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道是《坛经》的根本主题。它与佛、佛性、自性、本心等词可以互换。道、佛性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它的本性是“无二”。道的对立面是非道,非道主要是贪嗔痴等迷心。修道是从迷心到本心的过程,从迷心到本心的转变不需要漫长的修行,而是在一瞬间。从迷心回归本心即是得道、明心见性、成佛。成佛的状态是一个智慧的、充满爱的、自由的、快乐的状态。人成佛后,他所在的世界也就变成了净土。

  • 标签: 《坛经》
  • 简介: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深刻阐述了关于认识主体的科学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主体的学说。当前,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现代技术革命和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工作,是我们面对的两种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新技术革命进一步发展了人的能力,改革实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促进了主体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毛泽东关于认识主体的科学思想,具有更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标签: 认识主体 毛泽东选集 认识客体 主体能力 个体认识 马恩
  • 简介:作为人类大脑的功能属性思维,是人类与其它动物最大的差别所在,由于它是存在于大脑中枢的神经活动,无法解析它的活动内容,使人们觉得它既神奇又不可思议。其实,思维在人的活动中之所以能发挥_兀可估量的作用,就在于思维的功能属性上。因此可以说,阐明思维的功能属性是突破思维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当我们认清了思维的功能属性与各种表现之后,思维之谜也就解开了,人们在科学认识指导下,可以主动自觉地建构与完善自我思维功能,又能结合实际使用思维功能,从而使人们提高素质与能力的努力可以有科学的依据,期盼成才与成功的梦想就有了实现的科学路径。希望有志者参与这一讨论。

  • 标签: 思维功能 功能属性 科学研究 素质与能力 神经活动 活动内容
  • 简介:<正>稷下学宫的设立,在我国先秦文化史上的确是一个创举。它不仅兼有学府、研究院和统治者的智囊团等多方面特点,为中华学术文化思想全方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学宫中逐步形成的学术风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讨稷下学风的特点,分析其精华和糟粕,研究其产生的根源和影响,是总结我国文化遗产的内容之一。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 标签: 学术研究 稷下学风 百家争鸣 学术风气 孟子 法家学派
  • 简介:“明堂”这个词汇在今天的一般社会生活中似乎显得比较陌生。但在中国古代却是一个很重要的术语。它不仅是宗教祭祀的一种象征,而且是上古政治活动的历史标志。正如其它许多传统文化概念一样,明堂也聚合着先民们治身与治世相统一的精神理念,而其内在层面则又是由某种具有运行功能的结构支撑着。因此,解读“明堂”的原始意义以及历史变迁便成为我们探索传统政治哲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 标签: 宗教祭祀 明堂思想 政治哲学 神灵信仰 易学 崇天意识
  • 简介:黑尔认为休谟在《人性》中提出的“是一应当”问题为伦理学提供了由事实判断向道德判断推理的一个基本法则一休谟法则。后世很多伦理学家对“休谟法则”提出质疑,认为休谟提出“是一应当”问题的本意并非简单地从逻辑学意义上建立一种道德推理规则,而是希望提醒人们关注由事实判断推导出道德判断的过程中存在一种思想上的跃迁。这里作者试图重新考证休谟法则与“是一应当”问题的关系,给予休谟法则公允的评价。

  • 标签: 事实陈述 价值判断 推理
  • 简介: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行为反映思想。然而实然思想与外显行为不匹配、不一致的现象却时有发生,究其缘由乃潜在思想使然。因此,从潜在的层面把握思想,进而分析思想与行为的辨证统一关系不失为一个好的路径选择。

  • 标签: 潜在 思想 潜在思想 原因 意义
  • 简介:间性是间性被当作与实体同等的甚至更为基础的问题来探讨的学问。中国传统中同样重视"间性"的特性,同时它是与西方传统本体不同的间性的哲学路线。对间性概念的缘起及其含义、间性的研究范围、基本问题和思考模式及其哲学意义进行了规定和探讨,有望为间性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 标签: 间性 间性论 中国传统 西方传统 本体论
  • 简介:人原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物。当人作为一种纯粹自然存在时,他并不比其他动物种群拥有更多的优越性。只是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提高,人才从自然界中分离与提升出来,成为文明人。文明是生成的,也是发展的,文明的生成与发展表现为对自然状态的疏远与游离的过程。在文明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规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文明也是被规范出来的,没有规范就没有文明。文明的生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规范,但并不是任何性质与形式的规范都能无条件地促进文明的发展,因为社会规范也有一个合理与否的问题。社会规范的制定与确立既要符合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要求,也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 标签: 文明 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的合理性
  • 简介:本期《山西佛教彩塑》一文,是金维诺先生为展览和随后所出画册而作。文章对山西境内、唐宋迄清各期彩塑,从题材、样式和内容等方面分别作了考察,对大家认识山西佛教彩塑这一艺术宝藏,了解整个佛教艺术的特色,提供了指南。

  • 标签: 佛教造像 佛教艺术 金维诺 摩利支天 功德天 诸天
  • 简介:<正>在中国古代,“信”是人们对自己负责的伦理规范,强调的是个人与他人交往中信守自己的许诺,真心诚意地帮助对方。“信”之观念的演变一直维持了其普遍的适用性和较广泛的意义。现试加探讨。

  • 标签: “信” 朋友 道德品质 墨子 人言 论语
  • 简介:当前党和国家在经济建设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反腐倡廉,是关系到党和共和国生死存亡。反腐必须倡廉,倡廉为反腐;反腐即倡廉,倡廉亦即反腐;反腐达到倡廉,倡廉亦达到反腐,故反腐与倡廉并举,党与国则至清明,社会方有和谐,倡廉和反腐乃一块金光闪烁的金币之两面,不可丢弃其一面。反腐重要任务是反贪官污吏,反贪官污吏必须反腐倡廉。贪官污吏拒倡廉而贪腐,故恐惧反腐反到头上遭灭顶之灾。倡廉乃自愿而为,反腐则外力强行,正如不求表扬但怕批评曝光,所以反腐与批评有威慑力,而倡廉与表扬常被嘲弄受轻蔑,皆因与自身名利害有关也。

  • 标签: 反腐倡廉 贪官污吏 经济建设 共和国 威慑力 批评
  • 简介:<正>大体上说,《礼记》是秦汉之际和汉代初期儒家学者的著述;唐代“十二经”出现时,确立了作为儒家经典的学术地位.《礼记》四十九篇内容比较芜杂,刘向《别录》分为八类,近人梁启超细分为十类.但是,对“礼”的阐述无疑地是共同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礼记》的题材或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诠释《仪礼》和考证古礼,这些礼仪制度是此后儒家文化中的生活习俗的源头;二是孔门弟子的言行杂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的“礼”的生活实践;三是对“礼”的理论性论述.《礼记》中的这些内容,在社会的、人性的、超越的三个理论层面上,都显示出与原始儒学(孔子)及孟子、荀子儒学思想不同的变化、发展.

  • 标签: 《礼记》 “礼” “诚” 孟子 《中庸》 孔子儒学
  • 简介:对朋友说他爱听的话很容易,但总是对他讲真话很难。分析形势指点别人容易,身临其境并知道如何去做很难。今朝有酒今朝醉容易,每天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很难。撒弥天大谎容易,欺骗自己的良心很难。握手和拥抱容易,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很难。

  • 标签: 相对论 内心世界 讲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