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为探索Ⅱd区不同伤情下肌腱合理修复方法,进行动物实验,以提供对临床有用参考依据。方法选用正常白色来亨鸡24只,每组12只24趾。A组为单纯切割伤组,左侧修复双腱,右侧切除浅腱修复深腱;B组为严重挫伤组,修复同前。直接关闭腱鞘,术后3周控制性主、被动活动,术后6周进行修复屈趾深肌腱生物力学测定(滑动距离、屈曲功),并观察和测量各修复组织间粘连性状和粘连面积。结果单纯切割伤组两种修复方法之间滑动距离、屈曲功、粘连性状和粘连面积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在严重挫伤组,双腱修复侧滑动距离小于浅腱切除单纯修复深腱侧,屈曲功和粘连面积大于单纯修复深腱侧,粘连程度较大,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临床上对Ⅱd亚区浅、深屈趾肌腱单纯切割伤,应修复双腱;严重挫伤时,则应切除浅腱而只修复深腱。

  • 标签: 修复 切割伤 严重 肌腱 切除 挫伤
  • 简介:摘要胸主动脉瘤(thoracic aortic aneurysm,TAA)破裂及夹层风险临床评估仅依赖于对最大径和最大扩张率测量可能会忽略血管异质性在评估灾难性并发症发生风险中作用。生物力学则有助于以更精准方式来评估TAA风险性。本文对近年来生物力学评估TAA风险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荷瘤小鼠在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THrP1-34)作用下,骨代谢及骨生物力学等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方法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4W龄健康雌性BALB/c小鼠各12只,模型组和实验组采用乳腺癌组织块悬浊液注射法制备小鼠乳腺癌模型,10d后模型组每日予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实验组每日予以PTHrP1-34400μg/kg体重腹腔注射。用药35d后行全身骨X线扫描观察骨破坏情况、测全身骨密度(BMD)、骨生物力学以及骨代谢相关血清指标[血清Ca、P、碱性磷酸酶(ALP)、I型胶原C-末端交联顶端肽β(β-CTX)骨钙素(BGP)、骨唾液酸蛋白(BSP)],剥离肿瘤比较两组肿瘤体积与质量。结果X线片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存在明显溶骨性骨破坏,其中1只存在骨折。与对照组和模型组比较,实验组BMD、生物力学指标显著降低(P〈0.01)。各组C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模型组比较,实验组P、B—CTX、BSP等反映骨吸收指标显著升高,总ALP、BGP等反映骨形成指标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各指标变化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肿瘤体积和质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PTHrP1-34能够促进小鼠乳腺癌骨转移,造成溶骨性骨破坏,骨量下降、骨强度降低,同时骨破坏释放因子可能促进肿瘤生长。

  • 标签: 乳腺癌 骨代谢 溶骨性骨破坏 PTHrP1-34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分析直入式骨水泥注入椎体强化方法在体外提高螺钉稳定性效果。方法采用新鲜尸体脊柱标本共24个椎体,一侧椎弓根采用直入式注入PMMA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固定作(试验组),另一侧椎弓根采用常规椎弓根螺钉固定(对照组),两侧进行最大轴向拔出力试验、最大旋出力矩试验、周期抗屈试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两组测试结果。结果骨水泥强化组中螺钉稳定性均显著强于单纯常规椎弓根螺钉组(P〈0.05)。结论应用PMMA行椎体强化椎弓根钉固定有利于增强对椎弓根钉把持力,可有效防止椎弓根钉松动及脱落,具有良好临床效果。

