.47)、(-0.70±1.45)、(-0.92±1.67)、(-1.15±1.79)及(-1.29±1.5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不同临床分型即短段型、常见型、长段型和全结肠型患儿的WAZ分别为(-0.62±1.53)、(-0.81±1.47)、(-1.06±1.75)及(-2.20±1.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接受和未接受保守治疗的患儿,WAZ、中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WAZ与术后肠炎是否发生呈显著性弱相关性(r=0.21,P=0.001)。结论HSCR患儿存在中重度营养不良风险,HSCR临床分型是营养不良风险的影响因素,中重度营养不良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显著因素,年龄别体重Z评分可以作为简便易行的筛查工具,对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患儿应进行营养评估并给予适当和及时的营养干预。

  • 标签: 先天性巨结肠 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不良 营养支持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麻醉苏醒期间躁动的护理应用。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20年11月-2022年10月收治的88例需要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小儿患者,按年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根据不同年龄给予护理,观察躁动情况,记录两组护理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与总结。结果:观察组(1-3岁)患儿入室后15min,30min,1h躁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12岁)患儿,P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