  • 标签: 骨水泥强化 椎弓根钉 生物力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动人工腰椎置入后对腰椎活动度、关节突关节及终板应力影响,为其临床应用奠定生物力学基础。方法选取1名健康成年男性全腰椎CT数据,构建生理有限元分析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生理组)。将生理组模型L3椎体及邻近椎间盘切除后复制两组,一组置入可动人工腰椎各组件构建非融合模型(非融合组),另一组置入钛笼、钛板等构建融合模型(融合组)。于三组加载500 N轴向载荷和10 Nm扭矩载荷,模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扭转6个方向运动,对比相同工况下三组手术部位(L2~3、L3~4)及邻近节段(L1~2、L4~5)腰椎活动度和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J1~2、J4~5)、L2下终板及L4上终板应力峰值。结果非融合组手术部位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扭转、右扭转6个方向活动范围分别为L2~3 3.9°~8.7°、L3~4 3.6°~8.4°,较融合组(L2~3 0.1°~0.2°、L3~4 0.1°~0.1°)明显增大,较生理组(L2~3 2.3°~6.0°、L3~4 2.3°~7.1°)略有增加。非融合组邻近节段活动范围分别为L1~2 1.4°~4.3°、L4~5 1.4°~6.0°,小于融合组(L1~2 2.1°~6.1°、L4~5 3.3°~8.6°),与生理组(L2~3 2.3°~6.0°、L4~5 2.3°~7.1°)较相似。非融合组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在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扭转方向von Mises应力峰值范围分别为J1~2 7.07~19.21 MPa、J4~5 6.12~12.99 MPa,与生理组(J1~2 8.42~18.53 MPa、J4~5 7.49~11.70 MPa)相近,小于融合组(J1~2 10.54~21.16 Mpa、J4~5 10.63~16.13 MPa)。非融合组L2下终板与L4上终板在上述6个运动方向上最大von Mises应力分别为29.39~54.72 MPa、32.31~47.87 MPa,较融合组L2下终板(21.20~42.07 MPa)、L4上终板(22.50~36.76 MPa)和生理组L2下终板(11.04~29.55 MPa)、L4上终板(13.12~21.32 MPa)均有明显增加。结论与传统融合假体相比,可动人工腰椎置入可重建手术部位在屈伸、侧弯、扭转等方向上活动度,显著降低对邻近节段及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影响,理论上可减少假体下沉发生率。

  • 标签: 腰椎 脊柱骨折 椎关节突关节 有限元分析 假体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构型环形外固定架对长骨斜形骨折断端固定效果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取15根同一批次聚乙烯(polyethylene,PE)塑料棒制作长骨中段斜形骨折模型,根据PE棒与外固定架之间连接方式随机分为五组,即单纯使用克氏针拉张固定组(克氏针组)、单纯使用橄榄针拉张固定组(橄榄针组)、单纯使用半针固定组(半针组)、橄榄针拉张固定结合两枚半针单皮质固定骨折断端组(橄榄针+半针组)、橄榄针拉张固定结合两枚橄榄针拉张固定骨折断端组(橄榄针+橄榄针组)。对各组模型进行轴向压缩试验,测定200 N、400 N、600 N、800 N轴向负荷下断端位移并计算出断端轴向刚度,再对各组模型进行扭转试验,测定4 N·m、7 N·m、10 N·m扭转负荷下断端扭转角度,计算断端扭转刚度。结果随着轴向负荷由200 N逐渐增至800 N,各组构型PE棒断端位移均逐渐增加,各组断端轴向位移由小到大均依次为:橄榄针+橄榄针组、橄榄针+半针组、半针组、橄榄针组、克氏针组;在800 N轴向负荷下各组构型轴向刚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橄榄针+橄榄针组[863.93(824.32,875.87)N/mm]、橄榄针+半针组[119.92(113.16,123.58)N/mm]、半针组[81.92(79.42,82.40)N/mm]、橄榄针组[76.83(72.45,79.47)N/mm]、克氏针组[70.80(67.49,71.59)N/mm],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扭转负荷由4 N·m逐渐增至10 N·m,各组PE棒断端扭转角度均逐渐增加,各组断端扭转角度由小到大均依次为:半针组、橄榄针+橄榄针组、橄榄针+半针组、橄榄针组、克氏针组;在10 N·m扭转负荷下各组构型扭转刚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半针组[1.80(1.63,1.85)N·m/°]、橄榄针+橄榄针组[1.05(1.02,1.07)N·m/°]、橄榄针+半针组[0.99(0.98,1.03)N·m/°]、橄榄针组[0.81(0.78,0.82)N·m/°]、克氏针组[0.75(0.74,0.76)N·m/°],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橄榄针或半针固定斜形骨折断端均可以增加外固定架轴向刚度和扭转刚度。由于斜形骨折断端之间无法提供足够相互支撑,使用半针固定骨折断端时轴向位移和扭转角度仍较大;通过橄榄针对斜形骨折远、近端及骨折断端行拉张固定,可有效控制断端之间剪切及位移,为骨折愈合提供理想力学环境。

  • 标签: 伊利扎罗夫技术 外固定器 骨折 生物力学现象
  • 简介:摘要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sisofvertebralarterytype,CSA)是由诸多因素造成颈椎退变,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引起以眩晕为主综合征。生物力学研究发现颈椎力学失衡是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重要原因,而旋提牵引手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疗法。为此,该文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旋牵引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生物力学效应。

  • 标签: 旋提手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 生物力学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7~18岁青少年角膜生物力学及校正眼压与屈光状态内在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屈光门诊就诊中国青少年325例,年龄7~18岁,等效球镜度(SE)-10.25~+16.50 D。采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AL),Corvis ST测量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及生物力学校正眼压(bIOP),Pentacam测量眼前节生物学参数。按照右眼SE将受检者分为高度近视、中低度近视、正视和远视组。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SE与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相关性。用协方差分析比较4组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差异,用方差分析比较4组间bIOP差异。结果:SE越偏向近视,第二次压平速率(VA2,r=0.180,P=0.001)越快,峰值距离(PD,r=-0.273,P<0.001)和形变幅度(DA,r=-0.167,P=0.002)越大。AL越长,PD(r=0.355,P<0.001)越大,VA2(r=-0.138,P=0.021)越快。4组间PD(F=9.372,P<0.001)、DA(F=4.425,P=0.005)和VA2(F=4.961,P=0.002)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发现,PD、DA和VA2绝对值在高度近视、中低度近视、正视、远视组间依次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度近视组(102.04±19.59)和中低度近视组(98.95±16.62)角膜硬度参数(SP-A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低度近视组比正视组(107.49±18.66,P=0.010)和远视组(108.98±20.20,P=0.004)SP-A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眼压(IOP)和bIOP均与SE无相关性。结论:7~18岁青少年SE越偏向近视,角膜硬度越低。无论是否校正角膜生物力学因素影响,眼压均与屈光度无关。

  • 标签: 角膜生物力学 眼压 近视 正视 远视
  • 简介:腰椎管狭窄症是导致腰痛或腰腿痛常见疾病。由于本症病因复杂,病理机制也未完全明了,许多问题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不过腰椎管狭窄症作为一种临床综合症观点已经被多数学者所接受。就其分类,国内趋于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采用Nelson分类法)。而且,比较一致认为,腰椎管狭窄症以继发性为多。有统计资料表明,原发性椎管狭窄占3%,继发性椎管狭窄占97%,其中退变性占70%。至于其治疗方法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 标签: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生物力学 整脊治疗 非手术治疗 价值 中医
  • 简介:目的比较测试寰枢椎不稳Brooks法钛缆内固定术中不同操作方式对稳定性影响。方法在WD-5力学实验机上,分别测量正常寰枢椎复合体(N组)、寰枢椎不稳(M组)以及不同操作方式Brooks法固定后各钛缆组A组、B组、C组在屈、伸、侧屈、旋转等情况下应变、位移、强度、刚度、扭矩、扭角等大小。结果新型双向锁定式钛缆A组固定强度最高,应变、载荷位移最小,间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同时锁定效果好于单侧轮流锁定(P〈0.05),经休息后再次固定强度高于单纯双侧同时锁定强度(P〈0.05)。结论Brooks法钛缆固定时,双侧同时锁定后经休息再次锁定固定效果最好。新型钛缆因为锁紧方式改变达到了比进口钛缆更好固定效果。

  • 标签: 寰枢关节 骨固定钢丝 内固定器 关节稳定性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 : 椎动脉型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 CSA )是由诸多因素造成颈椎退变,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引起以眩晕为主综合征。生物力学研究发现颈椎力学失衡是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重要原因,而旋提牵引手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疗法。为此,该文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旋牵引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生物力学效应。

  • 标签: 旋提手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 生物力学 分析
  • 简介:摘要不可修复肩袖撕裂(IRCTs)是导致肩袖撕裂关节病(CTA)发生重要病因,临床上暂无治疗公认IRCTs金标准疗法。肩峰下球囊占位器(ISB)临床运用可以临时恢复肩关节生物运动力学稳定,并取得短期良好临床效果。然而,其中涉及生物力学机制仍然未被明确阐明;此外,ISB生物降解速度快,由此导致肩峰间隔持续丢失可能影响长期临床效果。为此,本文旨在对回顾与综述有关ISB最新生物力学研究进展,望为今后ISB改进提供便利。

  • 标签: 肩袖损伤 假体植入 肩关节 生物力学现象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椎间孔螺钉(paravertebral foramen screws,PVFS)、侧块螺钉(lateral mass screws,LMS)与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s,PS)生物力学强度。方法选取8具新鲜冰冻尸体,男4具、女4具,死亡时年龄(45.3±11.2)岁。CT检查排除骨折、畸形、感染、肿瘤等疾病引起骨质破坏或其他异常,最终筛选出30个C3~C6颈椎脊椎。将制备完成颈椎节段标本顺序编号,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个标本,分别用于双侧置入椎间孔螺钉(4.5 mm×12 mm螺钉)、侧块螺钉(3.5 mm×14 mm)与椎弓根螺钉(3.5 mm×24 mm螺钉)。随机选取一侧进行直接拔出力测试(速度5 mm/min),另一侧进行疲劳测试(位移±1.0 mm,频率1 Hz,循环500次)及残余拔出力测试。结果椎间孔螺钉直接拔出力为(327.10±17.07)N,侧块螺钉为(305.71±11.63)N,椎弓根螺钉为(635.67±22.82)N。椎间孔螺钉残余拔出力为(265.62±18.19)N,侧块螺钉为(192.80±17.10)N,椎弓根螺钉为(494.89±41.79)N。椎间孔螺钉、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残余拔出力较直接拔出力均有不同程度降低(tPVFS=7.795,tLMS=17.267,tPS=9.349,P<0.001),分别下降了18.8%、36.93%和22.15%。椎弓根螺钉直接拔出力高于椎间孔螺钉和侧块螺钉(t=34.245,t=40.741,P<0.001),椎间孔螺钉略高于侧块螺钉(t=3.275,P=0.004)。残余拔出力椎弓根螺钉最高,椎间孔螺钉次之,侧块螺钉最小(F=314.619,P< 0.001)。椎间孔螺钉首次循环载荷和首次达到设定位置时载荷均高于侧块螺钉(t=3.625,P=0.002;t=5.388,P<0.001)和椎弓根螺钉(t=2.575,P=0.019;t=2.680,P=0.015),侧块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9,P=0.550;t=1.953,P=0.067)。椎间孔螺钉与椎弓根螺钉末次循环载荷均高于侧块螺钉(t=5.341,P<0.001;t=3.439,P=0.003),但椎间孔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6,P=0.126)。结论椎间孔螺钉直接拔出力略高于侧块螺钉,残余拔出力明显高于侧块螺钉,抗疲劳性能与椎弓根螺钉相近并明显优于侧块螺钉,因此,颈椎椎间孔螺钉具有作为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有效替代潜能。

  • 标签: 颈椎 脊柱融合术 骨螺丝 生物力学
  • 简介:简介股骨头坏死是因股骨头血运破坏所导致一种影响功能疾病。其主要在年轻人中发病。病因包括酗酒、激素药物应用史、创伤、血液系统病、放射治疗以及气压1-30在美国,估计每年有10,000到30,000例发生。其中5%到10%须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对股骨头和软骨下板塌陷前早期坏死进行手术治疗似更有效。早期阶段,病理改变通常局限于股骨头上方负重部位楔形坏死区。随着疾病进展。坏死区将塌陷并在存活骨和坏死骨接合处发生骨折。

  • 标签: 早期股骨头坏死 放射治疗 临床评价 生物力学 人工关节置换术 假体
  • 简介:目的:探讨腰大肌拉伸带动脊柱伸展应力生物力学关系。背景资料:脊柱三维结构之六大自由度是刚体运动,未包括肌肉动力作用纵轴伸缩运动。人类椎曲形成于二足支撑诱导应力功能性适应,未知主要源自何肌力。颈腰痛导致脊柱所致力学改变问题远未解决。方法:取家兔12只,分3组,每组4只,解剖后保留枢椎以下完整之脊柱及骨盆、髋关节、股骨,不损伤脊柱前纵韧带及所附着之腰大肌、以及附着于脊柱背侧肌肉韧带。置于生物力学拉伸测试仪(日本岛津制作所产AGS-J系列)上端十字头分别夹枢椎(颈胸腰段)。第1胸椎(胸腰段)和第12胸椎(腰段)下端十字头夹股骨上部,分别作有腰大肌状态下和切断腰大肌状态下,股髋自屈曲位到过伸带动脊柱自屈曲位到过伸位拉伸试验,测定两种不同状态下脊柱各节段伸展应力(N/mm^2)。结果:有腰大肌状态和切断腰大肌状态下,股-髋-脊柱拉伸后脊柱伸展应力分别为:颈胸腰全段平均为306.6675N/mm^2:78.7167N/mm^2胸腰段为680.8417N/mm^2:373.0375N/mm^2;腰段为1990.7944N/mm^2:523.0608N/mm^2经统计学分析,具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腰大肌拉伸对脊柱伸展应力影响显著,是脊柱伸展运动主要作用力,颈胸腰段占75%、胸腰段占45%,腰段占74%伸展应力源自腰大肌。脊柱运动在腰大肌作用下产生纵轴伸缩活动度;二足步态在腰大肌拉伸脊柱伸展一过伸动态下形成颈、腰曲;牵引下肢、过伸悬吊腰椎可解决因病所致脊柱力学紊乱临床问题。

  • 标签: 腰大肌 拉伸脊柱伸展应力 生物力学 运动力学 颈曲 腰曲
  • 简介:目的应用生物力学应力方法研究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后及附加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后腰椎即刻稳定性。方法选用5具新鲜小牛标本,模拟临床行TLIF,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上测试其生物力学指标。结果①行单纯TLIF后,小牛腰椎应变值、应力值变化差异不显著,而轴向刚度值、剪切刚度值和扭转强度分别比完整标本减小了11.6%、5.9%、27.3%(P〈0.05)。②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后,其应变值和应力值与正常组比较明显下降了7.0%、8.7%;轴向刚度值、剪切刚度值和扭转强度分别增强了20.0%、24.0%、16.2%。③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后,其应变值和应力值与正常组比较分别下降了22.0%、22.0%;轴向刚度值、剪切刚度值和扭转强度分别增强了55.5%、53.4%、36.5%。结论①单纯TLIF后,腰椎初始稳定性不足。②附加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明显增加腰椎初始稳定性。

  • 标签: 脊椎融合术 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度近视黄斑裂孔(HM-MH)患者内界膜超微结构及生物力学性能变化。方法收集2017年8—12月在中山眼科中心确诊并行手术治疗HM-MH患者14例14眼内界膜,另选择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16例16眼内界膜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内界膜标本进行Ⅳ型胶原蛋白和层黏连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并行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检测。结果HM-MH组与IMH组内界膜超微结构均为均质网状结构,Ⅳ型胶原蛋白均位于内界膜玻璃体面,层黏连蛋白位于内界膜视网膜面。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HM-MH组平均内界膜厚度为(1.01±0.17)μm,较IMH组(1.92±0.21)μm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80.P<0.001);HM-MH组内界膜僵硬度为(2.86±0.33)MPa,明显大于IMH组(0.88±0.23)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50,P<0.001)。HM-MH组内界膜僵硬度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r=0.832,P<0.001),但IMH组内界膜僵硬度与眼轴长度无明显相关性(r=0.104,P=0.825)。结论与IMH患者相比,HM-MH患者内界膜变薄、僵硬程度增加,该发现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HM-MH发病机制

  • 标签: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 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膜 Ⅳ型胶原蛋白 超微结构 生物力学特性
  • 简介:背景:研究表明钛合金材料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便于加工合成为合适孔径多孔结构,将其用于踝关节损伤中效果理想,但其生物力学性能尚不明确。目的:探讨多孔钛合金支撑棒在踝关节损伤中应用效果及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取健康Beagle犬30只,利用止血钳挑起并暴力拉断外侧副韧带,建立踝关节损伤模型。实验分为2组:对照组(n=15)和实验组(n=15)。利用CAD设计多孔钛合金棒三维模型,并将其输入到EBMS12系统中,将Ti6A14V粉末放入机器中并进行逐层熔融,最终制备成直径为4mm、长度为12mm多孔圆柱状棒体。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修复,多孔钛合金支撑棒组将多孔钛合金支撑棒植入损伤处,比较2组犬踝关节肿胀程度、修复优良率、电生理学指标及生物力学性能。结果与结论:①2组修复前患侧踝关节周径无明显差异(P〉0.05);多孔钛合金支撑棒组修复后1、2及3周,患侧踝关节周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多孔钛合金支撑棒组修复后3个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2组Beagle犬修复前患侧外侧副韧带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潜伏期、波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多孔钛合金支撑棒组修复后3个月,患侧外侧副韧带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潜伏期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而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波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④与对照组相比,多孔钛合金支撑棒组最大桡度、弹性桡度、破坏桡度无明显差异(P〉0.05);而最大载荷、弹性载荷、破坏载荷及刚性系数显著提高(P〈0.05);⑤结果提示,将多孔钛合金支撑棒应用于踝关节损伤治疗,具有较好修复效果,且有助于改善踝关节生物力学性能。

  • 标签: 外侧韧带 生物力学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